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幸福叫做“晒秋”,还有一种喜悦叫做连江“晒春”。
王志/摄
每年4月至6月份是海带收割和晾晒的季节。连日来,连江海带养殖户们与“日头”赛跑,抓紧时间在田野里和大海边晾晒海带,场面极其壮观。
丁天霖/摄
近日,在浦口镇官岭村晾晒场,千百条墨绿色的海带在竹架上像缎带般舒展着,随着海风微微摇曳。十余名海带养殖户穿梭其间,合力将肥厚粗壮、油润鲜亮的海带悬挂至竹架上,远远望去,像似彩带在手中飞舞,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晴朗无雨的天气是晾晒海带的关键,若是晾晒过程中遇到下雨,会一定程度影响海带的收购价格。”筱埕镇蛤沙村村民郑自良告诉记者,若是天气晴朗,一个批次海带一般需要晾晒三天。
为何要晾晒海带?干海带又有哪些优点?据悉,作为市面上常见的海带类型之一,干海带一般通过自然晒干的方式制成,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海带的原始风味和营养成分,同时便于长期储存和运输。不过,晾晒海带是一项体力活,尤其是刚出水的海带湿漉且沉重,大大加重了晾晒工作的难度。
“我们选择用‘插竿悬绳日晒’这一方式来晾晒海带,不仅能节省时间和人力,还能确保晾晒出的海带洁净无沙、叶块完整、质量上乘。”郑自良表示,自晾晒海带开始,已有不少外地客商前来采购。
烈日当空,晌午炙热。类似的海带晾晒场景也在筱埕镇官坞村上演。一条条、一片片,又厚又长的海带整体地摊晒在数百亩土地上,无论是山坡,还是房前屋后,只要有空闲的地方,就会被海带所占满。
“晾晒在地上的海带将被加工成海参、鲍鱼等海产的饲料,平均每公斤售价3.6元。”官坞村海带种植户刁坤告诉记者,7斤左右的新鲜海带可以晒成1斤干海带,平均每亩可以收获3至4吨干海带。
从“小海带”到大产业的转变,并非只依靠晾晒海带这一初级加工形式。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官坞海产开发有限公司、亿达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与专家院士携手,在育苗、养殖、加工等多环节达成合作,助力连江海带向高附加值、绿色化方向升级,走上全产业链发展之路,形成具备鲜明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大产业。如今连江海带不仅取得了“全国每3片海带就有2片来自连江”的傲人佳绩,还名列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甚至成为优质的碳汇资产,“一株海带撬动全产业链”的蓝色经济传奇正不断在连江书写。
据统计,2024年连江海带种植面积达11.3万亩,海带干品产量达360274吨,今年海带种植面积与去年相当,约11.3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