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
https://www.ljxww.com 2024-01-10 10:48:55 来源:连江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连江风光旖旎,古迹繁多。这里有秀丽的青芝山、覆釜山、宝华山,还有迷人的文笔春烟、玉山听泉、云居观日。斑驳的长门古炮台令人浮想联翩,雄奇的五虎礁让人称奇叫绝,美丽的粗芦岛令你心驰神往。驱车前往多姿多彩的黄岐半岛,到定海湾观看古城堡、烽火台、古沉船遗址,去黄岐湾欣赏望乡亭、龟蛙接吻、盘蛇吞蛙。还可以登上马祖列岛,观赏牛角峥嵘、狮岭远眺、山垅映月等十大景观。从古代研磨石器到制作陶瓷器皿,从修建寺塔到修桥铺路……到处闪烁着人类的智慧结晶。
一、文化遗址
古人类曾经居住、生活过的地方,人们称它为文化遗址。
连江的先民从外地迁移到连江这块钟灵毓秀的沃土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他们选择敖江流域和丹阳、蓼沿、东岱、透堡等地的江河两岸土地肥沃的地方群居栖息。那个时期,人类已经进入母系或父系的氏族社会,开始磨制石器、制作石镞,制造弓箭,烧制粗糙的陶制器皿。
从全县文化遗址大普查来看,已发现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刀、石斧、石锛(古代人用石片磨制成的耕作器具)、石镞(古代人用石片磨制成的箭矢,即箭的前端部分)、石环以及印有方格纹、席纹、几何纹、篮纹的陶器和化石标本380多件,经福建省文物部门专家分类鉴定,确认是新石器晚期和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主要分布敖江、丹阳、蓼沿、潘渡、东岱、透堡等6个乡镇沿江、溪两岸30个村庄的荒山、岭地。其中东岱镇的云居山文化遗址面积最广,分布范围约10万平方米,是连江先民最多的聚居地。
二、古代窑址
窑址,是制作陶、瓷器皿的生产场地。连江早在南朝至宋代就开始发展陶瓷生产,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在宋、元、明、清时代就已驰名中外,是福建省四大窑系之一。连江生产的陶瓷远销东南亚十几个国家,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还珍藏连江浦口龙窑生产的青瓷、白瓷和黑釉精品。
全县各地较出名的有江南乡的魁岐、己古窑址,官坂的塘里窑址,长龙镇的真茹窑址,透堡镇的馆读窑址和浦口镇的浦口窑址。规模比较大的为魁岐村南山窑址,分布五个山丘,范围4000多平方米,陶瓷场地堆积层厚度达3米。从该窑址采集到的瓷器有碗、碟、盏、瓶、罐等生活器皿以及支圈、匣钵、垫座等窑具。陶瓷纹饰有印花纹、凹弦纹、篾纹以及卷草花卉等形状。釉色有青黄、青绿两种,经鉴定为南宋至元代时期窑址。
浦口窑址,以龙窑(龙窑:砖砌窑灶,窑长3050米不等,窑首设灶口,窑尾设烟囱,窑中叠放坯具,形似长蛇,古名龙窑。)为主,共有36个窑,号称"三十六"龙窑而闻名,分布浦口镇公路两侧十几个山丘和现中学所在地,范围1平方多公里,是连江古代瓷器生产窑数最多、规模最大、花色品种最多样的窑址。生产的陶瓷有黑釉、灰白、青花等,兼以生产彩色瓷,工艺、风格独特,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器皿制作形式多样化,除碗、杯、碟、盏外,还生产工艺要求较高的长颈瓶、圆唇撤口瓶、鼓腹瓶等数十种花瓶产品,窑窑各具一格。经鉴定为南宋至明代时期的古窑址。浦口窑址和魁岐窑址,同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和澳大利亚专家在定海湾联合进行水下考古,挖掘出土数千件陶瓷器,澳专家还实地考察了浦口龙窑,经分析、考证大部分是浦口龙窑生产的。
三、古沉船遗址
从闽江口至黄岐湾海域,古称甘棠港,是古今中外舟楫通航的主要航道,但由于古代没有航标设置,加上这里海域暗礁密布,船只夜航,经常触礁沉没。
据文物管理部门考察,先后在黄岐镇长沙村西南方1200米海域、筱埕镇蛤沙村东南方3500米海域和定海村250米海域发现11处古沉船遗址。从沉船点相继发掘陶瓷制品碗、壶、钵、杯、罐,端砚,铁炮,铜铳等水下文物3000多件,经鉴定系宋、元、明、清时期的沉船遗址。
1990年3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研究员柯莱德·克拉克和西澳大利亚海洋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吉米·格林、技术员罗伯特·理查德,会同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研究员张威以及国家文物局文物处考古人员,在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和连江县文化局的配合下,带领中国第一代水下考古班学员11人,进驻我县筱埕镇定海村,对周围300米海域进行为时三个月的水下考古,摸清了该海域9处古代沉船遗址,从海底挖掘出陶瓷器皿等文物2000多件,以及许多沉船的残板,并拍摄了海底沉船分布地点和海底文物的录像,测绘沉船点与文物分布地形图,对沉船位置进行了定标、定点,成功地完成了定海水下考古任务。中澳双方联合撰写了连江县定海水下考古学术论文,当年11月在《世界考古学报》上发表。
