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经济资讯 >> 正文

央企斗法环保部:神华喊冤涉事项目并未停工

http://www.ljxww.com  2013-02-08 22:47:25   来源: 中证网  【字号

  原标题:神华喊冤内含玄机,停产只是一个传说

  央企“斗法”环保部

  中国最大的煤炭集团为何会高调反击环保部的处罚决定?尚方宝剑在握的部委为何高调公布决定,却低调处理违规企业?一起司空见惯的环保违规案,其后又有何隐情?

  央企第一罚

  “违规项目停产、罚款十万”,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领到了2013年环保部开具的第一张央企罚单。

  2013年1月22日,环保部在其官方网站首页公布对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包头煤化工分公司(以下简称包头分公司)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书称,2005年3月,该公司煤制烯烃项目通过环评批复,已于2010年6月投入试生产,但配套建设的环保设施至今未通过验收。

  环保部认为,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六条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包头煤化工分公司违反了“三同时”——“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获知,事情源于地方政府配套的排污管线滞后,在2011年6月以前,近一年时间内,为不耽误煤制烯烃项目投料试车的进度,包头分公司将污水直接排入黄河中。

  据悉,煤制烯烃项目配套的主供水管线、废水外排管线及雨水外排管线由包头市九原区负责建设,根据2005年8月17日包头市政府与神华集团公司签订的框架协议以及后期包头市政府的安排,最晚应于2010年4月30日前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除开出罚单,此次环保部还要求,2013年2月8日前,包头煤化工分公司须将改正违法行为和履行处罚决定的情况书面报告环保部、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厅。

  “正在风口浪尖,不接受任何采访。”尽管事发一周,1月31日,包头分公司党群工作部副主任李强仍婉拒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

  公开资料显示,包头分公司煤制烯烃项目是世界首套、全球最大煤基甲醇制烯烃工业化示范工程,也是十一五期间国家核准的唯一一个煤制烯烃项目。

  上述项目于2006年12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2010年5月全面建成,8月打通全流程,投料试车一次成功,生产出合格聚烯烃产品。2011年1月正式开始商业化运营。

  相较其他项目,煤制烯烃项目被神华集团寄予厚望。包头分公司内部人士透露,神华集团总经理张玉卓在2012年便数度造访该公司。

  金融危机后,神华即提出“科学发展、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的发展战略,在传统的煤炭产销之外,煤化工为另一新路。目前,神华已在内蒙古、宁夏、陕西、新疆等地筹建一大批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项目。

  此次环保部的叫停令直指包头分公司,对神华而言,无异于当头一棒。

  神华喊“冤”,冤从何来?

  蹊跷的是,这样一起司空见惯的环保违规案,其后的演化却出乎所有人意料。

  就在环保部叫停令公布1天后,2013年1月23日,神华集团和中国神华(24.84,0.11,0.44%)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分别在其官网发布两则内容雷同的澄清声明:包头分公司试生产至今,环保设施全部投入运行,污水排放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神华集团称,2011年3月29日,包头分公司提出环保验收监测申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受理了该申请,于2012年3月出具了《神华煤制烯烃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报告显示监测合格。当年6月1日,包头分公司向环保部递交了《项目验收申请报告》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环保部正式受理了该项目验收申请。

  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材料显示,2012年6月29日,环保部曾发布《关于2012年6月份受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和调查结果公示的通告》,通告表明,经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验收,内蒙古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的废气、废水、噪声、污染总量控制均已达标。

  此后,2012年8月16日至9月6日,环保部委托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和包头环境监测监察支队对该项目进行无人机环境遥感监测,监测结果合格,已经具备验收条件。

  对于当时验收情况,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拒绝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

  武汉市环保局法规处处长刘文洁分析认为,此案中环保部受理公司验收申请,并将“现场监测结果”予以公示,但未曾以正式文件批复通过验收。“只要环保部未作出通过验收的行政许可,项目就不能正式投产。”

  此前,“叫停令”一直被环保部置于官方网站首页。就在神华高调“反击”的第二天,这份索引号为000014672/2013-00027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藏”了起来,隐匿于政府信息公开栏目下,公众需要输入譬如“煤制烯烃”等关键词才能一览全文,官网首页的链接已不见踪迹。

  不过,神华的公开“叫板”还是奏效。

  一名接近环保部的人士透露,类似在环保部官网首页删除行政处罚书链接并不鲜见。可以佐证的是,央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多在信息公开栏内,首页罕有出现。

  上周,包头分公司总经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被处罚主要是和环保部的检查程序在时间上没有接洽到位。他同时强调,包头分公司所有的配套环保设施均符合标准。

