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本地要闻 >> 正文

“编外指导员”邱吉发:从“发哥”到“发爷”23年坚持 用爱谱写感天动地的“双拥赞歌”

http://www.ljxww.com  2015-07-31 16:21:31   来源:连江新闻网  【字号

  导读:“发哥、发叔、发爷”——这些是连江县晓澳镇晓锋社区驻地官兵23年来对邱吉发称谓的变化。与称谓一起变化的,是他日益增长的年龄。从37岁到60岁,既是他人生的轨迹,也是他谱写“双拥赞歌”的轨迹。在他带领下,他所在的晓锋社区,从1993年起,每年从村财政拿出最少2万,用于支持当地驻军部队建设。这样只有5000多人、以海产养殖为生的普通小渔村,硬是坚持了23年,用村财支持了部队120多万元。晓锋社区也成了连江开展“双拥”工作最出色、坚持时间最长的社区,得到了驻地官兵、全社会的共同赞许。而这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双拥赞歌”,仍然在连江县传唱。

  “八一建军节快到了,连队战士们有啥需要,尽管向我开口,我们好提前筹备。”6月27日是周六,下午13时许,连江县晓澳镇上空正值艳阳高照,一位身高1.65米、皮肤黝黑的60岁中年男子,却敲开了海防3连的大门。这时的他本应在家纳凉,或者开车去城关和孙子共渡周末。

  连江县晓澳镇海防3连连长夏凯本来打算午睡,对这位“不速之客”的到来他不但没有愤怒,反而充满喜悦,因为这位特殊客人已经这样“不请自来”地“骚扰”连队23年了,而他每次到来,连队经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收到各种“礼物”:大到崭新的冰箱彩电,小到西瓜菜籽。这位“不速之客”对连队的一草一木,甚至比刚到3连到任半年多的夏凯还熟悉,所有的战士甚至都叫他“编外指导员”。

  “发哥,外面热,您赶紧进屋歇会儿。”夏凯一个箭步跑到跟前,拉着手一起来到接待室。夏凯嘴里的“发哥”就是晓澳镇晓锋社区党支部书记,邱吉发。连队全体官兵都亲切地叫他“发哥”,部分95后的新兵甚至叫他“发爷爷”。

  晓锋社区是连江县仅有的三个开展“军地双拥共建”的社区之一,但却是连江开展“双拥”工作最出色、坚持时间最长的社区。这个不起眼的小渔村,23年来仅村里的财政就支持了120多万用于当地驻军建设,还不包括发动社会乡贤的捐助。

  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一个人的推动和坚持,他就是现任晓澳镇晓锋社区党支部书记邱吉发。

  “部队训练到哪,地方服务就到哪;地方经济建设到哪,部队支持就到哪。”这是邱吉发开展双拥工作时常说的一句话。

  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23年来,邱吉发本着“民拥军、军爱民、共建共益”原则,按照“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总体要求,让拥军爱民的“种子”在晓锋社区遍地开花。

  靠前服务常常“不请自来”   150根竹子“一个都不能少”

  邱吉发,今年60岁,晓锋社区人。1969年参加工作,198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邱吉发自小就特别崇拜当兵扛枪戍边的日子,1969年15岁的他便在晓澳检查站当任通讯员民兵。随后由于年龄等因素他与军装无缘。“我可能天生就是当兵的命,既然部队去不成,只要有机会,哪怕做“不穿军装的后勤”,我也要做好。”邱吉发笑到。

  这个机会还真让邱吉发遇到了。1984年起任晓锋社区居委会治保主任、居委会委员。他从1993年起担任晓澳镇晓锋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并正式扛起“双拥工作”的大旗。到2015年6月,他已经连任晓锋社区党支部书记8届。而他的“双拥工作”也走过了23年。

  “日常时节民拥军、军爱民,灾难时刻子弟兵自然就会挺身而出。不能因为我是村一级的党支部而不屑。”对于如何看待双拥工作,邱吉发如是说,“做双拥工作、搞共建,喊口号、弄虚作假行不通,要用心去做,用实事去做。”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4月15日发生的一件事让夏凯印象深刻,才来连队上任半年不到的他,也因为这件事,终于明白大家为何叫邱吉发“编外指导员”。