1975年还在敖江大王宫出土了"独木舟",现珍藏于福建省博物馆。
四、出土文物
连江历史悠久,文物蕴藏量极为丰富。20世纪50至60年代开始征集和发掘部分文物。70年代后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征集和发掘工作,至2005年连江博物馆珍藏文物达4000多件,其中国家二、三级文物达2000多件,位列福州市五区八县之首位。
文物品种有石器、陶器、瓷器、金属器、玉器、木雕、石刻、文具、货币、布帛、砖瓦、族谱、拓片等类别。大部分文物是从民间、寺庙、古墓葬、建筑工地、水下沉船遗址等征集或挖掘而来。
1993年3月凤城镇玉山挖掘1座宋代古墓,出土铁牛、石砚、石俑等文物97件。1997年6月县文物部门配合北京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冯铭生对浦口宋代古陶瓷窑址进行考察、鉴定,采集100多件古陶瓷标本。1981年5月凤城北门群众建房挖基时发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连江铸造铁炮2尊。同年8月,东湖镇东塘村在荒废已久的何姓花园里挖掘出一坛古钱币,重达150公斤,其中有30多件宋代古钱币,系珍贵文物。1987年定海小学少先队员,先后捐献出宋至清代陶瓷文物800多件,学校设立文物展览室,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8年县文化馆配合福州市文管会,在筱埕镇大埕口村发掘晋代古墓葬3座,征集出土文物21件,其中陶瓷"鸡首壶"属罕见的文物珍品。
1990年在定海村征集"国姓府"(即明朝皇帝赐郑成功朱姓,故郑成功以"国姓"为标志,如"国姓府"、"国姓船"、"国姓壶"等等。)铜铳1件,经鉴定系民族英雄郑成功水师船所使用的小型火炮。现珍藏在连江县博物馆,其复制品在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展出。
五、古代建筑
古塔和古桥是连江标志性建筑。
(一)古塔
古塔主要有唐代天王寺瑞光塔、元代云居寺普光塔和明代斗门寺含光塔。
瑞光塔 俗称仙塔、无尾塔,位于凤城镇北门兜。建于唐大中三年(849年)。塔身二层八角,高9.2米。古塔坐南朝北,花岗石砌造,仿木楼阁式。塔座高1.2米,塔基饰滚浪纹和天马、奔鹿以及双狮戏球等图案。塔座八角各雕刻一尊托塔大力佛浮雕,形神兼备。第一层高4米,正门两边嵌有1.85米高的两尊青石武士像,武士顶盔披甲,腰佩宝剑,极为威武(现只剩下残肢断臂)。一层塔檐排列五尊庄严的坐佛,神相各异。二层高4米,塔身按比例缩小,嵌刻简朴。在通往顶部的门槛两边嵌着两尊青石门神。南门镌刻柱联,北向塔门两边刻有一对挂联"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妙法莲华经",横额刻有"悉达多密怛啰"六个篆字。瑞光塔是福州地区现存最早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石佛塔,在建筑结构和艺术雕刻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现已被《中国古塔荟萃》收录,196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光塔 云居山巅有一石塔,塔名普光,俗称云居塔。普光塔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塔高9.5米,花岗石砌造,二层八角,空心四门。第一层八面,正方位四面开门,侧四面各嵌刻一尊元代武士浮雕。四面门额上分别刻有寂照、光明、无碍、融圆阴字横匾。第二层与一层同向,正面开四门,侧面四向各设一凹字形佛龛,内嵌石佛。正门上方有一块竖碑,碑首有双龙抢珠图案,两边夹有波浪纹,正中阳刻"普光塔"。传说过去云居山住有一对年轻夫妇,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后因干旱,丈夫出海经商,一去十多年,妻子思念丈夫,就在云居山巅垒石成塔,日夜守望丈夫早日归来。后人就把这一石塔叫做望夫塔。196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含光塔 又称斗门塔,位于县城东斗门山上。塔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屹立山巅,眺望城区,为连江县治标志。含光塔为楼阁式构造,八角七层,红砖砌建,高23.2米,第一层高4米,往上逐层缩减。塔内花岗岩呈三角形台阶,环绕轴心盘旋而上,直达七层。各层设有门槛,除基层翘角用花岗石外,塔身、佛龛、塔檐出拱均用红砖砌造。1985年5月国家文物专家曾来连江观察含光塔,经考证红砖砌建的古塔,全国仅河南开封、福建连江各一座,对研究古塔建筑艺术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因年久失修,塔身向东倾斜,有倒塌危险。1988年3月动工抢修,8月竣工。除以钢筋混凝土加固基座、嵌补裂缝、更换挑梁翘角外,塔顶加绕10厘米厚钢筋混凝土防水层,加高葫芦顶塔刹,塔身增高3.47米,全塔高度达26.67米。198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古桥
