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焦点新闻 >> 正文

在下屿村感受小康脚步

http://www.ljxww.com  2012-12-17 14:46:55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记者 陈滨峰 温海龙通讯员 邱仁松/文 黄尔林/摄

  可门是个门。可门口两座对峙的白塔就像两根巨大的门柱,门外是浩浩东海,门内是200多平方公里的罗源湾。

  可门是个门,从这个门进来了越来越多的巨轮和大型的临港工业,传统的海产养殖就要出去了。

  相对福州“以港兴市”的大战略,相对以千亿计的投入与更可观的产值,罗源湾内世代以传统渔业为生的渔民们选择了退让,这是巨大的贡献。

  可是渔民们的生计呢?

  连江县坑园镇下屿村走出了一条更宽广的致富新路。

  海上旅游:一条小船月入过万

  12月12日,早晨6点多,下屿村的山与海刚刚露出轮廓,码头上已经开进来十几辆外地的小车。

  车上的人一下来就打开后盖箱,取出钓鱼竿、保温箱、干粮,登上已经预约好的小渔船,“突突突”地向罗源湾深处开去,渔港繁忙的一天开始了。

  网箱与吊养逐渐要退出罗源湾了,但大海还是眷顾海边的人,它提供了一个新的产业——海上旅游。

  找渔民郑培贺预约海钓的外地客很多,老郑告诉记者:“我每个月一般出海20趟,每趟就能赚300元,一个月光租船的收入就有6000多元。来我们村海钓的客人每天几十位,到周末就更多了。”不管有没有人租船,老郑自己也海钓。“从来没有空手过。钓来的鱼就近卖给餐馆,这样加上船租,一个月就有万把块钱的收入,很满意了。”老郑说。

  下屿村党总支书记郑德钗介绍说:“现在,全村有好几十户都从事专门的租船业务。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老客户,客源不成问题,周末高峰期,全村至少200条渔船浩浩荡荡出海,场面蔚为壮观,来得晚的人甚至还租不到船。”

  记者问了几位客人,有从福州市区来的,有从长乐、福清来的。每天船租300元,要是钓上两条大鲈鱼,本就赚回来了。他们说,钓鱼只是休闲与爱好,钓到鱼也不会去卖,留着自己吃,还可以送朋友,分享快乐。

  现在,下屿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海钓胜地,去年,还在这里举办了福建省钓鱼协会的海钓大赛。

 

  随着钓客越来越多,村民们随着钓客越来越多,村民们也开始不断拓展旅游服务的内容,除了海钓,还有海上餐饮、海上游轮、游艇观光等项目,可门港区工业大项目多,巨无霸式的发电厂,巨无霸式的货轮,巨无霸式的码头吊车……这些都被村民们打包成“工业游”,让游客们坐上船去就近开个眼界。

  郑德钗说:“这几年,我们的经济重心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在下屿村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今年商贸、旅游、餐饮、娱乐等创造的产值估计能有3700万元。”

  随着可门港口的建设,千亿资金的大项目次第铺开,可门将成为一个现代化新城,它将带给下屿村更多的机遇,下屿人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外海养殖:带着技术走出去

  开发旅游并不是下屿村唯一的突围路径。下屿村更多的人将目光瞄向了湾外养殖,走出了一条渔业资源向外发展之路。

  近年来,随着大片海域被征用,下屿村渔业产业规模正在急剧萎缩。早在2009年,渔民郑树端就走向省外,在江苏盐城大丰市开辟了500多亩的南美白对虾育苗基地,租别人的海,淘自己的金。

  渔民郑佑铭也在“走出去”中找到了转型商机。去年,他将下屿村的鲍鱼育苗场远迁至广东南澳,在当地投资400多万元,建起了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育苗场,预计今年收入将超100多万元。

  有示范在前,也就前赴后继,现在下屿村已经有上百户人家在外地开辟了自己新的海上种养场。20多年积累下来的海上养殖经验,使村民们都成了专家,这是巨大的优势,他们积累的资本也有了投放的方向。目前,下屿村人已转战江苏、广东、霞浦、印尼等国内外海区,承包养殖的海域达近万亩。

  记者在村委会采访时,正巧遇见了前来办理签证盖章的村民郑树立,有着一身养殖好技术的他,正准备飞往印尼巴淡岛开辟养殖“第二战场”,对印尼之身养殖好技术的他,正准备飞往印尼巴淡岛开辟养殖“第二战场”,对印尼之行,他信心满满。

  专业合作社:转型渔民的“助推器”

  转型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让村民们一家一户自己去摸索、闯荡,效果不如抱团好。转型需要组织、需要规划、需要信息共享,需要政策、资金扶持,这些,就是村两委要做的事了。为化解传统渔民转型的困惑和难题,去年下屿村村两委牵头成立了阜而福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了信息、资金和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

  传统的渔场被征用,渔民们只有到更远的海面上去养殖。哪里适合养殖呢?今年,村两委通过阜而福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台,组织水产专家和转型渔民等,飞往印尼、新加坡和马祖考察,渔民们出去实地走一走,就心中有数了。

  向外求发展必然需要大笔启动资金。针对资金难题,村委会借助合作社,为每一位走出去的渔民担保贷款30万元,一举解决了创业资金的燃眉之急。郑树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第一期启动资金50多万元,村里帮他们每人争取到贴息贷款30万元,自己出资的只要20多万元。“带领村民奔小康,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要负起责任,首先就是要搞好服务。”郑德钗说,“我们利用合作社,还将进一步把就地发展滨海旅游和传统养殖的渔民组织起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成为转型渔民创业致富的‘助推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