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无限粗芦岛

  神岛粗芦祥日光,郑和由此下西洋。

  双龟锁口形相望,五虎临门威自强。

  东眺仙山思马祖,西临邃谷叹闽航。

  黄霞福斗存遗址,无限风光在海乡。

  粗芦岛,古名“荻芦岛”,位于闽江口入海处,东与马祖、川石岛一水之隔,西邻连江大陆,南与壶江、琅岐岛对峙,北临闽江河流,四周岛屿星罗棋布,形成福州天然屏障。 据《连江县志》记载:古时候,该岛岸边多长芦苇,粗大如碗,因之而得名。相传秦代之前,该岛跟大陆连在一起,后因龙气坠于闽江,有一条碗口粗芦根从山顶伸到山腰,此乃龙脉化成,秦皇命武士砍断,从此,山沉为峡,粗芦为岛,俗称粗芦岛。

  粗芦岛对我来说,其实并不陌生。父亲是粗芦岛人,虽然少小离乡,但每年总要带我回乡几次。记得那时年少,随父亲坐上破旧的小船,狭窄的船舱内也只能容下五六人。小船在风雨里飘摇,冷风肆无忌惮地扑进船舱,夹带着浓重的腥味,摇橹的艄公则戴着斗笠,披一身蓑衣在风浪里使劲摇着。如今想起,也正如苏子笔下所说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情境。岸上的码头也十分苍凉,走在参差不齐的石板路,踩一路泥泞。之后随着交通的发展,在渡口上便可以坐上各路轮船了,轮船的班次很多,马达声隆隆作响,船舱总带着柴油味,来往的村民非常多。2008年,岛民们盼望已久的粗芦岛大桥终于峻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琯头镇就有公交通往粗芦岛的七个自然村,从此大桥已成为连接琯头镇与粗芦岛的交通要道。

  船行海上,粗芦岛最美的景观当数“五虎礁”。在闽江口七景中,以“五虎守门”最负盛名。于海天交接之处,浪花拍岸之间,站立船头,可见闽江入海口雄峙着一丛峥嵘怪礁,如同五只咆哮跳跃的猛虎,突睛昂首,张牙舞爪,巍然固守着各路船只进出的门户,神态逼真各异,惟妙惟肖,令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据《闽都别记》记载:“五虎山在闽江口,一名方山”,“中有五峰,岩状如虎形,又名五虎。”由此可见五虎的赫赫声名。在这里,还有妈祖林默娘的灵异传说,据莆阳《天妃灵异志》载:南宋宁宗年间,妈祖数次在闽江口五虎洋显灵,助宋军击退海盗。这美好的传说,更为古老的粗芦岛增添了一道神秘的传奇色彩。

  曾有一位旅居台湾多年的侨胞这样赞誉粗芦岛:“双龟锁口,五虎锁门,门前千顷花园,万里渔池。”的确,粗芦岛上风光旖旎,每个村落都有美丽的风景和传说。当地民风纯朴,几乎家家门不闭户,屋前常有慈眉善目的老阿婆坐着纺渔线,或者灵巧地织着渔网。门前的田地种着绿油油的蔬菜,每逢春天时节,田野更是大片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铺天盖地般的金黄,还有紫色的豆荚花安静地爬满了藤蔓,一树树桃花盛开,远远望去,仿佛一座璀璨的“海上花园”。不时有扛着渔具的渔民走在路上,含笑打着招呼,一片欢乐祥和。

  在岛上随处可见古老的水井。以前岛内缺乏淡水,岛民们便自行打井取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打通了隧道,引敖江水过岛,岛上缺水状况才得以改善。此外,辅以水库蓄水,现在基本饮水无虞,而且还种植有3000亩水稻和淡水养殖。而水井便成为一道古朴的景观。粗芦岛上的每个村都有公交站。以往到邻村,总要走崎岖不平、弯弯曲曲的山岭羊肠小道,比如从海边的古湖到龙沙村,每逢海水涨潮时无法通行,村民们便要穿山越岭而过。如今在当地旅美侨民倡议捐助下,建成了龙湖公路。现在村村公路互通,公交设站,游客、村民也可从镇上坐车通达各个村,交通往返十分便利。