连江水陆交通便利,境内多河流,3公里以上溪流多达73条。据县志记载,连江有古桥149座,后随历史变迁,或毁于水火,或毁于战乱,或为现代公路桥所替代。幸存下来的46座古桥中,建于宋代的有8座,元代的有2座,明代的有6座,清代的有19座,年代失考的有12座。较为有名的有县城的通济桥、蓼沿的朱公桥以及官坂的塘边桥。
通济桥 又叫江南桥,南北走向,横跨敖江,连接江南村,是福汾公路第一大桥。
通济桥在隋大业三年(607年)由玉泉寺住持独觉法师发愿募修,当时因财力不足,只在桥头桥尾建造石梁,中流用渡船过渡,因此叫做"江亭渡"。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玉泉寺僧人真觉又募缘修桥,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修成了通济桥。该桥采用卧式松排墩基,干砌条石墩台,弧形条石铺面,计18门,总长182米,宽4.5米,高9米,桥南区有162米长的石砌过水路堤。从宋代到民国,通济桥一共整修了14次。1953年通济桥改为公路桥,新增桥尾6个桥墩,1954年2月通车。1962年2月又撤除原石梁,利用旧墩,改用上铺枕木,用沥青卵石三合土盖面成新公路桥。1972年又重新改造成钢筋混凝土大桥,新桥14墩,15孔,全长242米,宽7米,两边人行道,拱出各1.5米宽,沿线布设混凝土栅形栏杆,高1米,桥面行车载重量达60吨。2000年又进行全面整修,桥身两边行人道加宽,改设钢筋栏杆。整座桥设计新颖、美观大方,富有浓郁的地方建筑艺术特色。
朱公桥 横跨白岩溪,是旧时福温主要通道,原是木桥,每年被洪水冲坏三四次。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知县朱定把它改建成石桥,梁式结构,有7个桥孔,长21丈,宽1.6丈,高3.8丈,桥北建有一座小塔。后人为了纪念朱知县的功劳,把白岩溪改为朱公溪,把石桥改称朱公桥。清康熙初年,石桥经募修后又崩坏。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又重修。1963年改建为木石结构公路桥。1977年6月又再改建为石墩两孔拱桥,拱桥跨径达25米,全桥长71米,宽6.25米。
塘边桥 又名洗马桥,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花岗石砌造,是架梁式平板桥,西南走向,2墩3孔,长12米,宽4.15米,高5米。桥头建有四洲佛方亭,四角揽尖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面积达18.5平方米。亭旁种有参天古榕树,桥边沿溪设有石栏凳。是至今为止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古桥。
六、摩崖碑刻
连江山多,石多。一些著名的风景区,如青芝山、宝华山、云居山以及山区海岛那些裸露的奇岩怪石,往往引起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诗兴大发之时,题诗作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摩崖题刻。据旧版《连江县志》记载自宋代至清代题刻就有51幅,未记载的明代至清代以及琯头青芝山景区题刻近20幅。目前全县发现的摩崖题刻已超出140幅。
(一)青芝山题刻
青芝山景区历代题刻最为丰富,共有80余幅,真、草、隶、篆各种书法都有,现列举有代表性的几例:
明朝宰相叶向高题刻(在五曲洞石壁上,高2.3米,宽1.5米,草书)
孟溪之上为中峰,岩洞奇绝,去延尉公所居不数里,鲜有迹者。公芟芜刊阻,渐次开辟,名胜始出……赋二章,兼为公劝驾。
菡萏(即荷花)峰高俯碧流,孟溪环绕近沧洲。
天开灵境留仙住,海涌神山壮客游。
古洞云深藏蝙蝠,悬崖石出像猕猴。
千年胜迹今方辟,好对青尊共拍浮。
丹梯百丈接岩扉,古寺青芝隐翠微。
山馆夜深闻虎啸,海天秋晚见鸿飞。
闲随樵伴时看奕,静掩禅关自息机。
我已投林君早出,沧江未许恋渔矶。
万历丙辰秋八月福清叶向高书
明朝工部右侍郎董应举题刻(共5幅5首诗,行楷书法都有)
昔为榛莽林,今作青芝洞。洞里一声猿,惊醒游仙梦。 (题猿公岩)
不见因依地,能成空洞天。巨灵工作剧,日月隙中悬。 (题悬石洞)
吾观此岩中,点点皆成象。一似浑天仪,星辰缀其上。 (题星窝岩)
松叶满空山,仙人在何许?遗下三玉蜍,白白窥人去。 (题三玉蜍)
小憩山泉下,侧足窥天际。岩屋满烟萝,风弦响迢递。 (题憩泉)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刻 共8幅,多镌在啸馀庐周围,行楷书法都有,多数不署名,如"佛在心头"、"不为米折腰"、"泽泉"、"晚归"、"石室"、"勺泉"、"濂泉"、"东觉岩"等。 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题刻 镌在蝙蝠洞岩壁,楷书"闽山苍,闽水碧"。
(二)宝华山题刻
