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福建新闻 >> 正文

厦门创建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市 提升城市宜居度

http://www.ljxww.com  2019-03-11 09:12:34   来源:东南网  【字号

  整治后整治后的新阳主排洪渠不仅没了异味,而且鱼虾回来了,岸上也常常能见到白鹭飞翔的身影,成为周边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陈嘉欣 摄)

  人行道透水砖能够下渗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同时也能提高行人行走的舒适性。 (记者吴海奎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海奎 通讯员 薛榕柳婧)3月8日,连续下了多天的春雨终于歇了一会。在翔安南部新城,道路很快恢复干爽。居民杨阿姨迫不及待地约上姐妹,到家门口的鼓锣公园健走。“咱们这个是‘海绵公园’,即使是下雨天,鞋子也不容易湿!”杨阿姨自豪地说。在翔安新城,不仅有海绵公园,还有海绵小区、海绵道路、海绵学校……它们共同发挥作用,使整个片区成为一块“大海绵”,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从而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新城环境承载力提升了,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居民也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翔安新城,是厦门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厦门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功能不断升级优化的新路径,破解土地资源有限、资源环境容量小等发展瓶颈,更好地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和“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助力厦门高质量发展。

  三年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厦门秉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率先全国做出了“海绵城市不局限于试点区,全市都要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要求建设”的庄重承诺,实现从“试点海绵”到“全域海绵”的转变。以“多规合一”和“一张蓝图”为依托,通过组织保障、统筹规划、规划统筹、精准管控和共同缔造,将海绵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厦门建设有机融合,逐步形成“全市域推广,全流程管控,全社会参与”的海绵城市建设新格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厦门又一次得到生动实践。

  翔安新城鼓锣公园是全市第一座“海绵公园”。(市市政园林局供图)

  勇当生态排头兵

  率先全国推广“全域海绵”

  厦门因海而生,凭海而兴,与海共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

  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亲自牵头开展筼筜湖综合治理,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推动昔日水体黑臭、鱼虾绝迹的筼筜湖,变成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厦门城市会客厅”“城市绿肺”。2002年6月,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省长时视察厦门,勉励厦门要在生态建设上彰显特色、走在前列,“成为生态省建设的排头兵”。

  多年来,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同志嘱托,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洞悉国内外城市发展规律,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中的具体抓手,为城市的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式。

  面临这一历史机遇,特区建设者敢于先行先试。2015年5月,厦门获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15年8月,厦门在全国率先提出全市域内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计划,明确要求新建城区应全面落实海绵城市理念,老城区结合城市更新,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从“试点海绵”到“全域海绵”的转变。

  海绵城市理念,与厦门这座城市的内涵和厦门人的内心高度契合。近年来,厦门城市建设持续提速,经济总量快速上升,但受土地面积小、水资源紧缺、人口密度大等条件制约,厦门面临资源环境容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既是厦门担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使命所在,也是厦门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压力、提升城市承载力宜居度、改善人居环境的必然选择。基于这些清醒的认识,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海绵城市建设当成一件大事来抓,不断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

  翔安新城内的旱溪公园能够起到过滤、净化雨水的作用。 (市市政园林局供图)

  建立长效机制

  立法保障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是一项新型城市建设理念,在试点工作开展前,国内尚未有一套成熟的做法和模式可供借鉴。厦门也曾摸着石头过河,但更有“杀开一条血路”的勇气和担当。

  试点初期,厦门迅速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组成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要求将海绵城市建设职责纳入市市政园林局部门职能,发改、财政、规划、建设、水利、交通等各相关单位也作为小组成员,既各司其职,又通力协作。

  为了进一步形成长效的体制机制,厦门启动立法程序,将《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从政府规章提升到人大立法,进一步确立了各职能部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职能和责任,并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体系,逐步实现了政府职能上由试点探索到常态管理的转换。

  厦门还以统筹规划为方向,制定了全面融合海绵城市理念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将其作为城市空间规划体系顶层设计。在此指引下,编制了“市、区及重点区域”的三级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做到各级海绵规划与法定规划层层衔接。

