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出闪亮人生

发布时间:2013-01-23 16:30:11 字体大小:[大][中][小]

记优秀共产党员马朝全

一米七的个头,身穿蓝色工作装,背略有些弓。43岁的马朝全伸出右手,记者握上去,感觉到手心上部和几个手指中节处有凸起的老茧。

面对记者,这位刚获得“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中年汉子有些拘谨,问一句答一句。但一到车间,戴上面罩、拿起电焊枪后,不善言谈的老马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行胜于言。

马朝全曾多次获得省、市表彰,还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工友们说,马朝全能干、敬业、创新,所获荣誉实至名归。

从“门外汉”到专家

1998年10月,29岁的马朝全经人介绍来到位于绵阳的兴事发门窗有限责任公司后,就再没离开。手拿焊枪,他就觉得踏实,觉得自己就是干这一行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找到了这一辈子的最爱。他手中那柄焊枪一拿就是14年,数以万计的门窗从他手里焊接出厂,成为千家万户的安全屏障。

刚开始,马朝全并不出众,也出过错。师傅手把手指点后,告诉他,这一行学起来容易学好难,要弄出个名堂并不简单。可马朝全非要弄出个名堂来,不断地学习钻研。

马朝全的师傅王彪回忆起当年这个勇于钻研的年轻人,总是夸个不停:“爱学习,不懂就问。”刚进厂时,马朝全常常挤出晚上睡觉的时间学习业务,为不影响宿舍其他工友休息,他只能打着手电筒看书。《焊接问答》、《电焊基本入门》等一本本厚厚的专业书籍被他翻了几遍。慢慢的,“门外汉”马朝全成了公司有名的焊接技术专家。

成了专家的马朝全依旧爱琢磨。一扇组装门安全不安全,焊接是关键。过去找焊接点,先用尺子量,再用粉笔做记号,既耗时又不方便,校准还难免有微小误差。马朝全量好尺寸,找来空心方筒铁皮,做了一个定位焊接模具,焊接时就用模具比对焊接,又准确又省力,如今全厂采用。厂里有一种扣边门,工序多,结构搭配不好。马朝全提出改变扣边形状,不仅减少两道工序,结构还更合理,面板平整度提高,这款门产量由每月200扇增加至2000扇。

是业务骨干更是“拼命三郎”

马朝全有一个人人皆知的绰号“拼命三郎”。

工作14年,马朝全一直是满勤。感冒了,他带药坚持上班。2010年,马朝全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就在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的前夜,他听到一个消息,兄弟厂有批订货急需人手赶工期。二话没说,马朝全“习惯性”去帮忙,一干就是一夜。第二天凌晨5时,经人提醒,马朝全才赶紧回家洗个澡赶往北京。

企业需要,就不讲条件。这是马朝全的人生信条。2003年,马朝全所在公司迁址。当时公司正处于扩张期,订单不少,但人手跟不上,设备有些陈旧,一扇门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马朝全一咬牙,不休周末,带头干起来。他边干边琢磨,怎么提高生产效率?几个月后,产品定型,规格统一,模块生产,工序分解,流水线作业,马朝全和几个工友对安全防盗门的生产进行了标准化分解,生产效率提高十几倍。

汶川特大地震后,厂里人手严重缺乏,加上灾后恢复重建对安全门的需求陡然剧增,工作量一下增加几倍,马朝全和工人们每天加班到晚上10点多。他说:“支援灾区建设,我们不讲任何条件。”

是热心肠更是良师益友

提起马朝全,工友们觉得特别亲切。焊接组工人赵兴武刚进公司时,对焊接技术两眼一抹黑,几次打了退堂鼓。马朝全鼓励赵兴武要有耐心,手把手教他技术。后来,赵兴武成了厂里的业务骨干。“谁家有个急事找人帮忙,工作上遇到难题需要解决,找马朝全,他肯定会热心帮忙。”兴事发集团党委书记彭兴全说。

好学,技术好,在2005年全省农民工技术比赛中被评为3名 “岗位能手”之一的马朝全,经常被派往各大分厂指导解决产品质量问题。14年中,马朝全提交合理化建议上百条,亲手组装的门窗超过150万樘,产品价值逾12亿元,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

工作干得好,工友服气,领导认可。公司曾准备提拔他当车间主任,老马一听直摆手,说自己就擅长焊接,适合干现在这个焊接工序组组长职位。他说,“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比自己做什么更重要。”

“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马朝全正在做一件大事,把技术和自己钻研的小窍门传授给工友。10多年里,他先后带徒300余人,这些徒弟都成了厂里的骨干,有的还成为分厂老总。可老马从不眼红,一家三口挤住在30多平方米的租房里,“咱是农村出来的,走到这一步已很好了。”

不过从北京领奖回来,老马也多了一份忐忑,“就怕以后活儿干不好,对不起这个荣誉。”担心别人说徒有虚名,老马最近又学起电脑,还买来一大摞党建、农民工权益的书籍继续学习。(记者 周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