  当天上午,夏凯召集好队伍准备拉练。10点多钟,突然接到一个电话。“150多根竹子已经运到你们门口菜地,你们派人过去,把竹子搬下车就行。”打电话者正是邱吉发。

  原来,海防3连营区门前有5.8亩菜地,108畦,种了茄子、辣椒等20多种蔬菜,十多年来是连队官兵最重要“菜篮子”。但是福州天气炎热、海风刚烈,作为菜架的竹子必须每年换一次。但是连江不产毛竹。这可愁坏了3连官兵。

  这个事情一下子传到邱吉发耳里,并牢记在心。邱吉发特意跑到闽清、罗源山区,寻找种植毛竹的大户,保证每年按时保质保量的供应。从此以后,每到4月份,海防三连都会准时遇到邱吉发“不请自来”——送来竹子。

  单单毛竹一项的开销,每年就要4000多元。而这一传统,邱吉发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从新兵入伍开始,他入营给新兵讲课“如何当好士兵、爱国爱乡”;到了老兵退伍,他就入营给老兵做心理辅导并教授“如何创业”。”海防3连指导员徐堂波说,“邱书记对战士们的关心无微不至,每年到老兵退伍时晓锋社区支部出资上万元为退伍老兵购买挂包、地方特产紫菜等,此活动一坚持就是十八年。无愧“编外指导员”的称号。”

  农村双拥工作“创新是新常态”   设“荣誉居民”让官兵“他乡变故乡”

  “许多人仍抱着旧思维,以为双拥工作只是“节日慰问、扫地卫生”,这样的观念是无法跟上新时代我党对双拥工作的要求。农村双拥工作,创新也是新常态。”邱吉发说。

  23年来,邱吉发带领晓锋社区干部群众,不仅始终坚持把稳定社会、稳定部队、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为双拥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还着力抓创新,不断拓展双拥领域、丰富双拥内容、搞活双拥形式、增强双拥效果。

  从2000年开始建立的“荣誉居民奖励机制”,就是邱吉发双拥工作的“创新项目”。

  “有次我看电视,发现许多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被评为“荣誉市民”,为何我们不这样做,不但可以缓解战士们的想家情绪,也能让战士们更快获得归属感,把晓澳当故乡。”邱吉发介绍说。

  在邱吉发的倡导下,晓锋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研究决定:驻军“三连”、“观察所”官兵,凡荣立一等功的奖励1500元、二等功的奖励1000元、三等功的奖励500元,评为优秀士兵的奖励100元,并享受晓锋街现役军人的待遇。此制度落实十几年来,奖励金支出达6万多元,连队几乎每个战士都受到过奖励。

  发动乡贤与困难士兵“一对一”结对子  让“拥军”种子洒遍全社会

  而在邱吉发众多双拥工作的“金点子”中,发动社会乡贤与家境困难士兵家庭“一对一,结对子”就不得不提,因为这项帮扶不仅让许多士兵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更从侧面让士兵千里之外的家属、亲朋、乡亲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士兵的关爱,树立了我党“爱兵如亲”的好口碑,更好开展征兵工作。

  据介绍,从2008年此项活动开展以来,社区每年与驻军困难战士6-7名对象结对子每人每年2000元,帮扶资金已投入达10万多元。让驻军官兵深切感受第二故乡的温暖,激发了戍边保国热情。

  海防3连1班班长王建亮,就是“一对一,结对子”活动受益者。王建亮今年28岁,河北邢台人,2005年4月来到晓澳镇海防3连服役。但是他来连队后,连队领导就发现不对劲,因为这位战士时常无精打采并且情绪低落。

  一打听,原来,2005年夏天,王建亮父亲得了脑血栓,导致半身瘫痪,家里的天“全塌了”。那时他母亲在家照顾父亲基本没有收入;当兵那年哥哥又在煤矿矿难中遇难;还剩一个哥哥在外打工,一个月才600多元;而且还有一个妹妹在读初中。