  过去“以项目引导建设”的模式与城市规划脱钩,往往导致工程建设呈现无序化、碎片化。针对这些弊端,厦门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迅速转变建设思维,规划统筹海绵城市空间发展,用系统性思维策划建设项目,逐步搭建起信息共享平台、项目规划实施平台、建设项目生成平台,形成“规划指导建设”的绿色通道。

  既要“立规矩”,又要“放管服”。厦门充分利用市建设项目审批平台和海绵城市管控平台,在不增加项目行政审批环节的情况下,将各项管控权责细分到各建设节点和各相关部门,将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落实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构建了完善的海绵城市建设管控体系。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大量社区居民、工业企业、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方,厦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深入践行“共同缔造”理念,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让人民群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有话语权,有参与感,更有获得感。

  城市水环境改善

  “海绵效益”不断显现

  2018年夏季,厦门多次下暴雨。不过,在海绵城市试点片区,并未发生内涝现象,而在试点片区外,一些道路由于进行了海绵改造,积水很快消退,城市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近年来,随着一个个海绵项目的实施,海绵城市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在厦门不断显现。

  位于海沧马銮湾片区的新阳主排洪渠,曾是一条臭名远扬的“龙须沟”。过去,周围的村庄里几乎没有修建化粪池,每天有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新阳主排洪渠,使这里成为一条黑臭水体。通过3年悉心开展“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综合整治工作,如今,新阳主排洪渠不仅没了异味,而且鱼虾回来了,岸上也常常能见到白鹭飞翔的身影。“这样的景观,在前几年是不敢想象的!”家住附近的陈先生高兴地告诉记者,曾经的“龙须沟”变成“靓水沟”,成了附近居民休闲的后花园。

  除了水环境明显改善,水安全也更有保障。在马銮湾片区内的一些城中村,由于排水系统不完善,一遇暴雨,极易发生内涝,给附近居民带来严重影响。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开展后,相关部门认真分析内涝问题成因,从全流域尺度构建了“上截-中蓄-下排”大排水系统。2017年汛期,马銮湾试点区历史内涝点均未发生内涝,6个城中村居民免受内涝之苦。

  厦门的地理环境生态俗有“风头水尾”一说,是一个原水资源非常紧缺的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为厦门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提供了新方向。据统计,在马銮湾试点区内,随着海绵项目的实施,绿化灌溉用水、景观水体补水、市政杂用水开始大量使用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年雨水资源利用量达83.6万吨。

  根据2018年开展的群众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马銮湾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满意度达到94%。

  定位为厦门城市副中心的翔安新城,是厦门实施海绵城市试点的另一大片区。翔安新城试点区的海绵建设以目标导向为主、问题导向为辅,重点突出城市建设管理中的海绵管控。经过三年多的海绵城市建设,翔安新城的水环境明显改善,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正逐步实现,鼓锣公园、东山水系公园等一批“海绵公园”的建成投用,也大大提升了片区的人居环境。

  相关负责人表示,厦门将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持续推进全市域的海绵城市建设,按照《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确定的目标,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5年,全市基本完成海绵城市建设。

  主要成效

  试点项目建设进展

  完成建设面积

  32.544平方公里

  厦门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总面积35.4平方公里,其中,海沧马銮湾试点区试点面积20平方公里,翔安南部新城试点区15.4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底,完工项目196个;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面积32.544平方公里。通过三年试点建设,海沧新阳主排洪渠已消除黑臭,正在逐步恢复水生态及周边自然生态,7处内涝点都已完成治理并在雨季中没有出现内涝;翔安鼓锣流域通过构建“海绵骨架”及源头海绵建设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连片海绵成效。

  试点区外建设进展

  改造老旧小区151个

  试点区外海绵城市建设以修复城市水生态、解决城市水体黑臭、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为主要目标,以九大溪流生态修复为核心,结合筼筜湖、五缘湾、杏林湾等湾区整治,推动全市“大海绵”建设;各辖区根据现状主要问题以及建设开发时序,选取不低于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编制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全市实现88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设。据统计,试点区外,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改造的老旧小区达到151个,以排水分区为基础单元整治城市内涝风险点和积水点123处。

  名词

  海绵城市

  它是生态文明在城市中的具体体现,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基本原则,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城市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达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