  粗芦岛上,游玩胜地有号称粗芦“第一山”九龙山,至今仍存有闽江口最早炮台的黄霞山,还有无风自凉的“锁风隘”等,但是塘下村福斗山却是不可或缺的好去处。据明史记载,明永乐三年(1405)七月十一日,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郑和率队开始七次下西洋的首航。当进入连江海面时,突遇风暴,船入五虎门,更是滔天巨浪,险象环生。危难之中,郑和隐约看见前方出现一女神,手提神灯,一路引航指点,船队才得以转危为安,安全进入粗芦岛的塘下村,停泊在福斗山和黄霞山之间的港湾。“海涛狂似虎,不到芦花洲。”福斗的地域得天独厚,素以避风良港著称。从此,福斗港享誉海内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之一。郑和特地在福斗山上筑坛祭海,勒石为记,船队在此誓师出发,经五虎礁(门)扬帆出海,因此有了“南海神坛”这个珍贵的历史文物。此后,郑和每次停泊福斗山都长达近一个月,除祭拜妈祖外,还为船队补充给养与淡水。郑和船队不扰百姓饮用水,便自砌井于福斗山下,名“巡官井”,遗迹犹存。遗憾的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农历三月初三,日本飞机狂轰滥炸,南海神坛遗迹遭摧毁。而福斗山上的福斗寺(始建于北宋仁宗嘉佑己亥年,即公元1059年),经当地乡老们、侨胞侨眷慷慨解囊,多次重建,已修葺一新,如今建成妈祖庙、大雄宝殿、观音阁、仙君殿等联体庙宇的格局,古刹重光,极具规模,以弘扬妈祖文化,加强海峡两岸交流。

  每当傍晚时分,便是粗芦岛上最美的风光。登岗远眺,可将天光海色、山岚渔村尽收眼底。殷红的晚霞点燃了天空,黄沙碧水,相映成趣,看波光粼粼,沙鸥飞翔,听海风轻柔,渔舟唱晚,俨然是一幅美轮美奂的海景画卷,引人遐思,流连忘返,可谓是无限风光在海疆。

  在粗芦岛品尝海鲜,也是一大美事。岛上海产品数不胜数,其中东岸村的黄蛎乃著名的闽都特产。因闽江漫长的海岸线上,多长着青色海蛎,而东岸的海蛎壳呈黄色,蛎肉肥大饱满,营养价值极高,因此享有盛名。据说当年朱元璋率兵乘船进攻福州,从乌猪港过东岸门时,癞痢头奇痒无比,用双手抓痒时,不断往江中丢入头皮癞疤,从此东岸才出现了黄蛎。当然,这只是个笑谈,因为乌猪港潮起潮落,海道畅通无阻,因而有着适宜黄牡蛎这野生水产品的生长条件,黄蛎才得以愈发繁殖起来,历年来,以捕捞牡蛎养家糊口是当地人最为可靠的活路了,堪称是大自然恩赐的水产资源。

  其次,龙沙村的鲥刺鱼也是粗芦岛上海鲜珍品。鲥刺生长在闽江口的深海区域,在春暖时节便回游至龙沙的浅水区,因此龙沙村捕捉鲥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古以来,鲥刺便是国宴必备的稀特海珍。岛上海鲟极多,鲟肉鲜嫩,味道鲜美,成为当地的一道佳肴上品,是我县名列前茅的海鲟。

  粗芦岛,作为地处闽江入海的闽省之门户,临马近台,集美景、美食、妈祖文化为一体,正日益散发着独特迷人的魅力,成为海上一道最靓丽的景观。正是:“东望五虎浮江,旗山吐翠;西观双龟驾海,金牌耸峙;南眺闽江如练,凤窝似屏;北瞰海岛毓秀,一派风水宝地。”愿我们美丽的粗芦岛,这颗镶嵌在闽江口的海上明珠更加晶莹、璀璨!

  (晚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