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理论在线 >> 正文

光明专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1-6)

http://www.ljxww.com  2013-01-05 11:05:01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制定了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坚定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充分体现出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部署,从今天起,本报在光明专论专栏刊登系列文章,就十八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部署进行阐释和解读。

目  录

    ◇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历史性理论贡献

    ◇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献

    ◇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④ :写在旗帜上的光荣与梦想

    ◇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坚定当代中国的道路自信

 

光明专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历史性理论贡献

李景田

      党的十八大报告理论功底深厚,思想内涵丰富,通篇充满新意,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创新性,必将以重大历史性理论贡献载入史册。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重大贡献。

      一、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推进理论创新

      自邓小平同志在我们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我们党和人民在实践当中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前进道路和奋斗目标,是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一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旗帜。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主题开宗明义高扬这面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通篇高举这面旗帜,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样4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时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立场和坚强意志。同时,也充分表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推进理论创新的鲜明态度。

      二、科学发展观由重大战略思想确定为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10年成功实践为基础,明确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同时,对科学发展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要求。这是十八大报告理论创新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贡献。

      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由以往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为指导思想,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报告还为我们提供了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两个视角。一是实践视角,就是放到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去认识。正如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所说,我们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还将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二是理论视角,就是放到理论创新进程中去认识。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第一次是将邓小平理论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三次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包括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核心内容包括坚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基本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民族、祖国统一、外交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十八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和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有利于全党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新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并科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明确指出,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同时,报告首次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项基本要求,看起来都是一些老话,但却像陈年老酒那样香醇,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历史的结晶。它的提出,与以往我们党提出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具有共同的实践源泉、目标指向,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高度清醒和自信,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了一系列基本遵循,指导我们不断谱写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此外,报告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这些新阐述、新概括,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四、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提升到新境界

      十八大报告首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适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只有一字之改,却是质的飞跃,它把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也把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展现出来。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两个翻番,使小康社会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切近,同时标准更严、要求更高。报告同时强调,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必须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报告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明确了各个领域深化改革的重点。

      报告对五个方面的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在经济建设上,报告表明贯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影响改革开放兴衰成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了四个着力五个更多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坚持走四化同步的发展道路等新任务。

      在政治建设上,报告要求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报告特别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特别提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特别强调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把社会主义法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化建设上,报告在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吸收全国各方面意见,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上,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

      在社会建设上,报告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第一次将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专辟一个部分加以系统阐述和部署。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一系列新观点,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再一次升华。

      报告还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对外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明确了这些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所有这些,是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新飞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制定了路线图。

      五、党的建设科学化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总结党的十七大以来党的建设新实践、新经验,对党的建设主线、总体布局、总体目标和要求作出了新概括,确立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要求。报告首次提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把纯洁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先进性建设一同作为党建主线,使党的建设主线更为科学。一方面,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内含着党的纯洁性建设,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纯洁性,就无所谓先进性;另一方面,纯洁性如果不能与时代、环境变化相吻合,就体现不出组织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先进性。

      报告首次提出,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特色。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并列,表明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一要求浓缩了时代发展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意味着党建工作更突出地强调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突出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工作思路。

      报告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这些重点任务突出党与人民的关系,提出开展以为民清廉务实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突出对近年来党建创新经验的推广。首次把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来。这些重点任务都是针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既具有很强针对性、现实性,也具有长期性、战略性。

      这些论述,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自身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件下的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方略。(作者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光明专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献

王伟光

      十八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新举措,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献。 

      一、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表明我们党对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

      对形势的准确判断,是制定路线政策的依据。报告是在对形势准确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制定的。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报告指出,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凡的道路,纵观十年,国际社会风云突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繁荣,党中央带领全党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挑战,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还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正确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发展新阶段和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这是十八大报告制定目标、任务、方针、原则和举措,周密做出工作部署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

      二、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灵魂,全面阐述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信心

      十八大报告开宗明义说明了大会主题,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主题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四个重大问题,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况、达到什么目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十八大报告的核心与灵魂,是精神实质,旗帜关乎方向,关乎理想信念,是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选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我们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保持一种奋进的精神状态。这就是主题点出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四句话。

