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国内国际 >> 正文

公务接待四菜一汤标准走样 大盘套着小盘上

http://www.ljxww.com  2013-05-18 16:36:59   来源: 瞭望  【字号

瞭望封面。

瞭望封面。

  公款吃喝心态录

  “酒桌办事”不改,公款吃喝难禁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公款吃喝,一度是部分人的“为官之道”。

  “很多时候‘醉翁之意不在酒’”,上海一名县处级干部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推杯换盏间可以拉近关系,揣度彼此,继而提出正规场合或意识清醒状态下不好说、不能说、不便说的诉求。

  “今天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广西一名县委书记坦言,真正好酒的干部很少,但为了维持“圈子”,有时候没办法不喝。甚至如果几个星期不参加这种吃喝,就会感觉被边缘化了。

  本刊记者近期在全国多地采访发现,随着中央和地方持续开展转变作风各项活动,公款吃喝之风初步得到遏制。但受拉关系、跑项目、要资金等利益驱动,“酒桌办事”依然大行其道,有的干部对中央规定“左顾右盼”,心态复杂。

  浙江磐安一名科级干部说,以前联络感情主要通过接待,如今不让吃饭喝酒,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应对。“各地执行‘八项规定’有紧有松,你不吃请,别人吃请,以后工作如何开展?”

  跑项目凭接待,要资金靠喝酒

  此次采访,本刊记者的足迹遍及12个省市。据观察,会议研讨、检查评比带来的公款吃喝明显减少,但对300余名基层干部发放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83%的受访者认为目前最经常的公务接待活动仍然是吃饭喝酒。

  一些地方干部坦率表示,跑项目凭接待,要资金靠喝酒。“接待就是生产力”,话虽不好听,却是实在话。

  江苏某县接待办主任说,上级部门分配资源的自由裁量权很大,最“高效”的方式不是按部就班走程序,而是“两拨人喝顿酒,酒醒后事已成”。近一段时期,纯粹“务虚”的接待少了,但跑项目、要资金的接待不仅没少,反而有增多趋势。

  安徽某县财政局局长说,资源分配与接待好坏之间的关联很强。政策资金给谁都可以,关键靠感情,而吃饭就是联络感情的手段。有时候电话汇报说不清楚,请上级来看一看、吃个饭,往往更能了解基层情况,加深彼此感情。

  “什么时候财政部门门可罗雀,资金分配都按制度来,公务接待浪费就不存在了。”上述财政局局长说。

  在本刊记者接触的多位干部看来,“酒桌办事”效率高,是公款吃喝风难禁的重要原因。上海一名县处级干部说:“在中国,酒到位意味着关系到位,关系到位了啥都好说。”

  山东一名镇党委书记说,接待上级和外地领导时最难办,万一接待不好,得罪了人,该有的项目和政策资金扶持也可能不给了。

  “联络”上级靠吃喝,招商引资也离不开吃喝。“乡镇书记天天喝,只是来人不同拨。”广西桂林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说,如今招商引资是硬任务,各地优惠政策相差无几,很大程度上是“感情招商”。喝一次是认识,两次成朋友,三次变亲戚,喝到第四次基本上就能签订项目合同了。

  这名党委书记说,如今风声紧,吃喝明显少了。有群众问:书记,今天不吃饭,明天还吃不吃?“说实话,我心里没底。”

  “遏制公款吃喝和酒桌办事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张宝义认为,当下中国是“求人社会”,求人原因大体有三:资源少、有障碍、需关照。求人方式中,以氛围宽松、礼节得体、啥都能说、距离拉近的“酒桌办事”广受推崇,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不改变‘酒桌办事’的社会生态,遏制公款吃喝难以持久。”张宝义说。

  “大吃大喝是负担,没有吃喝有压力”

  除了跑项目、要资金“必须吃喝”外,一些干部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风气多年积累,形成了一定的心理惯性,吃喝既被当作工作方式,也被认为是感情交流渠道。“大吃大喝是负担,没有吃喝有压力。”

  记者走访发现,多数干部认为中央号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以来,喝酒少了,身体好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也有少数干部对饭局减少表示忧虑,害怕“淡了感情”,被“圈子”边缘化。

  广西一名县委书记说,以前整天都有人张罗吃饭喝酒,有时候确实感觉要不断请人和被人请,自己才有“存在感”。

  桂林一名乡镇干部说,在官场上,饭局是衡量干部地位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天天有饭局,说明这个干部能量大、关系广,往往会被领导评价为“能力强”,受重用。如果一个干部没有饭局,说明他没什么关系,往往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很难被领导看中提拔。

  这名乡镇干部说:“现在饭局的负担少了,但心里的负担反而重了,交友圈子越来越小,今后怎么在官场上‘混’?”

