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玩水话黄岐

  黄岐古名黄崎,又称凤岐,地处福建省连江县北部,位于连江县最大半岛——黄岐半岛中部,与马祖列岛隔海相望。绵延21公里的海岸线造就了独特的海蚀地貌,东鼓岛(又名镇海石)、塔山礁、招手岩、情侣石等称得鬼斧神工、雄伟壮观。由于优越的地理环境,黄岐自古以来就是南北著名的商埠,辖区内的国家中心渔港——黄岐渔港是一个千年古港,由此遗留下众多极具考古价值的人文景观,现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元代古城堡、烽火台、明代观音阁、莲花岩、尚书府、清代妈祖宫等。因其介于闽东、闽中两处渔场之间,使得黄岐海鲜种类繁多,独具一方风味,令游客垂涎欲滴,尤其圆白剔透的鱼丸,细长流畅的鱼面、淡绿的笔架、肥厚的鲍鱼、泛红的鳜鱼等更是声名远扬。

  ——海上东鼓岛

  又称镇海石,位于黄岐的东南方,是离黄岐最近的海岛,渔民平常都在岛的周围讨小海;岛上奇石人形兽状,其中有一块鼓形的巨石,人们用石头或棒具去敲击时,发出咚咚鼓声,故而得名东鼓岛。

  ——仙人招手岩

  坐落于黄岐通往苔菉公路的嘉池山半山腰,是黄岐半岛最亮的一道风景。招手岩酷似手掌,高约15米,宽5米的巨石,四方无依,上大下小,悬立于一块岩石上,远望犹如一位仙人晃着巨掌向您亲切地打招呼。有人称它“企石”、“提刀石”,谚谓“不到招手岩,空来黄岐港”。

  ——望乡亭

  位于黄岐西南方,亭子背山临水,亭前视线良好,大海波涛颇为壮观,远眺马祖,尽收眼底。

  ——黄岐三潭

  填海造地时,应当地渔民的要求,三个礁石依然作为一大景观修建保护留下,得名“三潭”。每个潭呈圆形,约深10米,直径10米,潭下有水,各露出一片石头。靠黄岐电影院的潭下礁石在围起来之前,光秃秃的,很像和尚的头,所以叫它“和尚潭”,也叫“皇帝指甲潭”。距电影院近300米的海建村有两个潭,一个因潭下的石头像老虎的脸而得名“老虎潭”,还有一曰“青蛙潭”,填海造地时被填掉了。老一辈的渔民认为这些是“风水石”,有了这些和尚、老虎、青蛙之神的保佑,才有今日黄岐的兴旺发达。

  ——烟囱山观景

  在黄岐镇东面临海的一座山上。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扰我沿海,戚继光挥师南下,招募渔工扩大抗倭阵容。黄岐半岛百姓也自发组织自卫团体,由于经验不足,设防不严,倭寇勾结海盗300余人持长矛、火枪,气势汹汹烧杀抢夺,乡民各自逃命,在烟囱山石洞避难,被倭寇发现,用草、谷壳阻塞洞口两边,点火熏烟,100多人活活被烟熏死,惨状目不忍睹,“烟囱山”因惨案而得名。受到血的教训后,乡民们着手构筑抗寇城墙,并在山顶设置了望台和报警台,一旦发现敌情,立即点火冒烟,发出救急信号。从此,“烟囱山”出名了。

  ——后沙观日出冲海浪

  后沙海滨浴场位于黄岐镇东南部的海滨后沙湾,有长约三百米的沙滩。这里沙滩坡度小,沙质柔软,海水清澈,是一处天然的游泳冲浪胜地。若在清晨,在沙滩观看日出,只见一轮红日似一团火球从海面冉冉升起,水天相连,染红一片,别有一番情趣。

  ——黄岐畚箕山战备遗迹

  畚箕山位于黄岐镇区南边海岸线的一个突出部,是祖国大陆距离马祖列岛最近的地方,也是全国重点的海防前哨和黄岐半岛的战备要地之一。曾经是闻名半岛的“军事禁区”,山上军事设施始建于1954年,总占地面积130亩。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军事对峙,近在咫尺的马祖列岛是我军炮击的前沿阵地,两岸互相炮击、枪击,伤亡人数达百余人。同时,这里也是国民党搞情报、特务活动的重要地带,在马祖列岛上至今保留有蒋介石用柳体正楷写的“枕戈待旦”四个大字。1997年,两岸关系渐趋缓和,留守畚箕山的驻军陆续撤离。许多战备年代的产物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如坑道、大型炮台、瞭望台、战壕、广播站等遗址,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难忘的历史。

  ——肉眼观马祖

  黄岐与马祖列岛一水之隔,隔海相望,最近处仅8000米,是祖国大陆距离马祖列岛最近的地区,两岸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语言相同,自古有“里山”与“外山”之称,亦有“一县两制”之说。马祖主要有南竿、北竿、高登3个大岛屿及一些小岛屿组成。如逢晴天,凭着肉眼就能看到岛上交通公路以及来往车辆,借助高倍望远镜,还能看到两岸对峙时的一些宣传标语,那些岛上民房升起的袅袅炊烟亦是清晰可见。这些景色、古迹,在两岸统一之前,是其他滨海旅游点、风景区所无法领略、观赏到的,是黄岐特色旅游之一。                (蔚  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