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连江文艺 >> 正文

泰山读碑

http://www.ljxww.com  2012-12-24 00:14:14   来源:连江新闻网  【字号

  泰山气势磅礴,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岱庙内,汉武帝植下的柏树翠影婆娑;红门宫前,孔夫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余音缭绕;回马山上,唐玄宗勒马而回的怯懦身影犹现;玄宗桥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扬;十八盘道,一代文人墨客豪气尚存。登泰山,不读泰山石刻,就读不懂泰山。

  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自古以来,东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就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和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就必到泰山封神祭祀,所以泰山就留下了历代帝王大量的封禅祭祀碑。这些碑刻既是泰山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成为“五岳之首”的有力佐证。保存至今的有秦《泰山刻石》,唐《纪泰山铭》,宋《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青帝广生帝君赞碑》、《封祀坛颂碑》、《祥符碑》,明《去东岳封号碑》、《洪武祭祀碑》等。这些碑文均出自帝王之手或由重臣撰写。古帝王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借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从而也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唐《纪泰山铭》,亦称唐摩崖刻石,位于岱顶大观峰石壁山,该碑刻于开元14年9月,为唐玄宗亲自撰写的御碑,是封禅祭祀碑中最有影响的碑铭。碑文一改过去皇帝专为自己“秘请”天神赐福的旧制,提出“至诚 动天,福我万姓”,“道在观政,名非从欲,铭心绝岩。”反映了唐玄宗盛世时的雄心壮志和施政理念。唐摩崖碑为汉以来碑碣之最,是研究唐代政治、历史和书法镌刻艺术的重要资料。

  泰山伴随着历代帝王的崇拜,因而也成了各种宗教流派活动的重要场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黄伯阳修道于泰山,以后历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传经布道,建观筑庙。自东晋高僧郎公创建郎公寺开始,佛教在泰山发展更快。在泰山石刻中反映宗教活动的碑石占有一席之地。比较著名的刻经有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灵岩寺《圆通经碑》、《五岳真形图碑》、《常清静经碑》等;经幢有《幽西寺陀罗尼经幢》、《总持经幢》等;造像记有《王盖周造像记》、《张子初等造像记》、《岱岳观造像记碑》等。《经石峪摩崖刻经》刻于斗母宫东北深谷山涧中巨大的石砰上,历代被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石之一,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宝。

  泰山作为一个高大、美好、坚毅、神圣的形象,自古至今更是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他们朝山览胜,赋诗撰文,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精品。孔子、管仲、司马迁、张衡、诸葛亮、曹操、李白、杜甫、刘禹锡、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都在泰山挥笔疾书,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颂岱诗文。由山脚拾级而上,到泰山之巅,仅摩崖石刻就有千余处,有单字,有谜语,有五言绝句,也有七言律诗。书体众彩纷呈,书意各代不同,其规模之大,作品之多,风格、流派、艺术之精湛,构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无与伦比的。刻石中所包含的高韵深情与巍峨壮丽的泰山融会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血脉。

  泰山是一座名山,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五岳独尊”是他的自信;“一览众山小”是他的气势;“镇坤维而不摇”是他的威仪。毛泽东同志曾引用司马迁的话,用“重于泰山”来倡导人生观的缄言,体现的就是泰山的精神。这也是笔者泰山读碑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