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福建日报》推出连江县委书记高双成专访文章《三重赋能,助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潮起东南,向海图强。
不久前,福州召开“海上福州”战略实施30周年座谈会。连江县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坚实的产业基础,以及强烈的创新发展意识,在“海上福州”建设中取得耀眼的成绩:渔业产值去年达302.06亿元,连续5年位居全国县级第一,正积极打造“世界渔都”城市IP;拥有全国第三个、全省唯一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正积极建设国际水产品交易基地,致力于打造海工装备、数智渔业、海洋生物科创高地。
近日,记者专访了连江县委书记高双成。他表示,作为“海上福州”战略构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连江牢记嘱托、奋勇争先,从政策赋能、科技赋能、生态赋能入手,致力蓝色粮仓提质效、精深加工提速跑、海洋重器加速造、临港工业锻链条、品牌打造拓市场、海洋文旅增活力,不断把“因海而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向海图强”的发展胜势。
政策赋能
为海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1995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连江强调,市里提出建立“海上福州”战略构想,连江优势突出,各项工作要争取走在前头。连江扭住这一目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在助力福州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中走前头、作示范。
▲县政府搭建银企对接桥梁解决水产加工企业融资难问题
“好的自然资源需要好的政策保护、利用。创新发展首先是政策创新,要从政策赋能入手,为海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高双成表示。连江出台了《连江县加快推动养殖海权改革增量扩面工作实施方案》,梳理出了养殖用海的“三权分置”模式:对传统海域,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村集体、经营权归养殖户,由村集体确权后进行发包,转变群众“门前海”“祖宗海”的惯性思维;对未开发的可养殖海域,采用市场化配置,公开出让海域使用权,提升海域资源价值。有了“海权证”,就可以通过产权流转进行资本融资,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极大地激发了海权改革的潜能与红利。去年,连江一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因季节性资金短缺,资金周转困难,县里知道后,立即帮企业争取到“无还本续贷”金融服务,不但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还为企业节省了100多万元。连江还将开展基于“绿色金融+海洋修复+蓝色碳汇”的项目试点工作,让更多企业得到优质金融服务。
▲颁发全国县级首本深远海养殖平台所有权证书
“构建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一定要有产业集群的长远眼光,在政策层面上,要敢于先行先试。”连江在全国最先启用深远海养殖平台,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在发展过程中养殖平台应被视作不动产还是动产?其产权归属又该如何明确划分?虽无先例可循,但考虑到深远海养殖是产业发展大势所趋,连江县为养殖平台颁发了不动产权证,此举让企业主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为了加速远洋渔业企业的装备更新进程,县里推出了扶持远洋捕捞企业拓展海外生产基地等一系列奖励政策。政策先行,政策护航,让连江海洋产业从业者信心更足。
科技赋能
为海洋经济发展提速增效
▲“福鲍1号”鲍鱼
▲无边海带
连江渔业产值连续5年居全国县级第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打造的水产种业‘连江芯’。”高书记提到的科技赋能的“连江芯”,为全国提供了50%的海带苗种,培育引进了“福鲍1号”鲍鱼、“黄官2号”海带、中间球海胆、无边海带等20多种高优品种。与陈坚院士等专家团队合作开发的“鲍鱼肽”,使得连江的鲍鱼加工利用率显著提升,从不足40%增长至80%,极大提高了鲍鱼的附加值。连江积极搭建平台,推动企业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让企业尝到甜头,也让县里更加关注海洋经济的科技含量。目前,连江除了加强与一些科技公司合作外,正加快建设水产种业工程中心,大力推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1~2家高校研发中心落地连江,一方面确保海洋生态与养殖环境的不断优化,助推智能化养殖的迭代升级;另一方面加快推动连江海洋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海洋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
▲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
连江正视海洋经济发展中二产、三产的短板,在不断培育壮大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的同时,加快建设粗芦岛海工装备科创高地,以马尾造船厂省级技术研发中心为基础,致力于全面开发海洋工程船、海工辅助船以及8万吨级以下商船的广阔市场,打造海峡西岸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积极推动与宁德时代合作,开拓国内外电动高端游艇市场。规划建设海工装备配套产业园,精心策划并吸引整船制造产业链上游的关键项目,成立“连江海洋装备智能化升级联合体”,加快壮大现代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三产方面,连江不断在打造品牌与影响力上下功夫,实施“海连江”区域公共品牌“1+N+X”体系(即“海连江”品牌+单品类品牌+企业品牌),连江鲍鱼品牌价值达40.33亿元,入驻企业数量已增至30家;开发了全国首个食品安全溯源“一品一码”数字标签,探索构建了水产品分类价格图。同时,持续推进数智渔业科创高地建设,打造水产品贸易云大数据库,以“基地智慧云”为核心,推进交易可视化、产业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打造水产品线上线下一体化交易平台。在跨境电商方面,进一步深化与京东的合作,推动更多优质海产品走出连江、走出福建、走出国门,最终实现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跨越。
科技赋能,让连江海洋经济“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目标更加明确。
生态赋能
让海洋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百台万吨”生态养殖工程
“海洋经济,说到底,是靠海吃饭。海洋生态不能被破坏,在生态护海方面,连江做了很多探索。”连江同步推进传统养殖转型升级和“百台万吨”深远海生态养殖,全县共完成白色浮球升级改造745万粒,传统渔排升级改造12.8万口,新建深水抗风浪网箱188口。投放了11台(套)深远海养殖平台,养殖水体达17.75万立方米,“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案例集》。下一步,拟与中国水科院海洋所、海洋三所、集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对连江海域养殖总体规划、养殖规模、养殖品种进行规划指导。积极探索规模化养殖生态前置审查机制,巩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成果,持续放大中国生态食材之都、美食地标之都的效应。
▲颁发全国首张“蓝色碳票”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连江积极引领海洋碳汇渔业的发展潮流,成功实施了全国首例海水养殖渔业海洋碳汇交易项目,并率先颁发了全国首张“蓝色碳票”。此外,该县还率先发布了海洋碳汇“1+3+1+N”创新体系,涵盖一个核心机制、三套标准化流程、一个综合平台及N个实践项目,并率先出台了《福州市连江县海洋碳汇管理暂行办法》。今年,连江将重点推动马鼻镇1800亩红树林海洋碳汇项目开发,推动这一碳汇新产品上线交易平台。未来,还将联合科研机构推动渔业养殖的碳汇功能转化为可交易资产,形成“养殖—固碳—交易”闭环,努力争创国家渔业碳汇南方研究示范基地、省渔业碳汇野外科学研究示范基地。同时,利用湿地修复区发展生态渔业、海洋牧场,提升单位海域产值,打造“闽江口—黄岐半岛”蓝碳经济走廊,形成从湿地修复、碳汇生产到绿色金融的全链条示范。如今,保护海洋生态,已成为全县的共识。依托良好的海洋生态,连江海洋经济将实现更优质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