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位置)
连江县小沧乡于1984年5月改设畲族乡,是福建省最早成立连江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处北纬26°19′ 49" -26° 25′ 29" ,东经119° 16′18"-119° 21′ 41" 之间。位于连江县西北部敖江中游侧畔,东临本县蓼沿乡,西邻晋安区日溪乡,南连本县潘渡乡,北接罗源县霍口乡,是罗源、连江、晋安三县区交界的边远山区。距省城福州市中心48公里,距连江县城53公里。乡政府所在地黄海高程97米。
(人口状况)
全乡有850户,总人口4173人,分布在18个自然村,共设5个村民委员会,38个村民小组。畲族主要聚居七里、利洋、东风3个行政村和樟后的茨洋自然村,畲族居民共505户,人口238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7.6%。
(地域气候)
该乡陆地总面积60.4平方公里,现有土地面积9.0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242亩,人均0.51亩;林地面积7.49万亩(含阔叶林3万亩,黄竹1.5万亩,毛竹1.5万亩,茶果园715亩),森林覆盖率为82.7%,素有“连江绿色宝库”美誉。辖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具有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夏长冬短的特点,光、热、水气候资源丰富,年均降水量1700毫升,日照时平均在1680.7小时左右,太阳辐射总量为140.7千卡/平方厘米,年积温6438℃,年平均气温18℃,最高月平均气温26-28℃,最冷月平均气温8-10℃,无霜期283天。
(自然条件)
蓄水1.7亿立方米的山仔水库,紧紧环绕展布乡址西南方,库区面积1.1万亩左右,是福建省第三大高山平湖。湖中大小岛屿星罗棋布,青山绿水相映成辉。畲山湖――畲家的山仔水库,所蓄的霍口溪上游水系发育于崇山密林中,没有污染,因而水质清晰洁净。北部、西北部有近900米的天湖顶、将军山等屏障,冬暖夏凉,云雾绕峦,湖水澄碧,鸟鱼群栖,风清气爽,沿岸危崖耸立,林森壑美,泉流瀑泄。深阔的水域犹如天然空调器,畲山湖是炎热夏季的避暑胜地。
敖江上游年径流量19亿立方米、占全县65%的淡水纳入山仔库区,为山仔水力发电厂输送源源不断的水能,年均发电量1亿千瓦时。发电后的淡水再流入下游的塘坂水库,然后分东西两侧向连江县境和福州市区输送优质饮用水源,丰水期还可发电、调洪和灌溉。小沧乡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福州第二水源和连江城区及可门港区主要水源。
为保护福州第二水源,该乡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强了敖江流域整治力度,取缔了库区网箱养殖、民俗风情旅游、石板材开采、船运等支柱产业,限制了湖面捕捞、规模禽畜等经济项目,同时把52000多亩集体山林列为国家公益林加以管护。
(文化特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畲族民间传统文学异彩纷呈,山歌舞蹈多次参加会演获奖。90年代后,小沧乡利用县内最大人工湖和畲族人文景观, 经多年精心筹组,推出畲族风情旅游项目,为展示畲族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1996年4月举办历史最大规模的“三月三乌饭节”,邀请省、市、县各级领导和文化界1000多人参加,扩大小沧的知名度。1998年引资100万美元,创办福州联胜文化拓展有限公司,开辟畲乡风情园,完善旅游专线,挖掘民族文艺,拓展自然人文景观,开发旅游产品。此后小沧乡一度成为省内旅游热点,年游客达30万余人,创收300万多元。2000年,小沧境内的龙宫庙、七里村的探花府和樟后村中逢贞节坊3处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提升了民族品位。小沧成为福州二水源和生态保护区后,风情旅游受到制约,游客骤降。2004年4月,该乡通过隆重举办畲族“三月三”乌饭节暨生态旅游节活动,利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到小沧拍摄风情旅游节目并在全国播出的机遇,精心筹划环保型生态旅游。2007年,新建了文化体育广场,为弘扬民族文化提供展示平台。2008年新修了极具民族特色的畲乡渡口码头。目前,正在筹资开辟原始森林景观和天然氧吧,借以继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随着闭路电视的开通,电视机进一步普及,使现代文化形式与民族传统艺术同放异彩。该乡既有传统的山歌、舞蹈、伬唱、龙灯等团队,也有电影、摄影、网吧及现代歌舞厅等文化经营单位,群众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彩。
(基础设施)
交通:乡村普遍铺设水泥道路,自然村通水泥路达88.9%。
人饮:乡村普遍建设安全饮水工程。
卫生:户厕改造达80%。实施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的有2个行政村,占全乡40%。
通信、网络:电信宽带、移动信号能覆盖全乡。
电视联网:开通6个自然村有线电视,占全乡三分之一。
(特色产业)
1、民俗旅游:拓展生态型畲族风情旅游业,建设生态乡村,弘扬民族风情,加快景点开发,将旅游业培育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聚宝盆”。
2、林业: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垦复抚育黄毛竹,培育丰产优质竹林,建设有机食品(黄毛竹笋)生产基地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