  邱吉发知道后,节假日经常前来慰问、谈心。2008年“一对一,结对子”活动开展后,邱吉发把王建亮优先纳入帮扶范围,一直持续到现在。

  “2千元是我母亲打零工一年的收入,滴水之恩,我永生难忘。”当初经过邱吉发开导,王建亮不但重燃生活希望,还因在部队表现优秀被提为班长。当在接待室再次看到邱吉发,他只是握着恩人的手,没再说太多。

  “邱书记当时鼓励我:在部队戍好边、卫好国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困难的事情,连江的亲人会替你想办法。”王建亮说到“亲人”时还是没忍住泪水,“我会好好干,还会告诉我带过的兵要好好干,让家乡父老乡亲以我们在部队当兵为荣。”

  “2千块钱对我们不算多,但对许多困难家庭能解燃眉之急。”邱吉发说,“拥军工作不能光靠个人,还要靠地方,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这条双拥路就会畅通无阻、一直走下去。”

  除了帮扶困难士兵,邱吉发对退伍官兵的就业仍时时牵挂。2004年的一天,邱吉发接到一位朋友从国外打来电话:“能否找一个有文化、素质高的年轻人去汤加王国劳务,此人不用负担任何费用”。邱吉发第一个想到了驻军部队已退伍家庭困难战士——范子信。最终,几年国外务工,范子信的命运彻底改变,盖了房子、娶了媳妇。为此范子信从国外回家探亲,特意从安徽老家来晓澳看望并感激邱吉发。

  百姓拥军点滴浇灌“鱼水情”   一堆泡水照片见证军民鱼水情深

  自古军民鱼水情,民拥军来军爱民。“双拥工作”如雨水般的灌溉,让晓澳镇也得到了驻地官兵“舍身救亲”般的回报。

  邱吉发拿出厚厚一叠照片,内容是每年老兵退伍时他和驻地部队的“全家福”,但是这些照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拍摄时间都是2005年以前,而且照片模糊都被水泡过。

  “想不到,这些照片会如此凑巧地成为晓锋社区与驻地部队同生死、共患难的见证。”邱吉发边一张张仔细翻阅边感慨。

  据了解,2005年,福州迎来了百年难得一见的“龙王”台风。“把晓澳镇靠海的地方几乎全淹了,晓锋社区整个办公室都被淹了。”邱吉发介绍说,“而且街道都淹到脖子了,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已经受到了严重威胁。”

  驻地官兵知道后,全员上阵,马上投入抗灾抢险。王建亮就参与了全过程。“当时战士们都拼命了,光铲淤泥就从早到晚铲了一天。”王建亮介绍到,当时铲不离手,大部分战士最后肉都跟铲子连在了一起。

  除了突发状况的抢险,驻地连队还经常组织军医、卫生员组成义务宣讲员,走街串巷,义务为群众宣传卫生常识和国防法、兵役法等;每年“六一”节,驻军到社区小学开展“春风助学”活动品;还组织学生到军营参观学习,“过军营一日,做一日军人”军事日活动,为同学们更好地成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合格人才打下基础。

  而就在近期,晓澳镇人民切实感受到了驻地连队的温暖。据介绍,一条改变晓澳镇闭塞渔村面貌、直达省城福州的国道,需要经过晓锋社区辖区,而其中“洋中尾”路段需经过驻地部队的营区。

  “不到一周时间,连队就给我们妥善办好了相关手续。这在别的地方,想都不敢想。”说起这个,邱吉发颇为得意地笑了。

  邱吉发突出的双拥工作,不但得到了驻地官兵的肯定,更是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2009年10月,他被福州市委、市政府评为“福州市第十一届(2006-2008年度)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2012年被福州市委、市政府、福州军分区评为“2007-2011年度福州市双拥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更是被福州市委、市政府评为“三十三届市劳动模范”。

  从“发哥”到“发爷”,23年来,战士们对邱吉发称谓的变化也是他年龄的变化。他额头的皱纹就像晓澳滩涂的纹理:扭曲不失刚毅。

  “我希望还跑的动,就多为居民、子弟兵们做点事。”当问到为何60岁了还接下这个任期,邱吉发说,“我已经跟其他人交待了,我退休后,其他可以不做,但军民共建一定要坚持!”

  军爱民,民拥军。晓锋社区和驻地部队,仍然在用各自的行动和真情,谱写着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双拥赞歌”。

  (记者 王礼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