      三、对科学发展观做出新的定位,体现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十六大以来,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需要,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年来,经过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已经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科学体系,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愈发显现,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和实践的检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已经具备充分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明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的时机已经成熟。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增写进党章,写入十八大政治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新的定位,有利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报告进一步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意义,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四个必须的要求,即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这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形成了三次与时俱进,第一次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第三次,这是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

      四、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三大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六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报告在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八项基本要求包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八项基本要求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每一条都有极强的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八项基本要求对当前突出问题、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题、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一做了回应,强调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原则、价值追求和根本要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认识成果,是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政党建设规律三大规律新的认识成果,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八个基本要求是管方向、管全面、管根本的,同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一起,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方针和原则。在五个基本的基础上,报告强调基本国情没有变,主要矛盾没有变,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没有变,告诫全党要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把不偏离一个中心和不偏离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既不走歪路,也不走邪路,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五、第一次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相互关系及其伟大意义,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新境界

      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九十年奋斗的根本成就,也是改革开放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证。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成功实践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成功的实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及其相应体制。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做了三位一体的新阐释、新论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科学结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报告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旗帜,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要求全党坚定和加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六、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要求和部署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虚的,而是有扎扎实实的实际内容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忘记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庄严使命、国家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要聚焦在这个总任务上。我们党从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提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到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建设任务,到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任务,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提出美丽中国新概念,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这也是报告的一大亮点。

      七、论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是十八大主题报告的重要内容。建设体现了实践过程,建成则是努力实践的结果,从建设建成,一字之差,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说明我们党对发展目标认识的新飞跃,体现了十八大为人民勾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蓝图和实现目标。

      在十六大、十七大的基础上,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个新的目标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人民生活全面改善,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四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

      提出两个翻番的目标表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报告还提出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偿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报告再次重申了十五大提出的两个百年,即在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

      报告强调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和推进改革开放,要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

      提出要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改革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出全面改革总目标、总要求。

      报告认为,适应发展要求,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报告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五个加快的任务要求:在经济制度改革方面,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经营体制;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等。

      八、强调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要求和任务,阐明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报告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挥新活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提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五项任务。

      九、强调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明确态度、任务和要求,进一步坚持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际内容

      报告阐明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旗帜,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两个必须三个更加一个突出的要求:必须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报告提出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要求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突出地把制度建设摆在首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从支持和保证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工作部署。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在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报告提出在建立健全选举民主制度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要求,也符合我国国情。随着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更需要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向着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以达到广纳群言、广集民意、增进共识、增强合力的目的。把促进协商民主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提了出来,是一个创新。

      十、论述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明确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说明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全面深化

      随着党的建设实践发展,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报告要求全党要高度重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强调党的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报告专门就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进行强调和部署,这也是一个突出点。要求全党自觉遵守党章,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这对保持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是完全必要的。报告提出: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经得住新考验的精神支柱;二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四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五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六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七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八要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报告从以上八个方面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党的建设的任务要求是既着眼于保持和发展我党先进性建设的根本点,又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而提出来的,表明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新境界,对党的建设更加自觉、更加自信、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田培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通往光明未来的正确走向,深刻揭示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对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开创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胜利到多国发展,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的历史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革命胜利、掌握国家政权后,必须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经过长期奋斗、创造、积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的基础上起步的,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并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发展起来的,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追求国家独立富强的理想和夙愿。

      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不仅使我们国家空前活跃起来、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风云变幻中,在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国内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彰显了巨大优越性、强大生命力、深远影响力。中国奇迹、中国经验,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之路,丰富了世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正在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正在以雄辩的事实验证邓小平同志曾经作出的预言: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实践充分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发展中国、造福人民、振兴中华,有效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能够成功应对前进道路上来自各个领域的风险和挑战,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破浪前进;能够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最重要的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之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丢掉老祖宗,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等。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贯串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精气神,始终坚守着被实践反复证明为普遍真理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概括。深刻认识和准确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对于科学把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意义重大。

      从科学内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各自所具有的独特内涵、独特功能、独特载体、独特形态以及三者的内在联系,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从本质特征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体现为效率与公平相兼顾,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防止两极分化,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物质上共同富足、精神上共同富有。民主与集中相结合,既发展广泛的人民民主,开辟丰富多样、便捷有效的政治参与途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活力与秩序相协调,既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又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引导人们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化解利益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的全面发展与文明进步相促进,既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生存和发展权益,促进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

