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本地要闻 >> 正文

连江:守正出新 赓续千年文脉

http://www.ljxww.com  2019-07-29 11:25:18    【字号

  连江古称温麻,福州十邑之一。西晋设县,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邑。

  回眸历史,时间的长河给连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进行保护开发?当代城市管理者探索思辨,进行有益实践。

  近年来,连江县推进温麻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与丹阳三落厝的保护修缮与开发,前者兼具城市名片、城市记忆、旅游景观和文化商业改造等不同类型的集合,后者则是社会资本参与古厝活态保护与运营的成功典型。两个案例,呈现着城市管理者对古厝保护传承的不同思考。

连江:守正出新 赓续千年文脉


  陈家大厝木雕修复。

连江:守正出新 赓续千年文脉

  陈家大厝内景。

  【留存】 守护历史的“脉”

  魁龙坊是连江古代文脉的起源地,承载着连江最厚重的历史记忆。去年,连江县启动温麻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编制,包括魁龙坊、天王前街、上林街、王步街等4个历史文化街区,又称为“三街一坊”,总面积276亩。第一批修缮工作在魁龙坊启动。

  为了让魁龙坊成为一处看得见“文脉”,留得住“乡愁”的地方,连江县引进智脑,群策群力,聘请中规院原副总规划师赵中枢教授、东南大学董卫教授、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省建筑院原院长黄汉民等专家为政府顾问,指导保护规划和传统街区景观规划等空间布局;聘请古建专家陈木霖、阮章魁、林知利为古建筑修缮工程技术顾问,定期指导和监督古建筑的修复;建立古建筑修缮周技术例会制度,形成独特的古厝修缮议事机制。

  今年1月,魁龙坊内第一座完成整体修缮的历史建筑——陈家大厝向公众开放。古迹风采再现,唤起浓浓乡愁。

  陈家大厝建于清中晚期,是一座保存较为完善的古建筑,坐北朝南,三进院落。“看这二进两扇木门,上面全部贴着红色的防火砖,起到防火、防盗作用。”连江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魏步云介绍,这是古代的一个建筑亮点,每块菱形瓷砖上方都规则有序地钉上铜扣,有“添丁”的寓意。“原先的斗底砖已有多处破损,我们运用了同样的材质进行修复,为了保留历史风貌,分别用铜扣和铜钱来代表旧砖和新砖。”

  小到一枚铜钱,大到一座古厝,一次次的修复都是老艺人和现代技术工人协同创作的过程。中山路25号的“游家大院”,经历数百年的风雨,仅剩一面墙体和支撑房屋结构的梁柱。“90%以上的柱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有的甚至被掏空。”项目现场管理人员曾熙修介绍,团队以建筑现状结构为原点,对后期改建的部分进行甄别、拆除,分析古建筑院落格局、结构制式、建筑用材、制作工艺,并按照相应年代古建筑营造法式和地方营造技法进行修缮。

  本月底,包括游家大院在内,中山路剩余的6座古建筑也将完成主体修缮工作,春节前,魁龙坊将建成贯穿仙塔街和化龙街长275米的“L”形传统街区。连江:守正出新 赓续千年文脉

  俯瞰丹阳三落厝。王世民 摄

连江:守正出新 赓续千年文脉

  木工艺人参照破碎构件进行雕刻。

  【传承】 突出文化的“魂”

  “根据《连江县志》记载,化龙桥,俗称魁龙桥,于宋绍熙二十七年,由知县上官瑞所建,之后历届科举连江举子进京应试,知县都会在魁龙桥上为考生饯行……”通过温麻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振英的讲述,我们仿佛穿过历史烟云,看着举子在人潮的簇拥下,穿过金碧桥,走过化龙街,越过魁龙桥,踏上进京赴考之路。

  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连江县文史工作者翻阅历史文献,实地走访论证,对玉荷西路两侧旧城改造片区内建筑进行甄别,确定了27处古建筑,并为古建筑建档。

