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是个十分注重“仪式感”的城市。
从端午前一个月,福州的内河就热闹起来,龙舟训练和比赛,吸引了岸上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人群。为此,浦下河龙舟公园还专门建起看台(见福州日报6月4日8版),让更多市民能够近距离参与到节日的激情中。端午前夕,各社区、乡村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包粽子、点雄黄、挂菖蒲……各种仪式热热闹闹地持续好几天。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亲情和邻里关系的纽带。
曾几何时,秋天的第一杯奶茶、999朵玫瑰、520元或者1314元红包等等,成了“仪式感”的代名词。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之下,“仪式感”被精确量化,在多数时候与金钱挂钩,变成了索取的一种借口,失去了节日原有的意义。
生活的“仪式感”,不在于消费,而在于参与;不在于索取,而在于付出;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亲情。如果你注重生活的“仪式感”,不妨在端午节亲手包一包粽子,在除夕准备一桌家宴,在拗九节回家看望老人,而不仅仅是在手机上点击接收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