      从表现形式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植根于亿万人民一往无前的创造性实践,在破解实践难题、拓展实践领域、总结实践经验、经受实践检验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及时回应实践创新的理论呼唤,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形成理论新成果;富有既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又让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顺应时代进步要求、体现人民群众愿望、吸收人类文明最新成果,因而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要求,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奋斗。只有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大势,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不少新情况新变化,面临许多新课题新矛盾。人民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但保障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任重道远。全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但人民群众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许多新要求,保障人们更加公平享有发展成果的制度还有待完善。社会创造活力普遍增强,但各种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叠加,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交织,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加大。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任务艰巨。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但执政理念、执政方式还不完全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的新要求,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迫切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对未来发展给出更加明确更加清晰更加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引。

      党的十八大顺应实践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鲜明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项基本要求,既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党内外、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用新的理论认识和丰富内涵进一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我们牢牢把握,自觉贯彻。

      第一,坚持总依据不脱离、总布局不偏废、总任务不放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在战略层面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新概括。它要求我们推进任何领域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做到既不超越阶段、又不落后现实,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理想不动摇,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来动员和激励全党同志,团结和凝聚全体中华儿女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相统一。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总结实践经验,集中全党智慧,先后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党的基本要求,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实践源泉、目标指向,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经过党的十八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这四个基本扩展为五个基本五个基本都是管全局、管方向、管长远的,是立国兴国之基、治国强国之本,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指针,应当贯彻体现到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的全部工作中。

      第三,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党的基本要求。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深化,党的基本要求也必然会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创造的新鲜经验,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研究解决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提出新的理念、思路和办法,不断赋予党的基本要求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谱写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作者系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局副局长)

 

光明专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写在旗帜上的光荣与梦想

王幸生

      在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奋进史上,总有一些节点令人难忘,总有一些时刻引人遐思。

      党的十八大就是这样的节点和时刻。这次大会以鲜明的主题,庄严的宣示,清醒的认知,科学的谋划,回答了在新的起点上党和人民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问题,必将以举旗定向、继往开来的历史性功绩载入史册。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认真领会这一重要论断,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129日,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等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习近平号召全党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这是对十八大精神的深刻阐发和全面强调。

      (一)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搞建设、兴改革艰辛探索、不懈奋斗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闻一多曾写下如此幽愤、如此滚烫的诗句——“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以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文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然而,我们在近代却落伍了。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国在屈辱中奋起、在曲折中探索、在追赶中接力寻求民族复兴的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上下求索、奔走呼号,进行过各种试验,然而都失败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只有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武器之后,古老的神州大地才露出了复兴的晨曦。然而,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仍然是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惟共产国际的马首是瞻、照抄照搬别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曾给革命造成重大的损失。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一批有远见卓识和创造精神的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同教条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致力于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19279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余部进军井冈山,与朱德等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的余部会师,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火。在夜色如磐、黑云压城的情况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毛泽东经过缜密思索和论证,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论著中进行了科学而肯定的回答,初步提出了一套革命方略,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为主要特征的新的革命道路开始明晰起来。遵义会议标志着我们党的一个伟大觉醒。到党的七大,全党终于形成共识,把毛泽东思想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

      “莫道故国春来晚,东风初绽第一枝。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确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飞跃,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史上带有拨云破晓、峰回路转的意义。它贯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维方式,科学回答了在中国这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问题,确立了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形成了我们党的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抗日战争之后,我们党仅仅用3年多的时间,就打败了蒋介石,解放了全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了发展。在《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论著中,毛泽东初步阐发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构想,提出了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宏伟纲领。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情,新中国十多年间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惨淡经营所不曾取得的成就。

      然而,历史通常是循着曲折的道路发展的。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的思想开始抬头,以阶级斗争为纲愈演愈烈,直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错误,令人痛心疾首。但是,改革开放前的30年,毕竟是我们党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打下了基本的制度基础,提供了必需的政治前提。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和国家面对的是一种极为困难的局面。国内,徘徊不前;域外,千帆竞发。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又一次历史地摆在了党的面前。

      19781213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在这篇实际上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报告中,他讲了两句振聋发聩的话:

      一句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另一句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这是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新的伟大觉醒!