央企斗法环保部:神华喊冤涉事项目并未停工

  距环保部叫停令发布已半月有余,但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包头煤化工分公司并未停工。(王磊/图)

  煤化工祸“水”

  既然神华坚称一切合规,为何会接到处罚令?南方周末记者获悉,玄机在于,尽管包头分公司配套设施符合标准,但地方政府承建的污水外排管线却并未同步竣工。

  这一切与“污水”有关。

  与包头分公司同处包头九原区哈林格尔镇的西海渔场紧邻黄河,2011年4月份,暴涨的黄河水漫过河堤进入渔场,成千上万条肥硕的黄河鲤鱼暴死,渔场主人刘成义决定寻找真凶。

  沿黄河上行,刘成义找到了包头分公司。包头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察支队信访办告知包头分公司,外排废水可能有超标现象,排入上述渔场的废水有三股,其中包头分公司排水量较大。

  包头分公司排污真相,露出冰山一角。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得知,包头煤化工分公司自2010年打通全流程试产以来,由包头九原区政府承建的生产废水排放管线工程进展滞后,由此导致包头分公司外排生产废水一直未能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部的批复要求,排往包头市南郊污水处理厂,而是通过外排雨水管线经虎贲亥泄洪沟进入黄河。直到2011年6月30日,该管线才具备使用条件,但也只能排到昆都仑河。

  包头分公司声称,外排含盐废水在黄河稀释作用下,环境影响在可控制的环保容量之内,与死鱼没有关联。但其仍与哈林格尔镇政府达成意向,向刘成义赔付部分资金,同时哈林格尔镇新打三口地下深井,采用地下水解决鱼塘的用水问题。

  为不影响煤制烯烃项目投料试车进度,2011年4月11日事发之后,包头分公司曾与九原区政府和包头市多部门协商,采取临时排放方案,即先修通排昆都仑河的11公里管线。

  正是外排管线建设,导致包头分公司违反了环保部的“三同时”制度。

  上周,包头分公司的一位高层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透露,“当生产线负荷处于80%时,排放出来的污水经过处理后,是可以完全达标的。但负荷一旦提高到90%甚至更高,污水处理设施就满足不了生产要求。”

  据悉,包头分公司的污水处理设施包括生化处理站、脱硫废水处理站、回用水超率反渗透处理,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天环境)为总承包商。就在神华发布澄清声明3天后,博天环境亦在其官网声明,本次包头分公司煤制烯烃受罚,与博天公司总承包建设的污水处理工程无任何关联性。

  2月5日,南方周末记者致电包头九原区委宣传部长张春霞,她表示对剩余的外排管线建设进度并不知情,而主管领导均在基层调研,春节之后才能答复。

  而包头分公司上述高管则信心满满,他表示,在向环保部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提交验收申请后,有信心通过。

  暧昧的结局

  南方周末记者获知,目前,包头分公司已提请行政复议。根据《环境行政复议办法》第三十三条之规定,环境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与神华喊“冤”相伴的是,环保部的叫停令并未真正施行。

  2013年1月30日,包头市郊外的九原区哈林格尔镇土黑麻淖村外,巨大的钢架、耸立的烟囱,在落日的余晖里,仿佛一片工业装置艺术区。不过,进出的车辆和从厂房上空的白烟,提醒人们这里是一条昼夜不息的生产线。

  本文截稿时,距离环保部叫停该项目已经半月有余,而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尚未有环保部官员督查落实《行政处罚决定书》停工的决定。包头分公司一位环保工程师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承认,确实没有停工。

  而包头分公司总经理武兴彬则对外界透露,包头分公司并无对抗环保部的意思。如果停产,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安全风险。他还解释,包头市哈林格尔镇在夜间最低气温在零下十多度,昼夜温差大。如停产将可能发生管道爆裂、有害气体泄漏等严重事故。

  除了安全方面的考量,化工装置停工难、开工更难。神华的煤制烯烃装置一停工,所带来的损失巨大。据估算,该装置停工一天的损失估计超过410万元,一个月的损失则为1.23亿元,占到了该项目一年净利润的1/10以上。

  2012年,该煤制烯烃项目计划全年生产聚烯烃产品52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亿元以上,利润总额10.8亿元。

  在强大的质疑声中,这场环保斗法开始变得“暧昧”许多。2013年2月2日,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在官网上撤下了那条火药味十足的声明,环保部则默认了自己的软执法。

  一位不愿具名的环保专家表示,企业环保违法成本低,环保部门居然只能最多处以区区10万元罚款,而所谓“责令停产”根本就是一个传说,根本难有执行力。他认为,如果没有将违规企业关进“笼子”里的更有效机制,指望“依法行政”来解决环境问题,只能是乌托邦梦想。

  据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