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蛎养殖基地
海上田园
神奇的六角井
海带夹苗
核心提示
连江坑园镇下屿村是省市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是新兴的滨海旅游胜地和声名远播的海钓理想场所。这里不仅有秀丽的海上田园风光,还有独特的渔乡文化。渔民用自己的勤劳扮靓海岛,更用诗画记录千百年来渔乡的变迁。
由中共福州市委文明办、福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本报联合主办、安利公司协办的安利杯“福州最美文化村(社区)”评选活动正在进行。这一站我们将带你探访美丽的下屿岛。
■吴安钦/文 阿让/摄
走进下屿岛,仿佛走进了一幅风景秀丽的图画,还可聆听到一曲委婉动人的渔歌。
夏日的下屿岛尤为迷人。
瞧,逶迤的岛山如涂抹了一层火样的金粼,荧光四射。一片灌木林似一条光鲜的腰带点缀在岛屿半腰,绿意葱茏。蔚蓝色的海水环绕四周,光滑如镜。偶尔匆匆而过的小机船,把水面的平静打破,泛起圈圈涟漪,荡漾着一串串白色的浪花,码头边的小舢舨也像喝醉了酒的汉子一样摇摇晃晃。岸上,一幢幢崭新的楼房鳞次栉比,新屋背后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
当然,下屿岛最美的要数海上风景。
说这里的水湾像海洋,不如说更像一潭湖水。水面上一框连着一框的竹筏里密密麻麻地连着细细小小的长丝短线。这是什么?原来,这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海带养殖区,这里还养殖了龙须菜和江蓠草。航道上,一艘艘满载红褐的江蓠、青的龙须菜和深褐色海带的船上,载得越重,渔民的劲头越足。与这片水域相连的,是一排排井字型的鱼网箱。网箱的阵容比一座村庄还要大,渔网里是主人放牧的鱼儿。当主人收紧网绳投饵喂鱼时,那场面让人和鱼一样欢呼雀跃。一把鱼饵儿往箱里一撒,一群大大小小的鱼儿立马腾空而起,像双龙戏珠、海豚啄球一样,生龙活虎。这哪里是在生产,这分明是与鱼戏趣、与鱼同乐。有趣的是,这里的渔民还发明创新一种新型的圆型网箱,可沉至百米深的水位,而且还分层居住着不同品种的鱼儿。这鱼儿也像它们的主人,住在各自的楼层里,上下嬉戏,渔歌互答,游弋传情。
下屿岛白天美,夜景也美。即使是月光如水的夜晚,海岛夜空璀璨的灯火也敢与明月争辉。那一盏盏倒映海里的灯光,恍若一簇簇炽烈奔放的渔火,闪闪烁烁,金光灿烂。刚刚落成的下屿岛滨海公园里人流如织,这里不仅是老人小孩欢乐的天地、吹拉弹唱者的艺术天堂,更是姑娘少妇们展露舞姿的平台。
现在,这个被省市作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的海岛,不仅把镇级文化站办起来了,还开辟了一条环岛公路,从绿化起步,力争在若干年内建成一个鼓浪屿式的生态旅游渔村。同时,该村决定用数百万元建设一条海岛文化长廊。他们要把下屿岛千百年来的变迁,以诗画的形式,永远地镌刻在坚硬的青石板上。
来听一听老渔民叙述的渔乡文化吧。
多少年前,他们的祖先驾着一叶扁舟,从遥远的地方蹒跚而来;他们的祖先发现了这岛屿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因此,海岛上有了凤头髻、凤尾鼻、凤翅膀、扬山岭、金鸡墓、老虎坑、大石牛、蟹孔、老鹰潭、猪姆谷、顶螺、蛤蟆穴、状元帽、凉伞树、大浪潭;有孝顺尊老的媳背婆井;有爱才敬贤的旗杆夹大厝;有奇特的屿腰田、田尾沃、哭啼岭、北潭下、岐尾窟;神奇的是岛上的一个六角井,一个小小的泉口,竟然有着永远流不尽的泉水。而且井里有一条奇异的石梯,石梯一离井内,水源就断流了。据说,它的源头来自邻县的一条山溪。
这里还是解放时期的红土地,是解放前连罗两县共产党一次重要会议举行之地……
村民新居
老屋
种植希望
□小贴士
到下屿岛怎么走?
“文化地图”带你探寻福州之美
“福州最美文化村(社区)”评选活动由安利公司协办,安利志愿者温馨提醒各位读者:从福州出发,沿沈海高速至连江出口,往可门港方向行驶至坑园镇转往下屿村。每周五下午,大批的海钓爱好者云集这里度假,当地村民自制的肉燕、鱼丸以及野生海蛎是游客们必点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