宝华山在县城西部,有玉泉寺、中岩寺、关公亭、品石岩等,风光秀美,尤其是山上松竹葱郁,岩石重叠,吸引了不少游人。历代的文人在这里留下了10幅题刻,其中明朝兵部尚书吴文华题刻为:
同孙台山等游玉泉寺
禅房响幽竹,泉玉细相和。香刹逢初结,熊轩喜并过。
清樽开石壁,高调散烟萝。欲去还延伫,山山暮霭多。
兵部尚书邑人吴文华
(三)云居山题刻
云居山在东岱镇山堂村,南北被闽江、敖江环抱,是我县四大名山之一。满山青翠,怪石林立,有题刻4幅。略举二例:
果勇侯杨芳题刻 "海上飞来"四个大字,刻在山巅一块黏着贝壳的巨石上。
金华赵崇栻题刻 刻在云居寺周围岩石上,共有3幅:"天上云居,人间仙境"、"彤云碧海"、"十二光佛号"。
(四)其他题刻
宋朝朱熹题刻 两幅在丹阳宝林寺山上的巨石上,分别为"降虎峰"和"雷移石"(落款已经模糊不清);另一幅在潘渡仁山七里岭路旁岩石上,刻"陟岵"二字。
清朝康熙御赐碑刻 碑文正面为正书阴字,上款"康熙己卯年蒲月吉日",正中"敕赐大中宝林禅寺",下款"住持比丘道远重立",背面正书阴字"祝圣万年山"。碑立于宝林禅寺前,坐北面南。
明朝监察御史林汝翥题刻 刻在琯头镇壶江岛大岩洞前岩壁上:"潮鸣空谷 丙寅秋日林汝翥(林汝翥,福清人,明天启六年(1626年),曾任北京南城兵马司统领。)题"。
七、名山古刹
我县有名山16座,古刹148座,千姿万态,各有千秋。有的藏于深山,有的隐于翠谷,有的巧构于危岩之畔,有的屹立于奇峰之巅,有的与岩洞相通。古刹因名山而增姿,名山因古刹而焕彩;古刹因名山而益神,名山因古刹而添奇。
青芝山(寺) 青芝山,坐落于青芝山中峰,因山产灵芝,色青而得名。山上有108景,共有5峰、44岩、39石、10洞、4泉、1湖。景物集中,分布在方圆1平方公里的山丘上,山色妙在天然,多奇石异洞,世有"武夷九曲水,青芝百洞山"之誉。青芝山岩石千奇百怪,一石一胜,步移景换,驻足观赏,令人浮想联翩。
莲花峰居108景之首,群石垒垒,巍峨耸立在百洞山之巅。晨雾缭绕,浮在半空,阳光照耀,如镶金边,生气勃勃,蔚为壮观。
站在鳌湖畔龙门桥上,仰望莲花峰,可见一组岩石相叠,顶上一石似猴面,下方紧挨一石似桃,宛如双手抱着一颗半面绯红色的仙桃,故得名"猴抱桃"。
门亭上去数十级石阶,侧目东北,山脊间有一青石,形似蛤蟆,头向山坡,跃跃欲上,取名"蛤蟆上山",为青芝山第一胜。在观看"蟒蛇出洞"的位置上,平眺西南方向,有一上尖下大的岩石竖立山腰,状似杜鹃鸟在低首哭泣,惟妙惟肖,浑然天成。
在天门洞尽头右边,三岩并排而立,状如蟾蜍低首鱼贯而下,中间一蜍最为逼真,"三玉蟾"刻在其上。
八仙岩是百洞山第一奇景。西岗之上,八岩挺秀,浮光吐景,活像浮槎过海的"八仙",各得其姿。若值云雾缭绕,雾气穿行岩峡,恍若八仙飘浮,争奇夺巧,栩栩如生。出"一线天",游客蜿蜒而下,几步一转弯,一洞连一洞,洞洞铺台阶,九折迂回出洞口,名叫"九曲连珠洞",是山洞中最引人入胜的。《西游记》剧组慕名而来,"孙悟空"就在此斗勇斗智,解救出其师父"唐僧"。
青芝寺称得上闽海名刹。原建在八仙岩西,明万历年间,移建今址,寺后山势陡峭,寺前断谷,使寺庙更增几分森严之势。前殿是林森重修,大殿外观是西式楼房,殿内保持中国传统建筑模式。大殿中端坐的如来佛像,高155米,胸宽08米,是林森在南京聘名匠用整根楠木雕刻而成,造型优美,神态慈祥,是一艺术珍品;观音佛龛前,有一盆灵芝,大如盘,色如漆,从明末保存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东觉岩白玉佛,高87厘米,肩宽40厘米,额镶8颗名贵钻石,通体光泽清润,洁白无瑕,正面佛容肃穆庄严,旁观则又笑容可掬。白玉佛、楠木释加牟尼和灵芝草合称为"青芝三宝"。
覆釜山(寺) "青芝连覆釜"自古就是一条登山通道,一路碧枝翠谷,鸟语花香,景色如画。覆釜山峰峦耸峙,以中峰似石釜倒置而得名。有16峰、72岩、9溪。山顶建过38座寺院,现有6座,丛刹毗连。各寺院规模宏大,建筑华丽,佛像庄严,经常法鼓金铎,响彻云霄。其中年代最久的白云寺是1942年性清法师在历经一千昼夜祈祷世界和平法会结束后,利用鼎石寺旧址重建的。最雄伟的是忉利寺,因地势凌霄摩天而得名。纯石殿宇,全铜佛像,是其一大特色。如来佛像高4.05米,肩宽2.9米,重3吨,为八闽诸寺之冠。覆釜山岩洞遍布,最壮观的要推东麓玉华洞,一块硕大的岩石如同瓦片覆盖成洞府,高8米,构成一方禅地玉华寺,洞前殿宇依山并列排成一字形,别具一格。
金福寺 坐落在覆釜山西麓的狮山上,建于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传说清顺治年间,金福寺中有一年轻貌美尼姑,为了不受花花公子欺负,保持贞洁,毅然投江,被一乌鲤托起,坐鲤升天。她掷下的金钟化为岩,即金钟岩,矗立在狮山下,敖江岸边,狮山因之又叫师姑山。登上山顶,可鸟瞰凤城全廓。
斗门寺 斗门山是座圆形小山,状如斗,斗门寺依山而建。寺西北有含光塔,为明万历年间邑人兵部尚书吴文华重建。登塔远眺,敖江在望,山环水抱,风景如画。
云居山(寺) 云居山素有"天上云居,人间仙境"的美称,山顶有普光塔,远眺东海,气象万千。云居山三寺鼎立,各距一公里。上庵寺始建于唐代,曾为明代名儒陈第讲学之所,寺旁有风动石;下庵寺附近仙桃石下,有一块虎石,似乎在守卫仙果,十分逼肖。飞鳄石在寺后,腾跃欲飞。静室寺掩映在密林白云之中,显得分外巍峨壮观。大门口横匾"静室禅寺"四字,系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黑底金字,为寺庙增添了光辉。
