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本地要闻 >> 正文

《福建日报》:联合建房,下屿村民住上电梯海景房

http://www.ljxww.com  2013-04-07 11:11:25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本报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邱仁松 林冰

  白天海上“耕作”,晚上要么在家里的阳台看海,要么去公园广场跳舞——这是连江县坑园镇下屿村村民眼下的新生活。

  以前,下屿村的村民们可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

  下屿村地少人多,全部陆地面积仅有1.8平方公里,生活着1100多户、4100多名居民。因为平地有限,家家户户的低矮房子拥挤在一起。人均住宅面积不到8平方米。

  “终于不再为房子的事发愁啦。”蔡诗英家的楼房就在海滨公园的边上。远远地,就能看见这幢楼的临街一层,大门敞开。

  3月24日,蔡诗英刚为新房摆了“上梁酒”。他说那算是他一辈子最开心的一天了。老蔡说,酒席摆了17桌,请了200多位客人,最远的朋友是从福州马尾赶来道贺的。

  50岁出头的蔡诗英在下屿村土生土长,兄弟姐妹5个都是渔业养殖户,光他自己今年就养了100多口网箱的大黄鱼。养殖效益不错,收入增加了,生活节节高的蔡家开始考虑改善住房条件。

  蔡家几房兄弟和亲戚们经过商量,决定像同村其他人那样,利用家里现有的宅基地,联合建一幢楼。请来连江规划设计院为房子做设计、联系施工队、筹集资金……

  2011年底,这幢10层的楼房开始拆旧施工。“虽然暂时要搬到亲戚家暂住,但看到新楼一点点盖好,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干起活来,都是一身劲。”老蔡喜滋滋地说。

  带着记者一层层向上,老蔡边走边介绍:“楼房一层是大家的公共活动空间,主要用来请客、祭祀等等。上面一共还有10层,一层有两户,全部是自家的亲戚。”

  二楼的其中一户——130多平方米的房子,基础装修已经结束,是老蔡自家的其中一套。站在阳台,朝外望去,海风扑面而来,微澜的海面、整齐的渔船尽收眼底,确是名副其实的海景房。

  “大家通过联合建房,省地,省钱。算下来,一平方米1000元左右。现在,房子只是简装了一下,家具和家电都还没买。整个装修完,打算花十几万元。”老蔡介绍说,“对面那套是妹妹家,有160多平方米,隔了4个房间。”

  沿着楼梯往上,大部分的套房还在装修。老蔡指着电梯间告诉记者,已经订购了20多万元的电梯,过段时间就可以安装。

 

  在海滨公园的另一端,有一栋7层小楼,住着下屿村最早一批“吃螃蟹”联合建房的村民,47岁的郑德贵是其中之一。

  郑德贵回忆道,这些年,村里成立了下屿阜而福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规模化经营,几家水产龙头企业年产值达8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富起来以后,大家纷纷迫切地想要自建新房。“我一家4口挤在2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做梦都想建新房。”他说。

  在农村,大家都习惯单家独户的小天地。但是村两委意识到,村里地少人多,不能走这条路。

  为此,2008年,村里投入50多万元请来专业的设计公司做新村规划,划定了生产区和生活区。通过村民大会,全村约定,全部土地都纳入规划,哪里是住宅用地,哪里是公共用地,全村公示,互相监督,谁都不得违反。同时,提出联合建房的模式。

  “住一栋楼,到时候楼层怎么分,万一有矛盾怎么解决?”虽然都知道联合建房的好处不少,可也有不少人持观望的态度。

  “都是一个村的,多少都有亲戚关系。”郑德贵回忆说,原来的老支书郑仕孝说服了郑德贵等几个党员和亲戚,说干就干。

  2008年年底,通过抽签分房,他们欢欢喜喜地搬进了新家。而他们开创的这种亲戚联合建房抽签分房的模式,成了后来者效仿的对象。目前,全村有近700户村民住上了单元式套房。

  联合建房的模式让村民们住上了宽敞的楼房,原来密密麻麻的旧矮房拆掉了,腾出来的地建起了海滨公园,成了村民们休闲的好去处。

  如今,村里的码头、村文化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中学、客运站、农贸市场、通村公路、公园、景观路灯等等一应俱全,并在全省村级率先实现电信、广电、电力“三线”下地。今年,下屿村计划投入300万元建设海滨文化走廊,展示村子海洋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