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今日焦点 >> 本地 >> 正文

《福建日报》海西全景:瞄准海外那片海

——连江渔民试水跨国转移劳动力

http://www.ljxww.com  2013-01-22 08:35:51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本报记者 林蔚 通讯员 邱仁松 姚扬杰

  冬天的可门港,大海深沉宁静。可每天晚饭后在海边散步的连江坑园镇下屿村村民郑树立内心却波澜起伏——已经有20多年渔业从业经验的他,心里正盘算着坑园在印尼新成立的海洋养殖公司的事。

  地处连江可门经济开发区内的坑园镇原为海水养殖大镇,池塘滩涂养殖、网箱养殖和浅海养殖是该镇三大支柱产业,占全镇农林牧渔业产值的98%以上。全镇户籍人口2.2万人,劳动力人口1.4万人,其中纯渔业劳动力5500多人,兼渔业劳动力9000多人。2003年可门港开发以来,全镇征地收海面积达4万多亩,养殖面积急剧锐减,失地失海劳动力转移问题迫在眉睫。

  劳动力往哪里转?怎么转?“镇上不少渔民像我这样年纪比较大了,学习新技能很困难。”59岁的郑树立说,“还有一些年轻人家里世代从事渔业,也不愿意转行。”坑园镇的一名镇干部告诉记者,这些人都是养殖好手,因为失海而转行做别的,是一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转地方,不转产业,成为坑园镇定下的劳动力转移基本思路。

  思路一转海阔天高。目前坑园在渔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已探索出了三种模式。一是向罗源湾外开辟养殖区,通过采用新技术,如新建HDPE浮筏式消波堤,拓展30米等深线以外的浅海空间,用于安置罗源湾内搬迁的海带、网箱(深水网箱)养殖户。二是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下前往省内外的海域资源优势地区考察,转移水产养殖劳动力。该镇已多次组织养殖户前往江苏、广西、广东、山东等省以及省内多地考察海域资源状况,向外拓展水产养殖基地。三是开辟大陆以外,印尼等地区为新养殖区。2012年,坑园镇领导班子带队组织水产专家和渔民两次前往新加坡、印尼巴淡岛周边海域和印尼国家海洋研究所考察海域环境条件、海水养殖生产基本情况。

  现在,坑园镇的渔民已经选好在印尼开辟的新养殖海域,准备与在可门港设有公司的印尼三林集团以中外合资成立公司的方式合作,有望在今年6月开始养殖,在我省首个“试水”以成立跨国公司的方式转移渔业劳动力。

  “那边海水很干净,适宜养殖石斑鱼、老虎斑和苏眉等多种海鱼。”已经去过印尼新养殖基地两次的郑树立,是十几个发起成立新公司的坑园渔民之一。他说:“养殖成功后,产品将主要销往大陆和香港,利润空间很大。希望更多乡亲,特别是年轻人加入进来。”郑树立正在劝说村里的年轻人吴为健和他的好朋友加入到新公司来。

  29岁的吴为健说,这些年镇里在推进渔民再就业方面,不管在政策还是资金上都花了大力气帮扶,原来的渔民不少都像自己一样,在失海失地之后又谋到了新出路。

  近年来,坑园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群众前往省内外考察扩展养殖新基地财政垫付90万多元,成功地促成300人在江苏签订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合同。坑园镇人2011年在江苏盐城承包养殖池塘2800亩,2012年在广东、广西等地承包养殖池塘约4348亩。坑园镇在外养殖人员还可领到每亩补助200元,每户封顶2万元,每个试验性温棚补助3500元。同时,连江县还对失海失地农渔民转产转业给予信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