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理论在线 >> 经验交流 >> 正文

构建“四联四共”机制 推动流口融合自治

http://www.ljxww.com  2014-06-26 10:10:17   来源:连江理论学习  【字号

  中共连江县委政法委

  近年来,连江县主动融入福州新区、加快开放开发,着力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北翼强县,面对经济发展伴随的流动人口管理难题,适时创新流动人口协会融合式自治管理,提升了外来人口登记率和信息采集准确率。全县登记流动人口81554人,出租户8167户。流动人口大镇敖江镇得益于此,2013年流动人口登记数由26020人增至30112人,上升15.73%;警情数、治安和刑事案件分别同比下降19.3%、27.98%、30.2%,社会治安满意率均达95%以上,位居全县前列。而常住人口3549人、外来人口达12485人的敖江镇青塘村,作为省级连江经济开发区的承载地,率先构建“四联四共”协会工作机制,这个曾经的治安难点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一、组织联动,遇事共商

  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协同的原则,成立青塘村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会,通过组织共建、人员互融、有事共商,发动和依靠群众参与治理,使协会成为党委政府和流动人口的沟通联系纽带、新老青塘人融合的平台。一是党政主导,嵌入管理。在镇党委的领导和公安机关的指导下,村党支部不包办代替、不放任自流,突出把方向、选骨干,不定期开展协会会员履职培训,确保协会方向正确、健康发展。村两委干部和社区民警分别挂钩联系一个省籍分会,指导开展法制宣传、安全防范、求职助学、扶贫帮困、法律援助、维权服务、计生服务等工作。村党支部、村委每半年邀请省籍协会正副会长、非连江籍会员,召开一次村务通报会,征求他们对村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解决他们收集到的流动人口反映的问题和困难。二是内外联手,亲情管理。协会吸纳村两委干部、优秀外来务工者、社区民警、出租房主、企业主等新老青塘人组成,村党组织领导和社区民警分别担任正、副会长。协会根据流动人口省份分布情况,突出亲情优势,发挥外口协管外口作用,下设重庆、四川、河南、甘肃、湖南等省籍分会,推选各省籍外来务工者中有威望的人员担任正副会长,聘请热心社会综治工作的流动人口为协管员,参与分会的日常工作。协会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会员工作联席会,村组织、流管办、派出所参会,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业务指导,协调会员之间、会员与非会员之间的争议事项,及时调整阶段工作重点。三是点面结合,延伸管理。在村辖区内企业推广协会自治,并将单位自治和公寓自治负责人纳入协会成员,推广“一站式”服务。在流动人口聚集的私房出租户安装门禁系统,推行公寓式管理模式,公推楼长、信息员,负责新入住的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定期召开楼长会议,通报近期治安情况,了解入住人员信息,及时解决流动人口的困难和问题。2013年,出租公寓入室盗窃案件同比下降80%以上。聘用流动人口多的企业,聘请流动人口管理员,负责流动人口的聘用和离职人员信息采集,协助做好暂住登记。2013年,清禄鞋业、东海漆业等企业报备、登记外来人员5003 人次,协助采集流动人口信息8126 条次。同时协会在村警务室设立回民工作联络点,回民代表参与日常工作,加强对回民这一特殊群体的服务管理。通过协会平台,有效解决了外来人员求助无门、沟通不畅的现象,实现了流动人口镇、村、派出所、协会的服务管理无缝衔接。

  二、管理联动,平安共保

  按照“建协会、协外管、出成效”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协会会员在群众中人面熟、信息灵,特别是外省籍会员和协管员熟悉老乡的特点,打破流动人口抵触情绪和防范心理,为镇村和公安机关提供大量的第一手治安动态资料,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动向,实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灵、监控实、做优服务、做强管理”目标。一是责任同担当。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载体,将协会会员融入“3+X”模式,做到人员到格,责任到人,做好本网格内出租房主及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各项工作。不定期召开协管员业务交流座谈会,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不断提高会员协管工作能力、规范日常行为,真正发挥作用。积极推进流口协会、“一站式”服务点、外口服务管理专业队人员的交叉融合,新老村民共同参与治理,通过“老乡宣传老乡”,有效破解流动人口管理上不了门、说不上话的难题。二是奖惩同落实。建立完善专职工作队、协管员、信息员工作职责、绩效考评和奖惩办法,考核内容涉及入住登记率、人室一致率、用工单位登记信息一致率、居住证办证量、群众满意度等诸多方面,加强社区民警与流动人口协管员的捆绑考核机制,每周进行履职情况通报,落实奖惩。对参与协会各项活动、配合开展工作的外口协管员,给予50元/半天、100元/晚加班不等的误工补贴。年终对会议出满勤的各省籍分会长予以200元奖励,评选出5名先进代表,颁发奖状和奖金300元。三是工作同开展。吸纳流动人口协管员进入外口服务管理专业队,实行全脱产管理,践行“有人、有量、有奖”管理模式,由镇财政保障每人每月1800元工资和年终2400元的考核奖金,2013年,共发放奖励基金8500元。定期开展联合巡查工作,“逐栋、逐层、逐套、逐户、逐人”地毯式摸排,力求做到四个清,即:流入流出总数清,人员结构清,居住地清,工作单位清,有效加强流动人口实名、实数、实情、实时的动态化管理。2013年青塘村流动人口服务满意率达97%;流动人口案前登记率达98%,比去年同期提高5%;流动人口案发率比去年同期下降10%。