      经过改革开放最初几年的实践和深入思考,198291日,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由此而生。这个命题的提出既是对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又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仔细推究,这一命题与毛泽东倡导和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思维方式一脉相承。也正是这样一个命题,确立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历史的基本走向。

      由此,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在世界东方的天幕上,展开了。

      (二)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以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取向,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我们党领导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掀开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崭新的一页,谱写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壮丽史诗,开辟了中国人民奔向幸福安康的锦绣前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进程,是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奋勇开拓的历史进程。列宁曾经说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33卷第53页)社会主义不在书斋里、不在沙龙里,不在某些天才人物、先知先觉的大脑里,不是某种先验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在亿万人民群众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实践中。它是鲜活的,生动的,不拘一格的。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就是探路、就是实践,望河兴叹是不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的。正是因为非常注重实践,非常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首创精神,中国的改革开放才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建设到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领域,直至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全方位铺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萌芽破土、生根开花,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进程,是一个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用以指导实践的历史进程。环顾当今世界,在群雄逐鹿的世纪性的发展潮流中,为什么中国能够脱颖而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个中原因固然多多,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有科学理论的指引,有理论上的自觉和自信,有理论上的创新和武装。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不仅勇于实践,而且特别注重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结合新的时代、新的实践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崭新的科学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密切相关的基本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深化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进程,是一个不断地把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理论上的正确认识转化和定型为制度、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完善的历史进程。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一种阶级统治、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总是体现为一定的制度安排。社会变革,归根结底是制度的更新与重塑。如果说勇于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活水,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路明灯,制度建设就是它的大厦梁柱。如果说,实践开拓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理论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光,制度则熔铸了它的规矩方圆。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在重视实践开拓、理论创新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适时通过制度创新固化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形成了初步定型、日臻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制度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又借鉴和吸收了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包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形成的优秀的、有益的制度文明成果,因而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生动的实践开辟了伟大的道路,科学的理论引领了壮丽的事业,初步完善的制度保障了已经取得的成果。道路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堪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原色,共同演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绚丽风景;堪称它的三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

      (三)

      回首90多年党和人民筚路蓝缕、艰辛探索、奋勇开拓的历史进程,可以得出一条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就是民族复兴之路,就是中国富强之路,就是人民幸福之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搞清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是确立道路和发展方略的首要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经验,提出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至少上百年)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确立了总依据。今天,我国已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任何时候都不要妄自尊大、忘乎所以。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基本路线看作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步提出并不断完善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践证明,这条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正如邓小平所嘱托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建设都无从谈起。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丢掉了四项基本原则,就失去了国之根本,就可能滑向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丢掉了改革开放,就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就可能重蹈僵化封闭的老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把握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也必然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乃至生态文明建设缺一不可。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经济、政治、文化三足鼎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再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记录了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历史轨迹,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认识的渐进和深化。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魂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复兴。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完善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必须加强社会建设,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楼高路宽,还要水碧天蓝。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于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在于巩固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以自己90多年的奋斗和牺牲、忠诚和智慧证明,她不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起拯救中国、改造中国、领航中国的重任。然而,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十分严峻,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严重存在。因而,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承载着人民的向往,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了90多年的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今天,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完全有理由骄傲,但丝毫没有理由自满。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风展旗帜如画。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更清醒的自觉和更坚定的信心,奋力开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美好幸福的未来!(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研究员、少将)

 

光明专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坚定当代中国的道路自信

章传家

      道路标定方向,道路决定前途。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战略高度,向全党郑重提出了坚定道路自信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新形势下,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坚定当代中国的道路自信,对于更好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创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辉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以豪壮的实践底气坚定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基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有益探索,在改革开放崭新实践中开辟并不断拓展的。这条道路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相伴而生、相随而行。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中国的一切历史性成就和进步,都是紧紧依靠这条道路创造出来的。实践经验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成功之路。这也正是我们坚定当代中国道路自信的实践底气所在。

      第一,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当代中国实现了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跃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和大发展,国民经济已连续30多年高速稳定增长,国内年生产总值实现了由不足万亿元到40多万亿元的历史性跃升,国家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实现了由第十几位到第二位的历史性跃升。在国家经济实力空前跃升的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跃上新的时代高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大发展,国家应对风险挑战和抗御严重灾害的战略能力空前增强。而所有这些,都是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