  还有一些基层干部坦言,他们衷心拥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但中国是人情社会,请客吃饭由来已久,亲兄弟间还要请吃饭,何况是来了客人。“正常的公务接待还是需要的,我们反对的是奢侈的大吃大喝。”

  但各种接待之间的界限,往往模糊。有学者指出,政府官员的“优势”,部分体现在能够运用公款吃喝,可以混淆私人宴请和公务接待,可以小吃小喝也可以大吃大喝。这种优越感经年累月,演变成为一种潜在的官场文化。

  “干部怕吃喝又怕没吃喝,背后是扭曲的价值观。”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李景平说,有的干部和群众把公款吃喝当作摆谱、有面子的表现,实际上不是满足食欲,而是满足心理,深层次是文化因素,是积弊多年的潜规则。

  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刘献指出,吃喝之风实际上是传统文化心态与市场经济交换机制,渗透到党内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来,导致请客送礼庸俗文化在干部中愈演愈烈,再反过来影响社会风气。

  “部分干部对于吃喝的‘心瘾’,已经是遏制当前吃喝歪风的‘文化性障碍’。”刘献说。

  “今天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

  还有一些干部,对于“横向”“纵向”各种吃请乐此不疲,他们的“酒桌办事”,主要目的是“拉帮结派,跑要帽子”。

  “老实干部进步难,正常干部流动难,一线干部出头难。”江苏淮安一名乡镇干部说,基层干部压力大、责任重,但提拔机会很少,正常情况下很难纳入领导视野,所以有的人就想各种办法接近领导,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喝酒。基层干部中流传着这样的段子,“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要培养;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树典型。”

  有的地方选人用人机制不够公开透明,公款吃喝歪风背后,是干部选拔的不正之风。有基层干部说,当前干部选拔中,感觉有的就是提拔了“酒肉朋友”,提拔了“小圈子”里的人。对干部来说,机遇很重要,一晃可能机会就错过了,自然会利用吃喝送礼这样的“平台”维护一些关系,在关键时候“互相关照”。

  另一名基层干部说,当前干部考核与选拔的导向仍以领导意见为主,下级占的权重不高,群众所占分量更小。如果这种局面不打破,酒桌就是一条拉圈子、要帽子的“捷径”。

  刘献认为,当前干部选拔中的民主测评推荐,范围很小,造成了少数人从少数人中选干部。吃饭喝酒成了沟通渠道,很多在公众场合不能说的话,酒桌上都可以说,说了虽然不算数,但意思都已经到了。

  酒瓶子还连着印把子

  另有一些吃请,虽然未必用了公款,却同样浪费社会财富,侵蚀党风政风。

  受访基层干部和企业家说,近年来国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了一些审批事项,缩短了部分办事流程,但各部门权力垄断、层层审批的格局未变,群众办事依然要靠“吃饭开道,喝酒提速”。

  江苏一家经营实木橱柜出口的企业总经理说,去年他计划在当地工业园区盖一座厂房,一打听全部手续办下来要盖22个章,如果材料齐全,盖每个章要7~15天。但实际耗时远远不止。比如他找供电部门签字,领导不是开会就是出差,多方打点后拖了半个月才办完。“我是当地民盟成员,人头熟,跑了4个多月盖完了章,一个朋友没这么幸运,跑了一年多才办完所有建房手续。”

  酒瓶子还连着印把子,中间有一条权力寻租链条。“原来的审批变成核准,再变成备案,看起来放权了,但收费并没减少。”上海一家民营物流公司董事长说,现在很多部门不是直接收费,而是通过服务外包。有的部门指定相关企业或公司提供服务,比如白蚁防治、消防安全等,“合不合格没人管,只要交了高额服务费,就能通过审核。”

  这种“酒桌办事”,背后是正常办事流程阻塞,实际是行政权力滥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现在有一些中介专门替地方政府和企业跑项目、要经费,并从中间抽成,已形成灰色产业链。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也许很“合算”,但全社会成本呈几何级数增加。

  “不仅是干部作风问题,更是滋生腐败的土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吕艳滨说,“酒桌办事”背后是权力之手伸得过长,财政、国土、建设等部门拥有行政审批权和大量财政资金,县乡一级为获得资金和项目,往往采用吃饭喝酒送礼等方式。企业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不从制度上约束行政权力,公款吃喝即便风头被遏制,也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最终损害的是政府公信力。”吕艳滨说。□

  切断权力寻租链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权力寻租是公款吃喝背后的重要推手,国家应抓住改革时机,进一步简政放权,切实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斩断“酒桌办事”利益链条,从根本上遏制公款吃喝的内在驱动力。

  首先,中央要下大决心,用制度把权力关进笼子。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表示,在国外,市长不会天天被请吃饭,因为市长没有多少审批权力,主要职责是服务社会和困难群体。“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活动受到全国上下一致拥护,国家应抓住时机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把权力真正用于服务。