宝华山(寺) 凤城西郊有一脉山峦,诸峰相连,自北西南逶迤至敖江之滨,包括玉泉山、中岩、后岩,合称"宝华三岩",又叫宝华山。隋大业元年(605年),宝华山建玉泉寺,山之西峰出泉水,甘洁清冽,北宋开宝年间宋太祖赐名"玉泉"。寺下关公亭是中共连江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现为革命纪念地。
中岩寺是千年古刹。在东南巨岩上屹立着"定光"小石塔,双层,高2米,方形,拱分八角。西北有两石室,均为巨石覆盖,夏雨初晴,岚光凝碧,置身其间,倍感清幽。
后岩寺,唐大中年间始建,寺前有"太极岩"、"橄榄岩"诸胜,后有"蝙蝠"、"水仙"两洞。火焰山、象山、狮山、文笔山隔江相望,青峰倒映,满目苍翠。
荷山寺 凤城东郊荷山,因形似荷叶而得名。荷山寺为元代始建。李弥逊裔孙仕明,因世受宋恩,不做官,隐居浦下,辟荷山院,祀列祖像,明后改称今名。荷山寺面朝含光塔,寺旁凉亭有柱联:"橹声过寺潮初上,塔影横江月正来。"把临江独特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宝林寺 经丹阳,上宝林山,"山随溪水转,岭向寺门分",确是一方难得禅地。梵宫建于唐文宗年间,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隐居于寺内。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与鼓山涌泉寺同蒙御笔亲赐"大中宝林禅寺"。鼎盛时,殿堂十多座,僧众千人,规模居县内首位。宝林寺建于一穴地中,传说建寺时,发现穴地中有一形如凤咀的巨石,无法破土整理,正感为难,突然风雷大作,飞砂走石,刹那间凤咀石被移到寺后,并显现"雷移石"三个大字。"虎跑泉"也有神话传说:高僧法诠建寺时,苦缺水,"虎刨而出之"。原名"虎刨泉",后与杭州"虎跑泉"同名,有"天下第二泉"之称,夏冷冬暖,色白味甘,是泡茶上品,闻名遐迩。
九龙山(寺) 越浦口,进筱埕,九龙山麓林荫深处有一佛寺,四殿五亭,建筑雄伟壮丽,这就是县内名刹九龙寺。传说长乐一长老"坐石浮海",从梅花到定海,开山建寺。由于寺院临海而建,在寺中可听到岸边传来的如雷的海浪声,故又名海潮寺。海潮寺依山傍海,风光独特,山门有名联:"海涌碧波增九龙飞舞,潮掀白浪壮五燕翱翔。"此联不但把寺名嵌在上下联首字,而且罗列寺周环境寺前九峰并列,寺后五丘簇拥自然贴切,向来为人们所称道。
八、敖江揽胜
敖江,为福建省独流入海的第六大河流,干流全长137公里,其中连江境内流程63公里,自小沧流经县城,到东岱注入东海。沿岸层峦叠嶂,风光秀美,名胜古迹众多。尤其"敖江十二景",自古盛传不衰,并留下不少历代名人题咏墨宝。虽然有的景观已随地貌和人文演变而变迁,但多数景观仍令人心驰神往,产生寻幽探胜之念。
文笔春烟 文笔山矗立连江县城西南,又名云台山。文笔山壮临敖江,峰顶海拔607米,狮山、象山作前卫,半岭、芦溪扼其背,山下江水长流,山上草木常青。每年三月,文笔山峰烟雾缭绕,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感。前人常说文笔山是连江的风水山,在清朝乙酉年间,"文笔山上金鸡鸣,连江一科十进士",这在当时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喜事。
蝶案潮平 连江城南有座石桥叫做通济桥(即江南桥),每当夜晚涨潮,沙洲为河水淹没,形如飞蝶,经星月辉映,微风徐来,好像展翅飞翔,文人墨客观者如潮,是一个罕见的景观。
宝华晴岚 城西宝华山,怪石嶙峋,妙景天成。宝华分前、中、后三岩,旧有十八景:宝岩、飞龙岩、天柱峰、天窗洞、羚羊洞、石门关、安居塔、棋盘石、伏虎石、松下石、三僧石、祈梦庵、尊者堂、栖贤亭、无边风月亭、石眼泉、定光佛。又有鲤鱼朝天石、金鼓潭等。宝华山川灵秀,景色迷人,在绿树的掩映下,偶尔会露出红墙一角,那是中岩寺、后岩寺、玉泉寺等寺庙点缀在山中。每当夏雨初晴,岚光凝碧,人在山中,疑是仙人。
玉山听泉 玉泉山位于县城西郊,有股泉水从山缝间流出来,颜色呈淡黄、水质甜美。据说古代寺里的和尚长期饮用这口泉水,不仅筋骨强健,而且声音铿锵有力,眼神明亮。唐天宝年间,经太守上奏,皇帝为这口泉赐名为"玉泉"。宋代建有玉泉禅寺,正殿佛龛下不时发出间歇的泉响,丁冬之声酷似琴曲。由于玉泉水质优良,附近的村民常到山上汲取泉水酿酒,酒味非常纯厚。20世纪70年代,连江啤酒厂专门在这里设水池,用这里泉水酿成的玉泉啤酒(现改名为"神达"啤酒)畅销八闽大地。
鳌峰雪霁 鳌峰在连江城南金鳌山,挺拔高大,草木茂盛,就像一头巨大的鳌鱼要出海游玩。每当隆冬季节,山顶白雪皑皑,一些文人常呼朋结伴,携酒踏雪。雪后天晴,积雪融化,成为一股泉水奔泻而下。南宫山麓的一间磨房就是利用这水流碾米磨麦,富有乡村情趣。现在因气候转暖,这种雪景已很难见到。
石门斜照 石门寺建于唐中和元年(881年),背倚青山,面对溪流,风景独好。当时这里有十个著名的景观:石门、覆釜、斗牛石、五台石、石鼓、玉人峰、玉华洞、清音洞、双鱼涧、半月池。石门在原石门寺对面的山坡上,因有两块巨石相对而立,一条山道穿越其中,因而得名。每当夕阳西下,霞光斜照山谷,雾霭飘渺,远近寺观,钟声隐约。1963年建南宫水库时,石门与寺没入水中,但库区的湖光山色仍吸引了不少游人。1983年又建太极观于水库边,雄伟壮丽,更添胜景。
