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焦点新闻 >> 正文

全国劳模郑德钗进京接受表彰

http://www.ljxww.com  2015-04-28 15:22:44   来源:连江新闻网  【字号

  连江新闻网讯 28日上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隆重表彰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连江县坑园镇下屿村党支部书记郑德钗同全省82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一起进京接受表彰。

  这是我县继1960年陈子耀(已故,县教育局原局长)、2000年林哲龙(官坞村党委书记、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之后,第三位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郑德钗同志担任村党总支书记近17年来,以“时刻牢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为人处事的警钟、“心底无私天地宽”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以“党性强、作风正派、工作出色”为具体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始终把建设新农村、带领村民致富作为自己工作的使命,认真履职、尽心尽责。走出了一条“以海水养殖为主,育苗、海产品加工、营销、近内海捕捞的渔业生产及海洋生态旅游、观光、休闲渔业为辅”的海洋经济发展路子。从1996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不到2580元到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9万元,一个贫困的渔村奔向了小康。

  (通讯员 郑珠太)

  附:

  郑德钗同志主要事迹

  郑德钗同志1996年担任下屿村党总支书记以来,切实担负起该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带领全体村民,以全面建成小康为已任,带领干部群众,大力发展海带、大黄鱼、龙须菜、牡蛎等的海水养殖业和鱼苗繁殖业。在过去科技含量不高、单一品种生产模式靠天吃饭的生产背景下,他和许多村民一样,饱受了经济起起落落之苦。“一定要改变这种落后面貌”的念头在他的心头滋生,并化作了他实实在在的行动。不知不觉间,他担任村支书已经20年。20年,在他艰苦努力下,下屿村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他在获得全体群众称赞的同时,也得到上级机关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2013年,他光荣当选福建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全省村级干部唯一的委员),被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20年,郑德钗用他心血和汗水在他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出了基层干部美丽的人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在党旗下的庄严承诺。

  一、为改善民生,他殚精竭虑

  下屿村是一个海岛村,地处连江可门港开发区的中心。全村1200余户、4300多人口,男女劳动力近2600人,拥有可从事海水养殖的面积不到万亩。据此,大造耕海牧渔文章是他上任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为了做好这篇文章,他无论寒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经常带领村两委干部和有一定生产经验的村民驾船下海了解生产情况,适时地提出了在保留一定的区域作为可门港当前开发用海前提下,将全村海区划分为网箱养殖区、海带养殖区、太平洋牡蛎养殖区三大区域,安置了全村近70%的劳动力。同时,扶持当地发展与海水有关且无污染的渔业企业,现全村拥有从事鱼贝虾类育苗场7家,海带加工场1家(年加工能力达5000吨),制冰、冷藏企业2家,安置了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走出了一条“以海水养殖为主,近内海渔业捕捞、海产品加工营销、观光旅游、休闲垂钓为辅”的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新路子,村民经济收入逐年增加。1996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仅2580元,2014年提高到2.8万多元;1996年全村生产总值不到5000万元,2014年达5.3亿元;1996年村财收入不足15万元,2014年突破100万元;1996年村民人均住房面积仅8平米,而且是老旧低矮的土木结构房屋,2014年有800余户村民以联建形式,住上与城里人一样的宽敞、明亮、洁净的单元式套房,人均达40平米,实现了农村就地城镇化的目标,一个贫困的渔村奔向了小康。

  二、为改变村貌,他兢兢业业

  20年前下屿村的最标致的建筑物只有下屿中学。唯一的一条通村公路路面仅是4.5米宽的“土路”,且村内街道崎岖不平、污水横流、公共厕所臭气熏人,村庄卫生脏、乱、差。上厕难、出行难、船只装卸货物难、吃水难等是当时村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郑德钗在大力抓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抓渔民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为改变村容村貌相对落后状况,他积极多方筹措资金,10多年间,他风餐露宿,呕心沥血,前后融资5亿多元,为村民办了15件实事。把一个脏、乱、差的村庄建设成了福州市新农村精品示范村、生态村、文明村。如今,占地近2万平米的新下屿中学揭牌了;面积达3.5万㎡的围海造地项目竣工了;600吨畜水塔和配套的全村4000多米长的自来水管道通水了;宽15米、全长2.3公里的通村水泥公路通车了;公路两侧绿化、亮化了;500吨级客货通用码头及三级渔港交付

  使用了;符合规范要求的村级客运站建起了;占地面积1200㎡建筑面积960㎡的

  新渔民文化中心建成了;新建了5座冲水式无害化公厕;埋设村内排污下水管道近3500米并村内路面水泥化;可容纳1000个座位的村文化宫改建成了;并实现村内新区的电信、闭路、电力等“三线”全部下地;全长600米的海堤加固了;占地面积5000平米的公园响起了优雅的歌声;300米长的文化走廊浓缩了下屿近千年的历史等等。他在这些建设项目中所付出的辛劳,得到了全体村民的信赖和赞誉,一个亮丽的新渔村在罗源湾南岸崛地矗起。

  三、为服务港区,他任劳任怨

  2003年,可门港开发建设的第一声炮响,把下屿村推到了开发区建设的重要前沿。港区用海与村民生产用海之间的矛盾骤然发生。郑德钗未雨绸缪,动员引导村民控制网箱养殖数量,采取有序转产转业、开拓利用新海区等措施,妥善解决了国家重点项目用海与村民生产用海之间的矛盾。在2006至2008的三年间,因可门港建设需要,在郑德钗的努力之下,下屿村主动让出网箱养殖区海域1.5万箱、海带500亩、牡蛎1500亩、定置网1300张,折算海域面积达6000亩,涉及村民400余户。在征海收海过程中,郑德钗走家串户,做了大量细致的宣传发动工作,并为这些村民生产出路出谋划策,联系再生产小额贷款,解决新生产海区等,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确保了渔区社会的安定稳定。如今,经他策划组织的村民劳动力转移蓝图正在有序地实施之中——由130余户村民组成的南洋开发有限公司,将远赴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海域从事养殖生产。这个项目的实施,为该村失海渔民实现转产转业闯出了一条崭新的就业路子。

  二十年来,下屿村文明程度大幅提高,全村实现了“三无”与“三比”,即无困难户、无失业户、无刑事犯罪案件;村民比文化,比文明,比奉献的良好风尚。下屿村先后获得了全国计生协会先进集体,全国妇联组织建设示范村,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二十多项荣誉。

  这些成绩的取得,郑德钗始终坚持把它归功为村党总支。他认为,下屿村的126名党员,便是126面旗帜,有这样敢当先锋的党员,有这样堪称堡垒的支部,没有办不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