  其次,明确公共资源分配的标准,加强审计问责。减少政府手中资源,解决资源分配程序不公开、标准不明确以及问责力度弱等问题,才是釜底抽薪的治本之道。下一步,应加大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审计,进一步消除公款吃喝的生存土壤。

  第三,遏制公款吃喝,眼睛要向下,更要向上。“吃喝在基层,根子在上面”,上级掌握资源太多,给谁都可以,自由裁量权太大。在项目资金的利益驱使下,下级只能极尽所能迎合上级。改变这一状况,需要重点监管权力资源集中的部门,从根本上切断权力寻租链条。当前,纪委明察暗访公款接待浪费问题,往往处罚接待方,事实上,接待标准更多是由“被接待”的领导决定。遏制公款大吃大喝,要重点关注“被接待”的人。

  第四,加强依法行政,用明规则遏制潜规则。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李景平认为,如今公款吃喝已经蔓延成为社会行为和通行惯例,酒桌成为办公桌,“酒桌办事”潜规则对国家和社会产生极大负面影响。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国家应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推进行政公开透明,用科学公平的明规则遏制“酒桌办事”的潜规则。□(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优化选人机制  净化官场文化

  受访干部和专家向本刊记者表示,公款吃喝背后是异化的官场文化。国家应进一步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干部党性修养教育,破除不良官场文化的生存土壤,既戒干部“酒瘾”,更戒除其“心瘾”。

  用选拔干部的好作风选出作风好的干部。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田芝健认为,选干部不能搞“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样容易造成干部“跑一跑”“找一找”来寻求机会。选拔干部应更多尝试顺应民意提拔干部,而不是由领导说了算。同时,在考核中应突出实绩,标准科学透明。江苏金湖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张锋表示,扭转异化的官场文化,用人是最有效杠杆。近年来,该县把干部考核的目标、程序、实绩全部在报纸上公开,让群众参与监督,具体量化指标为实绩占60%,群众评议占20%,领导评议占20%,全程公开透明,引导干部把精力用在工作上。今年一季度,全县公款接待费用下降70%。“以前经常有干部借汇报工作请吃饭,如今这种情况几乎绝迹,因为选干部我个人说了不算,关键靠实绩。”

  加强干部党性修养教育,校正错位的“事业观”。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认为,干部的价值观错位扭曲是当前官场文化异化的重要原因。一些干部天天和老板打交道,吃喝、消费、娱乐越来越向“老板”靠拢,对自己要求放松了,生活越来越奢靡,最后往往走向犯罪的深渊。当前,应重点加强对干部的三种教育,一是系统学习马列理论,二是培育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深入学习党的历史,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净化官场文化不能“一阵风”,必须持续真抓实干,防止“水过地皮干”。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李景平认为,转变干部作风必须严厉治理“慵懒散奢”四种问题,具体执行中应“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严肃惩戒违规违法行为,加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重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下一步,应把落实“八项规定”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为民务实清廉”新风吹进每一个党员干部心中。□(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强化监督和惩戒机制

  记者对300余名基层干部发放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39%的党政干部认为“出现公款违规消费最大的原因”在于“监管不严、处罚不力”。基层干部和专家指出,下一步推进公务接待厉行节约,宜切实加强监督和惩戒的机制建设。

  一是重视对党政机关主要领导的监督,相关制度规范宜避免“禁小不禁大、禁低不禁高”。江苏无锡市副市长赵志新认为,党的约束性纪律和制度的建立执行,最根本的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其违反规定要得到比普通党员和群众更为严厉的惩罚。另外,只有单位一把手重视了,基层才会重视,反对浪费的制度才会得以执行。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公务接待违规问题“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建议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将地区或单位“三公”消费作为年度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比如规定,任期内“三公”消费超标的地区或单位领导不得升迁。

  二是要有牵头部门,并整合监督职能,形成监督合力。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顾六宝认为,应完善公务接待厉行节约的监督体系,对于如何鼓励公众监督、受理举报信息、及时展开审查、公布调查结果等,应权责明确的职能部门承担,同时应有牵头部门,比如纪检监察机关等。

  浙江温州市纪委书记陈晓明认为,要抓监督,财政、审计、纪委、机关事务管理局、接待办等部门应联合作战,分别从财务管理、财务审计、党员干部监督等方面形成合力。

  三是引入社会力量,进行社会化监督。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李景平说,当前要调动新闻舆论、人民群众对公务消费进行监督的积极性。日本从1994年起,陆续建立了民间行政观察员制度,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使得日本公款吃喝的现象很少。

  四是加强惩戒力度,放大警示作用。社会各界认为,当前不少地区将公款大吃大喝定性为职业道德问题、思想问题或者党风政风问题,对公务接待违规违纪的处罚难有惩戒实效,“打击不力”反倒助长了公款吃喝风。陕西省委常委、纪委书记郭永平说:“抓住了光批评、光做检查没有用,关键是要处理,抓一批反面典型,震慑效果就出来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