  三、矛盾联调,困难共帮

  困难纠纷求助无门是流动人口的最大难题,调处化解不被信任是各级组织最头疼的事。协会发挥各省籍流动人口正、副会长和协管员有威望、头脑活、口才好、懂政策、彼此了解风俗习惯的优势,主动参与各类矛盾纠纷的调处,建立“同乡帮同乡”的风险防范机制,避免了本地人管外地人产生的矛盾冲突、对抗情绪,化解了一些潜在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是建立会商机制。注重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矛盾纠纷预警会商研判工作机制,依托协会覆盖广泛的会员网络,及时准确掌握各类动态信息,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每半月一次协会领导小组会议、每两周一次分会工作情况汇报会,研究分析、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寻找破解工作中遇见的困难、难题,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建立调处机制。建立矛盾纠纷“4+N”调处机制,凡涉及流动人口矛盾纠纷的案(事)件,立即召集流动人口所属的省籍协会的会长、乡镇和村居干部、社区民警,迅速介入,迅速平息事态,并引导流动人口理性合法表达诉求,解决矛盾纠纷,共同维护和谐安定的局面。联合镇村、公安机关开展流动人口专项信访接待日活动,听取流动人口的心声、释疑解惑、解决问题、调解纠纷、平息矛盾。在工作中做到“四个一”,即解决纠纷与常住人口一个样,调处纠纷与常住人口一个样,求助服务与常住人口一个样,解决现实困难与常住人口一个样。三是建立协作机制。在镇村党组织和公安派出所的指导下,开展与工商、民政、计生、劳动、城管等部门和其它乡镇的横向协作联系,主动进行工作联系和业务沟通,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解决在各自领域、辖区中涉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2013年,协会和外口协管员共调处15起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100%;共接受流动人口投诉26件,调处劳资纠纷10起,帮助8名外来务工人员追回工资15万元,为流动人口在青塘工作生活解除了后顾之忧。

  四、服务联动,和谐共享

  协会通过积极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切实帮助流动人口解决“务工难、暂住难、相处难、就学难”等问题,营造理解、尊重、关爱流动人口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协会的活力和流动人口对连江的归属感。一是突出爱心服务。把解决外来人员就学、就业、就医、劳资、租房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协会主动免费向初到青塘的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就医、租房帮助和办理暂住证、房屋出租登记、法律咨询等服务,防止他们上当受骗。同时为在青塘租住的外来务工育龄妇女,联系镇计生办免费开展每年三期的“查环、查孕、查病”等“一条龙”服务。2013年,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500多人,外来工子女750多人基本上实现就近免费入读。今年春节后已为外来人口提供联系就业100多人。二是突出人文服务。协调多方投资180多万元建成一座500多平方米的流动人口之家,成为集办证、维权、休闲娱乐、科技普及、思想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交流平台;投入85万元建设占地28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提供流动人口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将婚育新风、安全生产、文明公约、平安建设等内容引进农村祠堂,并设立“流动党员活动中心”、“外来建设者俱乐部”,添置图书、乒乓球桌、台球桌、棋牌、运动器械等,让流动人口休闲、学习、交流有去处。组织新老村民共同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通过经常接触、思想沟通、感情培养、文化交流,减少新老村民之间误会和摩擦,增进感情和理解。联系公安机关开展警营开放、警民相约、文艺演出等活动,组织流动人口走进警营,手拉手交流、面对面沟通,增进了警民鱼水情。三是突出上门服务。组织会员上门入户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咨询、证件办理等服务,对他们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释疑解惑,提供帮助。邀请综治、司法、公安、工商、计生、工会等部门,深入流动人口聚居地、工厂、工地等开展法律政策宣传,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协会在“6.1”儿童节、春节等重大节日都开展慰问外来人口在学优秀子女和困难户活动。为回民过好斋日等传统节日提供场地、慰问品、慰问金。“有困难找协会”已成为流动人口的共识。如今的青塘村实现了村安人和业丰,2013年村财收入达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先后获得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信息工作先进村、福州市文明村、县先进单位、县综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来源:《连江理论学习》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