覆釜归樵 覆釜山在连江城南六公里处,三峰鼎立,因为中峰好像倒立的铁锅,所以得名。主峰海拔509.8米,高耸入云,云雾缭绕。《连江县志》记载:"不到斗牛峰,不见覆釜面,登上覆釜峰,群峰皆足底。"每当夕阳西下,樵夫们砍柴归来,你追我赶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上,与日光、霞彩相映成趣,颇似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云居观日 云居山在敖江、闽江汇海处,距连江县城十五华里。满山青翠,怪石罗列。最奇特的是山巅上有一黑色巨岩,上刻"海上飞来",下有牡蛎壳黏附,给人沧海桑田的感觉。山中还有指动石、流米石、金猫戏鼠、彤云碧海等诸多景物,风光绮丽,令人陶醉。云居普光塔历来是重阳登高观日的好去处。每年九月,秋高气爽,四方游客云集。黎明前登上塔顶向东眺望,海天苍茫之处,荻壶、五虎诸岛都在波涛间出没。不久,一轮红日跃出海面,冉冉升起,满天红霞,万道金光,蔚为壮观。高僧释海筏有一副对联"海自混茫能蓄日,山无今古独云居",生动地概括了云居观日的独特景色。
伏沙雨牧 白沙村位于连江城东,旧时叫伏沙。由于靠近敖江,江畔泥沙淤积,成为大片沙滩。每逢春季,沙滩上绿草丛生,成为天然牧场。村里的牧童赶着一群群牛羊,沿江放牧,尽情嬉戏。春季多雨,那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牧童们头戴竹笠,身穿蓑衣,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欢快地吹着笛子,使人不禁想起唐代著名词人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佳句。
岱江垂钓 东岱镇位于敖江入海处,俗称"岱江"。这里天高海阔,江海潮汛每日两次。过去岸边的渔民大多数都自置小船,以捕鱼放钓为生。每当太阳下山,渔民们乘着涨潮返航,海滩上横七竖八地停泊着各种小船。劳累了一天的渔民们在夜幕的笼罩下,提着灯笼,扛着钓竿,背着沉甸甸的渔箩,渔家的孩子们高兴地在前后追逐嬉戏,大家满怀收获的喜悦,真是一幅"渔歌互答,其乐何极"的生动画面。
潘溪风帆 潘溪位于敖江上游,过去交通不便,山里人大多用溪船运载木柴以及农副产品进城贩卖,然后再买些生活日用品回家。如果天气晴朗,东风劲吹,返航的船夫们升起了一张张风帆,乘风破浪。那一片片白帆在青山绿水之间跳动,就像穿花蝴蝶一样好看。山民们满足地坐在船头饮着自酿的米酒,谈论着今年收成情况,别有一番情趣。现在由于道路交通发达,水上运输已逐渐被公路运输所替代,这种景观也就无法看到了。
炉峰晓瀑 庐峰即香炉峰,位于县城东北五十里的长龙乡下洋岭下。《九域志》记载:"乡人章寿在这里修道,后来成仙飞去,留下了香炉。"据说原来由溪涧、泉水汇聚成一股瀑布,像一条银龙降落人间,一路飞珠溅玉,与晓色晨光相映照,景色非常壮观,颇似大诗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生动写照。
九、闽江口景观
素有福建门户之称的闽江口,沿线两岸山峰连绵,山势奇绝,重峦叠嶂,各显其姿。沿江可以饱览长门要塞古炮台遗址、双龟锁口、川石岛、壶江岛、五虎守门等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古炮台 我们从琯头镇乘船顺江而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闻名中外的闽江口要塞长门古炮台遗址北岸长门电光山炮台与南岸金牌山炮台隔江对峙。瞻仰炮台遗址,我们不由得想起1884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中法马江海战的情景。正是从长门炮台发射出的愤怒炮火,迫使法国军舰不得不仓皇而逃。睹物思人,我们不禁对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中华儿女肃然起敬。
双龟屿 到了长门电光山与隔江金牌山之间的江心,我们可以看见两座翠绿的小岛,形状似龟,得名"双龟屿"。"双龟"中流砥柱,形势险要,如两扇大门拱卫江口,所以也叫"双龟把口"。"双龟"同浮江心,相距不远,在江水涨落和阳光辉映下,犹如在江中自由游动,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据传夜间双龟合拢,阻止外船进入,白天分开,让水路畅通,故称"双龟锁口"。
壶江岛 船出双龟屿,极目瞭望,在飘浮的烟波中,有一弹丸小岛,南北长、东西窄,形如壶状,故名壶江岛。壶江岛面积3平方公里,居民近万人,以养殖、捕捞为业。壶江岛四面环水,山丘起伏,椿木、相思林郁郁葱葱,海风丝丝,沁人心脾。壶江岛著名游览胜地"蓝尾石室",又称"淡泉洞"。洞深15米,宽34米,洞中套洞,内洞下斜,铺设石阶,洞洞连通。洞底淡水泉眼,常涌不息,供全岛渔民饮用,传说是东海龙王赐予壶江岛民的甘泉。相传宋朝宰相叶向高未仕前,曾住洞中读书,故又名"叶相洞"。洞中岩壁镌刻林汝翥行书"潮鸣空谷"四个大字,笔迹苍劲雄浑。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慕名登上壶江岛,留下很多佳作,宋朝工部侍郎董应举撰写"壶江游记",张煌言编写"壶江即事"。民族英雄郑成功亲临壶江岛,并在该岛岐山下建筑水寨,至今遗址还在。
