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畲族源流
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份。畲族族源,史学界众说纷纭。各地畲族宗谱记载都认为畲族的发祥地为广东省潮州凤凰山。福州地区的畲族最早入迁的是在唐乾元元年(758年),从潮州凤凰山经福建漳州地区进入福州地区。明天顺五年(1461年),达福州连江县。畲族民间广泛流传的《高皇歌》:“住落广东已多年,走落福建去种田;亦有田地亦有山,做田亦要靠天年。走落罗源龚连江,福州大府管连江;连江罗源好田庄,盘雷蓝钟四姓掌……”这些歌词,都直接记述畲民从广东迁徙起行的动因与过程、路线,直至落脚地罗源、连江。现畲族已发展成为连江县第二大民族。
(二)人口分布
定居境内的畲族,自称槃瓠后裔。有雷、蓝、盘、钟4姓。几户或数十户聚居成村,有自己单独语言,兼晓地方语言,通用汉字,无本族文字。历史上畲族与汉族存有隔阂,互不通婚,虽杂居地方亦因风俗各异,少有往来。新中国成立后,贯彻正确的民族政策,畲、汉两民族逐渐接近融洽,始有通婚。但在畲族聚居地仍保持其独特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俗。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畲族人口12249人,占总人口2.10%。
(三)图腾崇拜
槃瓠传说 槃瓠或称为槃护,是畲族古老的祖先图腾。关于槃瓠的传说,各地畲民家喻户晓,流传甚广,内容也大同小异,其大意是:上古时期,高辛皇后耳痛三年,后太医从她耳中挑出了一条形似蚕的小虫,置于盘中,随后忽变为槃瓠,毫光显现,遍身金黄。此时,高辛皇帝受番王侵侮,于是下诏求贤,榜示有能平番王者,愿将第三公主嫁其为妻。槃瓠得知后,即揭榜直奔敌国。先服侍番王三年,一日,乘番王酒醉,咬下其头,渡海衔归,献于高辛帝前。帝大喜,但不愿将公主嫁给槃瓠。这时槃瓠忽语曰:“将我放在金钟内,七天七夜便可变成人。”六天之后,公主怕其饿死,打开金钟一看,果然人已成形,惟头未变,于是公主与其完婚。婚后,二人入居深山,以开山种田为业。生有三男一女,长子姓盘名自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儿叫龙娘淑玉,嫁与钟志深。
民歌传唱 畲族民间有关槃瓠图腾的传说,多以长篇叙事诗歌的形式代代传唱。其歌名各地不尽相同,有《祖宗歌》、《高皇歌》、《槃瓠歌》、《麟豹王歌》、《龙麒王歌》、《金龙歌》、《龙皇歌》、《槃瓠王歌》等。歌词长短不一,一般在300-400句左右。这首著名的畲族七言史诗,内容基本是根据有关古籍记述的槃瓠传说而改编的,对槃瓠祖先图腾的崇拜之情处处可见。
这首史诗很长,除了后半部分叙述明清时期畲民的艰难创业及迁徙活动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叙述槃瓠祖先的由来,展示了槃瓠图腾的文化内涵。
祖图 所谓祖图,就是各地畲族居民在编修族谱的同时,往往还按照古代有关槃瓠传说的内容,以连环画的形式,画成彩色图卷,自称“长联”,实即祖图。这些图一般长10米至20米,以白绢绘制,色彩绚丽,内容有繁有简,大致上都是描述槃瓠的身世、杀番王、娶帝女以及后来居山繁衍后代等状况。这类祖图在福建各地畲民居住村中多有所见,绘制年代一般在明清之际,其中又以清代居多。连江县潘渡乡的溪利村和小沧乡的七里村等畲族聚居村,均有此祖图。平时一般不向外族展示,多在祭祖时使用。
祭祀 福建畲民对槃瓠的崇拜在祭祀活动中多表现得相当热烈和虔诚。明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卷记载:“山中自称狗王后,各画其像,犬首人身,岁时祝祭。”连江各地畲族的集体祭祖活动现在一般每年大祭一次,时间为3天,但各地举行的仪式不尽相同。这种祭祖活动一般都在公共祠堂举行。祭祖时,要请本族的法师设坛,悬挂祖图,开启族谱。供桌上要摆全猪全羊,每户还要送来香烛、银纸、三牲、果盒、粮果、茶酒等物。中堂竖有图腾标志的“槃瓠杖”(龙头杖),以供合族敬祭。在震天的鞭炮声中,族长或本族有威望的老人开始主持祭祀活动。他先向族人讲述祖先槃瓠一生的功绩,接着众人齐唱《槃瓠王歌》,跳各种祭祀舞蹈,最后组织庞大的迎祖队伍,游村游山,以祈求祖宗保佑合乡平安。
按畲族习俗,男子年满16岁要举行“做醮”祭祖仪式,畲民称为“传师”、“学师”,具有成丁礼之意。凡60岁以上的男人都要为子孙举行这种仪式,祭祀多在家中举行。开始祭祖前,要先从族长或长辈处把装有本支族始祖的香炉、祖簿、笏板、龙角、龙刀、铃钟和祖图的“祖担”(即两个竹编箱子)接回家。举行仪式时,先在厅堂中挂上祖图,或在神案上立起祖杖,列置香炉,然后由主祭人主持祭祀活动。畲族槃瓠图腾的祭祀活动比较普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不失原始祖先崇祀之风,反映畲民崇拜槃瓠祖先的虔诚之心。
畲族的槃瓠传说与古代越人的蛇种传说一样,只是中国古代早期历史上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现象。广大勤劳勇敢的畲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千百年来,和各族人民一道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