      第二,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当代中国实现了民生水准的历史性跃升。新时期以来,我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同样创造了东方奇迹,不仅实现了人民生活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而且最大限度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包括着眼于减轻农民负担,彻底结束了广大农民群众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着眼于实现学有所教,构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免费义务教育体系;着眼于实现老有所养,构建起世界上惠及人口最多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着眼于实现病有所医,构建起世界上覆盖面最广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近30几年脱贫人口占世界脱贫人口的70%以上,这是对世界脱贫事业的一个巨大贡献。我国民生水准的大幅度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提供了有力佐证。

      第三,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当代中国实现了国际地位的历史性跃升。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曾长期居于世界舞台的中心,然而在近代因积贫积弱被挤到了世界舞台的边缘,受尽外来欺侮。新中国的建立,为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奠定了政治基础。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国际地位显著跃升,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地位作用得到世界公认,加强对华关系日益成为各国政策主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权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如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上升至第三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方案中的份额升至第三位;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和态度日趋受到各国重视,中国声音在世界舆论中愈加呈现强劲态势。这一切,都根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力。

      第四,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当代中国实现了文明形态的历史性跃升。以往我们长期引为自豪的中华文明,本质上属于农耕文明范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创造性的探索奋斗,包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在几十年时间里就初步实现了由农耕文明向以现代化为目标指向的工业文明的升级转型,从而赋予中华文明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焕发出更加强盛的生命力。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文明形态的升级转型,成功地探索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迈向现代化的新模式,即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与本国优秀文化传统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种有别于西方的文明发展模式。这是中华民族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独特贡献。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实践昭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民族在现时代唯一正确的必然选择。实践的比较最有说服力。如果拿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我们就会更加确信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如果拿原苏东地区国家改旗易帜以后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我们就会更加确信这条道路的合理性;如果拿诸多后发型国家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我们就会更加确信这条道路的优越性。可见,我们坚定当代中国的道路自信,是有豪壮的实践底气的。

      二、以厚重的理论底气坚定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和引领下逐步形成的。这条道路的开辟和拓展,与我们党从理论上探索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它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这条道路作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有着全方位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秉持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内涵特质。我们坚定当代中国道路自信的理论底气,也正在于此。

      ——科学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质。具备科学性,是社会发展道路赢得比较优势的最基本的先决条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社会发展道路科学性的根本之点,在于符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党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讲求和增进这条道路的科学性贯彻于方方面面。事实上,这条道路的全部内容,包括它所蕴含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奋斗目标,等等,都是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伟大创造,都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都具体体现着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当代中国的实际运用。正因为有了科学性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防止和避免历史偏误,始终以其拥抱真理、体现真理的理性力量,正确有效地发挥将当代中国领向现代化的巨大作用。

      ——人民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特质。按照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是人民为自己创造幸福的道路选择。高扬人民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始终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条道路无论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还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无论是坚持实现共同富裕,还是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坚持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无一不是以人民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加快提升人民共富水准为价值取向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以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为价值取向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价值取向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实现人民安康幸福为价值取向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也是价值的主体。正因为有了人民性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获得了一往无前的伟力和威势。

      ——时代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质。应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自觉顺应时代潮流开拓出来的崭新道路,它理所当然具有时代性特质。这条道路在一定意义上是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时代脉搏共频振、与时代旋律相呼应的伟大进军路径,它骨子里透着一股与时俱进的锐气和朝气。从宏阔视野来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坐标系上,以经济全球化为显著标志的国际间交流合作愈益广泛密切这一时代潮流和趋势,以新科技革命为牵引的体制机制调整改革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这一时代潮流和趋势,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愈益被世界各国作为战略目标加以追求这一时代潮流和趋势,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地位作用愈益凸显这一时代潮流和趋势,以人为中心的科学文明发展愈益引起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国家普遍重视这一时代潮流和趋势,等等,都得到了最积极的回应和最充分的体现。正因为有了时代性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洋溢着充满时代气息的旺盛生命力。