川石岛 从壶江顺流而下,便是环境优美的川石岛。川石岛北临五虎礁,南控壶江岛,西与粗芦岛对峙,东濒马祖列岛。岛长3.4公里,宽1公里,面积3.1平方公里,最高点芭蕉山海拔189.6米。川石岛层峦叠谷,山峰挺秀,为闽江口天然屏障。该岛南北狭长,形似芭蕉,故又名芭蕉岛。芭蕉山有一天然洞府,南北贯通,又名"穿石岛"。登上芭蕉山顶峰,视野开阔,翘首东眺,东海烟波浩渺,马祖列岛尽收眼底。岛上锦峰秀岭,丛林染碧,满山翠绿。草木花卉,蒙受大自然甘霖雨露恩泽,报以默默生长,显现出"江山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的高洁品质,绘染出一幅海天交接的绿色景观,真有"江旁穿石亦自奇,山峰灵秀隐幽姿"之感受。川石岛西北澳,临山面海,一片平坦沙滩,沙质柔软,海水湛蓝清澈,是游客日光浴、沙浴、海水浴最佳场所。清晨伫立沙滩,一轮红日从东方海平线冉冉升起,光芒映红大海,群鸥盘旋,上下翻飞,与一朵朵美丽浪花嬉戏,汇成一曲雄浑的"海之歌"。午间可以卧滩浴日,驾快艇冲浪,各得其宜,其乐无穷。傍晚凉风习习,海上升明月,无际海天,交织成缤纷世界。可是,历史上的川石岛曾经几度遭受日军和英军的蹂躏,抗日战争时期两度日军侵占该岛,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至今还留下"万人坑"遗址,铁证日军暴行。除外,岛上还留有鸦片战争后英、美等国传教士、商人相继修建的教堂、育婴堂、电报局等遗址。
五虎礁 在闽江口波涛滚滚的海天交接处,还有一座长约300米的岛礁,怪石峥嵘,雄峙大海之中,浪花拍击,犹如五只斑驳吊额大虫,咆哮欲跃,这就是闽江口最负盛名的"五虎守门"天然景观。《闽都别记》记载:"五虎礁在闽江口,中有五峰,岩状似虎,故名五虎。"五虎礁面向东海,背水而卧,虎架鼎鼎,威风凛凛,各呈其姿,逼视大海,真有随时迎击来犯者之雄姿,令人称奇叫绝。粗芦岛 又称荻芦岛,东临川石岛,南隔闽江与琅岐岛相望,是连江县单岛面积最大的岛屿。全岛面积14平方公里,居民超过两万人。整个大岛犹如一座大型的四时如春的大花园,又似一幅优美的画卷,令人陶醉神往。
相传一千多年前,岛上九龙山有芦根数丈延伸而下,故又称荻芦岛。由于岛南一山隆起海边,形似熨斗,又叫"熨斗岛"。从熨斗山至塘下黄霞山之间港道,是天然抛锚地、避风港。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曾经两次避风于粗芦岛,在熨斗山筑坛祭祀海神,并勒石纪念。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炸毁,仅留废墟遗址。
十、半岛胜地
多姿多彩的黄岐半岛,有着著名的定海湾和黄岐湾。由于面对马祖列岛,地理位置独特。明代全国建12座城堡,黄岐半岛占7座。这里不仅是天然渔场,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也是军事要地。
有一位新华社记者来连江采访,把连江比作一把张开的雨伞,那漂亮的伞柄即黄岐半岛。如果从高空俯视,狭长的半岛仿佛一条粗壮的手臂,与罗源县鉴江半岛合抱罗源湾。雄伟的半岛如同一条游弋东海的蛟龙,北茭鼻即龙鼻,突出部黄岐镇和定海村是两只龙爪,周围上百个岛屿礁石犹如颗颗龙珠。
定海湾 从县城驱车东行,半小时抵敖江口北岸官岭村。一条大溪把它分成东西两半,溪东即半岛起点。从敖江口到定海角海域为定海湾。
一进官岭,在海拔130米的小山上就能看见海蚀洞和黏于洞口的海蛎壳。明代大学者陈第墓也在戈沃山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右拐进入筱埕镇,有蛤沙、罗迴、大埕、小埕、定海,如粒粒珍珠星罗棋布。蛤沙村因盛产野蛤而得名,它是县城咽喉和门户,明代建镇,同时筑有城堡,设巡检司,现仅遗留城基。村前岛屿18座,其中3对为上担、下担,上礁、下礁,月屿、日屿,形状大小,一一成对,宛如神工鬼斧,堪称奇迹。
罗迴村是我县重要的水产科研基地,拥有冷冻、加工、养殖等产业,现已发展成为我省海带育苗基地,有"海带姑娘娘家"之誉。
大埕口,俗名"牛皮沙",有古迹"姚启圣庙"。清康熙十九年(1679年),福建总督姚启圣平叛台湾,驻兵于此,改名"乐平沙"。
"大埕不大,小埕不小",其实定海湾最大的地方是小埕,现为筱埕镇。筱埕港不仅是闽江口著名的渔港、商港,还是军港,元代后逐渐成为福建东部沿海军事要地。明景泰三年(1452年)增设小埕水寨,寨兵4402个,为福建五大水寨之一。筱埕前澳港为我省著名的天然避风良港,台胞船只也常在此停泊和修造,海陆热闹繁荣,夜景美丽异常,旧有"小上海"之称。
定海湾末端突出部是闽海要地,省会的咽喉和门户,有"会域重镇"之威名。定海村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元代设巡检,明代设千户所,建城堡,同时设参将驻守。现有古城堡、烽火台、抗倭碑刻、五忠墓、琉球墓、波斯摩尼教石刻、海潮寺以及古沉船遗址等。
黄岐湾 东临马祖列岛,北至三都澳口与罗源湾口,包括安凯、黄岐、苔菉三个乡镇,是省内著名渔港和航运交通重要海域,也是海峡两岸人民渔业生产作业区域。海湾因最大的集镇黄岐得名。