  “每一栋古建筑都是一本值得品读的书。”史料编撰者林风华介绍,在梳理过程中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每一栋古建筑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陈家大厝,虽然主体结构以清代建筑为主要特征,但历经房主多次修缮加入许多外来元素,比如斗拱上木狮造型构件、“海丝”沿线国家传入的拱券雕花、力士人物雕刻等。

  “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抗倭名将戚继光与游家大院的游琏有着极深的渊源。”林风华告诉记者,据传说,明嘉靖四十二年,抗倭名将戚继光在马鼻大捷后,抵连祭拜少石公,可惜当时游琏已经去世,于是戚继光便为游琏重修墓陵,修建了“春雨亭”,寓以“春风化雨,感载沐恩”之意。

  在全面梳理文脉的基础上,连江全方位系统性推动老城保护与复兴工作。“我们从街区演变、老城街道历史、文化故事等方面着手,通过走访街区原住户、搜集原始资料、现场考查等,开展挖掘研究工作,以推进特色街区建设,传承老城记忆。”连江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灏介绍。

  目前,连江正进一步挖掘整理魁龙坊历史资料,从街区历史人物、民俗文化等方面诠释魁龙坊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让沉睡已久的历史文化珍品重放异彩。同时,连江县还编辑出版了《连江古民居》和《连江县不可移动文物》,将古厝民居和历史文物系统性修编成册。

连江:守正出新 赓续千年文脉

  在三落厝几百年历史的土墙前,设计师通过在庭院中摆设铁艺、藤艺装饰,实现古今对话。

连江:守正出新 赓续千年文脉

  丹阳三落厝内景。王世民 摄

  【新生】 激活乡村的“兴”

  温麻历史文化街区在旧城改造与古城复兴领域探索新的思路,丹阳三落厝则在还原古宅格局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树立活态修缮保护与市场运营开发有机结合的典范。

  位于丹阳镇坂顶村杜棠自然村的三落厝,是连江县规模最大的古民居,原为晚唐礼部尚书张莹故居。上世纪80年代后,厝内居民陆续搬出,2000年后古厝几乎搬空,房屋也经久失修,出现了结构倾斜、白蚁侵蚀、瓦片脱落等问题。

  2016年,厦门朗乡投资有限公司相中三落厝,投资1.5亿元进行保护性开发。“修复必须保留原汁原味,每一间房间都要仔细推敲,每一根柱子都要仔细检查。”连江朗乡文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增铭介绍,为了恢复三落厝的本真,利用古法进行修复,用料专项采购、甄选,比如屋顶修复全部采购有历史年头的旧瓦。

  “我们的设计理念是遵循原生态,同时又要融入现代化的元素,实现古今融合与对话。”王增铭介绍,“山泉入宅、宅内有河、河中有房”是三落厝独特的室内景观,因此设计团队在附近重新引山泉水入厝;厝内庭院、走廊基本不做硬化改造,通过木质地面及特色绿植等软装改造,与厝内美人靠、观景阁、石磨等古朴物件相映成趣。在一面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土墙前,设计师通过在庭院中摆设铁艺、藤艺装饰,实现古今对话与反差。

  在厝后的文创街区,戏台、乡村学堂、艺术馆、美术馆、民俗馆等原生态艺术部落,成为当地“非遗”活态呈现舞台,给游客和村民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

  凭借“新旧对坐”的修缮设计理念,三落厝登上德国柏林AEDES建筑论坛,并举办201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我们的乡村”主题巡展,受到专家的认可。

  修复一座古厝,复兴一个乡村。每逢周末,三落厝游人如织,带旺了乡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鼓了钱袋。在投资运营模式上,坂顶村与连江朗乡文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授予该公司对三落厝文创旅游项目的特许经营权。坂顶村通过特许经营权出让获得租金收入,而当地政府则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三方共赢并实现古厝的全面复兴。

  福州日报记者蒋雅琛 实习生 包焱丞 通讯员林冰 采写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连江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