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温海龙通讯员 邱仁松 于文影 文/摄
与安徽小岗村分田到户同一时期,连江苔菉镇北茭村实行渔船承包经营。如今,随着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敢为天下先”的北茭渔民又将目标瞄向了“海上贸易业”和“渔家乐”。
从“捕”到“卖”,一字之别,让曾经的“全省捕捞第一村”走在成功转型的路上。21日,记者来到了素有“连江天涯海角”之称的北茭村。
名噪一时的全省捕捞第一村
从连江县苔菉镇继续往东前往北茭,沿途可欣赏到海边渔村风情,一座座高近百米的白色风车塔伫立在海天之际 (如图),远方的海面上一艘艘渔船来往。“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茭村就试航了全省第一对远洋捕捞对拖船。”北茭村党委书记林兆秋不无骄傲地回忆说,“敢为天下先”的北茭人组建了连江县第一支远洋捕捞队,“诞生”了福建省远洋渔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最鼎盛时,全村有32对捕捞对拖船,70多条定制网船,成为名噪一时的全省捕捞第一村。
捕捞业曾让当地渔民赚得盆满钵满。老渔民周仁顺笑着说,北茭村渔民经常捕捞到超1吨重的大鱼,有时一条深海鱼,就价值一辆小轿车。
传统渔民变身现代“渔商”
随着渔业资源枯竭,与大多数渔村一样,北茭村也面临着渔民转型难题。这一次,他们又先人一步谋转型。
林华纯是第一批吃螃蟹者,从传统渔民变身现代“渔商”。“最近我正在建造一艘载重300多吨的新船,预计下半年后就下水,届时水产品运输量将翻一倍。”林华纯告诉记者,过去他们奉行传统单纯的捕捞方式,水产品运回码头后,再由经销商转卖出去,结果经销商赚的利润比渔民还多。如今,他转型从事水产品贸易,在海上收购罗源湾渔民的水产品,在附近的海港销售出去。“2000年前,全村只有一两艘水产品运销船,可你看现在,我们村的远洋运销船就有78艘。”指着停泊在码头边的运销船,北茭村村委会主任林文坚介绍,从最初的“自产他销”到今日开着渔船出去,在海上收购渔民的水产品,昔日的“海洋捕捞第一村”正努力迈向“海上贸易第一村”。
数据显示,北茭村渔民发展海上贸易业,已“转战”浙江、山东、辽宁、上海、海南等地,队伍从当初仅数人扩容到如今的1000多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1/7。
打造“海上贸易第一村”
“海上福州”的东风,将让北茭村的海上贸易业“再上一层楼”。今年,苔菉镇将新建6座渔港码头,其中2座落户北茭。“北茭是连江、宁德、罗源和霞浦等捕捞队返航的‘黄金地段’。独特的地理优势,让北茭具备成为黄岐半岛水产品交易中心的潜质。”林文坚介绍说,目前投资1500万元的北茭二级渔港项目和投资2800万元的北茭陆岛交通码头项目都已完成招投标,预计下半年动工。随着这两座码头竣工,北茭村将成为黄岐半岛一带的水产品中转站。
除了打造黄岐半岛水产品交易中心,北茭村还有个“休闲观光渔业”梦。站在北茭村妈祖公园内,洋屿岛旖旎风光近在咫尺,这是我省首个进行旅游开发的无人岛。“要去洋屿岛,必经北茭村。”林文坚憧憬着渔村的前景,借助环马祖澳旅游区和黄岐半岛开发的契机,北茭村将实现华丽转型,吸引众多游人前来休闲度假,“海上贸易第一村”将成为北茭村新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