经大埕口,进入安凯乡,这里山色秀丽,海边观日,尽览碧波晨曦。白云寺也是游览胜地,相传古时松皋龙从这里卷道入海,在岩壁上留有鳞甲遗迹,古往今来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到此探幽揽胜,一饱眼福。还有文湾船舶修造厂,拥有全省最大的2万吨级船坞。
沿岸中段为黄岐镇区,很像美丽的凤凰,古人称之"凤岐"。明代城堡背山面海,形同月牙,加上周围星罗棋布的岛屿,风光娇艳,被人们喻为"碧海明珠"。
港口向东南敞开,是对外开放港湾,台胞船只常在此停泊,建有台胞接待站。西南望乡亭是台胞捐款建造。台胞为了表达思乡情怀,把亭命名为"望乡亭"。背山面海,眺望东海,马祖列岛历历在目大文豪郭沫若伉俪登临望乡亭,留下一首好诗:"东西犬岛波涛外,南北竿塘烟霭中。"
黄岐岛最热闹的日子是正月十五迎海神。1989年黄岐半岛与马祖列岛两岸渔民同时举行传统的"高照神灯"活动,共庆元宵佳节,为建国以来首次。
半岛最前沿是著名的苔菉镇。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南下入闽,虎头境灯火通明,似为引航。取福州后,朱元璋封虎头境寺为"通山第一寺",并赐横匾嵌于寺前。
中部有一谷地名叫后湾,是天然避风港。后湾浴场,滩平沙净,海水清澈见底。半岛最末端北茭村有"连江海角"之称,也是我省著名的渔村。居民村落建造新颖,多为花岗石结构,盘山临海而立,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渔乡建筑气息。
北茭鼻形同一把利剑直插海区,形成两道峡门,峡门水道上6块明礁暗石成一纵队,抵住海峡中游,成为狭窄危险的航道。
站在北茭鼻,海岸陡岩千奇百怪,"龟蛙接吻"、"观音面海"、"盘蛇吞蛙",形象逼真,浑然天成。俯瞰大海,观看惊涛拍岸,沙鸥翔集,令人心旷神怡。
可门港 素有"沿海山区"之称的下宫乡,重峦叠嶂,历史上曾设烽火台,清末设海关分卡,隶属三都澳海关。如今可门港第一期工程已经告竣,全省最大的火力电厂拔地而起。一座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即将屹立于半岛北侧。
罗源湾内,从坑园门边至官坂虎爪山,13座岛屿连成了一片,筑起全省垦区最大的海堤,围成万亩虾池。不久将成为可门港生活服务区和临海工业区。
十一、马祖风光
马祖列岛是我县最大的岛屿,由高登、北竿、南竿等28个大小岛屿组成,以最大岛屿马祖得名。在我县东部海域中,与黄岐半岛遥遥相望,从东北向西南略呈斜形。其中高登岛离大陆(黄岐岛)最近,仅5海里。
传说,宋代孝女林默娘殉身投海寻父,身背父尸漂到南竿塘,岛上居民感其孝行,为她厚葬立庙,后来多次在暴风雨中显灵,保护渔民脱险,成为海上安全的保护神。清康熙年间,被册封为天后,世人尊为"妈祖","马祖"即为"妈祖"的谐音。还有一种传说:古时,台湾玉山仙女马祖婆同昆仑山王母娘娘是亲姐妹,她看到台湾没有马,百姓往来困难,便飞到昆仑山向大姐要来一些小泥马。归来途中,一只泥马丢落在海峡中,化为岛屿,成了马祖岛。
马祖诸岛地处寒、暖流交汇处,为鱼蟹类觅食、产卵必经之地。东引、马祖、横山为全国著名渔场。海峡两岸渔民在海上作业,经常接触,相互交流,是促进祖国统一的前沿基地。 马祖列岛还遗留着中华民族保卫国家海疆的众多名胜古迹。明代剿倭名将戚继光曾派一支部队驻在马祖,建烽火台以报警,监视海面,倭患遂绝。在东犬岛上,还有一块碑石,记载着沈有容将军生擒倭寇的英雄史迹。马祖居民还制作继光饼来纪念戚继光保国卫民的功劳。明末郑成功为了抗清在岛上练兵,曾留下50名精壮水兵校尉驻守马祖。
马祖岛为其中最大岛屿,略呈凹字形状,断层海岸,多悬崖绝壁,陡岩千奇百怪,海蚀柱、海蚀台、海饴桥、海蚀穴比比皆是。那里礁屿成串,海鸟翔集,海舟点点,林木葱郁,亭台点缀,风光旖旎,有"海上公园"美称。
更迷人的是马祖十景。
牛角峥嵘 南竿塘牛角澳形似犀牛,牛首在东部牛角村。牛角岭陡峭险峻,怪石嶙峋,奇岩峥嵘。其中最奇特的是牛角岩,岩状如袋,中空,面临风口,冬季北风充灌,虎虎而啸,堪称一绝。 塘后浴场 塘岐与后澳之间有一片沙滩,洁白如玉,闪烁似金,有"金沙"之誉。海滩背靠松林,前倚平坦海域,海水清澈,为理想的天然海滨浴场。游人或在沙滩漫步,欣赏海景,或在碧波中游泳,另有一番风味。
狮岭远眺 北竿塘有岭,酷似雄狮,昂首挺立,气势非凡。登临四眺,远处是蓝天碧海,对面的黄岐半岛历历在目;近处是岛屿星罗棋布,周围是峰峦起伏,寺宇若隐若现。
珠螺鼓浪 南竿大小澳口9个,珠螺澳最胜,因海边有一块仿佛螺壳的小礁石而得名。每到涨潮,海浪拍岸,忽缓忽急。慢时,涛声如同暮鼓晨钟,悦耳怡心;快时,潮音犹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巨浪排空,形成"千堆雪浪卷,万斛珍珠落"的壮丽景象。
燕秀潮音 东引岛燕秀山下,有一著名的海蚀穴唤"仙洞",既大又深,弯弯曲曲向下与海相通,每当海潮涌入,声如擂鼓。
西尾夕照 马祖居民以海为田,以船为家,西部尖端处房舍三五聚集,类北方风貌。每当夕阳西下,归舟云集,热闹非凡;天高云淡,倒影水中,渔舟摇荡,宛如一幅生动画面。
山垅映月 南竿山垅村,三面环山,星月皎洁之夜,银盘铺地。漫步雪岸银波,清风徐来,胜景更为奇特。此时海湾中,银针泻地,珠玉落盘,天光、海色、山岚、月影、渔村,五者辉映,融为一体,美景天成,不可多得。
上述诸景再加福澳渔火、翠谷春晓、天后神宫,合称"马祖十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