     ——开放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特质。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通达宏伟目标的文明进步大道,它从一开始就完全拒绝自我封闭,而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去对待一切积极进步的东西,自觉通过海纳百川来升华境界、增创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放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充分借鉴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对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本理念、和谐理念、仁爱理念、公平理念等,这条道路结合新的实际作了合理借鉴吸收。另一方面,它广泛借鉴吸纳当代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也不会脱离人类文明发展共同大道,而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形态深深融入这条共同大道;其融入方式的重要之点,在于积极借鉴吸纳当代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事实上,这条道路丰富内涵的好多方面,都反映着我们党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文明成果的创造性借鉴吸纳。正因为有了开放性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集相关文明成果和进步因素之大成,进而牢牢居于历史制高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具有的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开放性这些内涵特质,使这条道路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杰作。毫无疑义,这条道路为其内涵特质所决定,既充满着真理的魅力,又充溢着价值的魅力,因而始终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也将被反复证明为正确、合理、有效的社会发展道路。因此,以厚重的理论底气坚定当代中国道路自信,是顺理成章的必然逻辑。

      三、以高远的政治底气坚定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党带领人民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全部实践,不可逆转地改变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整体面貌,改变着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战略关系。在未来征程上,这条道路必将为我们国家和民族带来新的中国震撼,也必将愈益增强它自身的巨大优势和威力。我们以高远的政治底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有充分依据和理由的。

      第一,这条道路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根本目标指向,它必将愈益增强政治感召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的历史夙愿,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奉为天职的庄严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质上就是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而开辟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这条道路自问世之日起,就高高托起中华民族复兴这个根本目标指向,从未动摇过。十分明显,这条道路所指向的民族复兴,并不是要回复到中华民族历来引为自豪的汉唐盛世文明状态,而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种民族复兴的文明境界将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明所曾达到历史高度的总体性超越,也是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性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都是围绕实现我们整个民族所向往的这种伟大复兴文明境界来铺设的,这也正是它具有政治感召力的关键所在。如今,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已经迎来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随着实践的发展,这个光明前景展现得越充分、越壮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越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路,就越是能把亿万中华儿女感召到推进民族复兴的爱国主义旗帜下。

      第二,这条道路坚持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基本着眼点,它必将愈益增强社会凝聚力。共同富裕是人民福祉的根本所在,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也是凝聚人心开创事业的根本寄托。共同富裕包括共同的富裕性和富裕的共同性这两个方面。前一方面要靠解决好效率问题,后一方面要靠解决好公平问题,二者缺一不可。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浩大的工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恰恰在于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基本着眼点牢牢拧住不放。这条道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将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起来,既注重通过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丰厚物质基础;又注重通过完善收益分配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和改善民生等,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改革开放以来,这条道路引领我们在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方面创造出了令世界惊羡的东方奇迹,从而也使它积蓄并显示了非凡的社会凝聚力。展望未来,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成效越是显著,就越有利于这条道路把举国上下的智慧和力量高度凝聚到伟大事业中来。

      第三,这条道路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不懈追求的价值理想,它必将愈益增强价值导向力。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最高价值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面向未来、把握未来、赢得未来的前瞻视野,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最高价值理想变为现实的社会实践,坚持不懈地加以追求和笃行,这是经天纬地的伟大创举,对形成正确价值导向具有根本意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互为一体的,不仅需要创造相应的物质技术条件,而且需要创造相应的精神文化条件;不仅需要提供自由平等的民主政治机制,而且需要提供诚信友爱的和谐交际环境;不仅需要优化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需要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需要帮助人们解决好自律向善问题,而且需要帮助人们解决好他律戒恶问题,等等。显然,这是一个把发展人、提升人、完善人的价值理想和目标全方位贯彻于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说,它越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向广度和深度,其价值导向力就越强,就越是有助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这条道路坚持把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它必将愈益增强国际影响力。坚持和平发展,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在积极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加快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又以中国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担当的国际道义和使命,也是这条道路在全球范围更好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必要条件。由此出发,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积极倡导并推动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积极倡导并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使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并推动构建平等均衡的跨国发展伙伴关系,以利于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方向演进;积极倡导并推动世界各国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同舟共济,联手应对全球性危机和挑战,等等,从而既增进了人类社会的福祉,又扩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可以确信,随着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深入拓展,这条道路将会愈加具有国际影响力,也必将为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我们党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富裕,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而作出的伟大抉择,是同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完全一致的,它必然要不断创造令人豪迈的历史辉煌,也必然要愈加展现令人振奋的壮阔前景。因此,以高远的政治底气坚定道路自信,应该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信念。(作者系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领导小组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