奶奶的“碱粿”

  奶奶是个很传统的农家妇女,逢年过节,她都会做各式糕点作为祭品。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夏天“七月帮”时做的一种叫“碱粿”(连江方言)的糕点。它的颜色很漂亮,有很多层,一层红一层白的,一层红一层白的。我喜欢它,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表,还有因为它的口感。它吃起来,感觉凉凉的,软软的,甜甜的,QQ的。最特别的是,我们吃它时不用刀切,而是用棉线把它“雕”成一块一块的。

  由于小时候,我只顾着吃和玩了,没有注意怎么制作,而奶奶早已过世,这种糕点的做法我就请教了爸爸和姑姑。爸爸以前见过奶奶怎么做的,姑姑本身就会做这种传统糕点。

  现在把“碱粿”的做法教给大家,供参考。

  原料:大米,糯米,干净的稻草灰,红糖,白糖。(大米:糯米大约是6:1,红糖和白糖根据个人口味)

  制作过程:

  一. 浸米:把干净的稻草烧成灰,待这草木灰凉了,就放在竹制的大勺子里,用刚烧好的开水浇淋它们,下面用桶或盆收集这些过滤下来的开水,(这些液体含有浓度较低的碱,所以我们称这糕点为“碱粿”。)待沉淀后,取其上层清澈的液体浸泡大米和糯米。(现在由于很难弄到草木灰,所以就用食用碱代替了)

  二. 磨米:一两小时或半天后,把它们磨成米浆。

  三. 加糖:把米浆分成两份,分别加入红糖和白糖,加了红糖的就是红浆,加了白糖的就是白浆。(注意:红糖白糖都要弄成粉末,比较好搅拌溶解。)

  四. 蒸糕:在蒸笼里先铺好蒸布(可以用面粉布袋做),倒一些白浆在蒸布上,约有1厘米厚,几分钟后,它就蒸熟了。再倒入等量的红浆,蒸熟后,再来一层白的,之后再来一层红的,如此反复。依据蒸笼的高度决定“碱粿”的层数。但是最上面那层一定要放红浆,这样比较好看。

  现在,很少有人家制作“碱粿”了,虽然我们可以在连江旧市场后面买到。不过我再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了。真的很想念那时的味道!那是一种来自稻草的味道,来自土地的味道,来自奶奶的味道,来自亲人的味道。

  (浦口中学 张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