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筱埕镇位于连江县黄岐半岛南面突出部,距县城41公里,东濒马祖列岛,北靠可门港,闽江、敖江入海在此交汇,历来为闽都沿海重镇。全镇总面积32平方公里,海域135平方公里,有岛屿43个,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29821人。境内官坞村是全国十大魅力乡村,定海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一、资源优势
海域资源。区内海岸线长达37公里,以沙、泥、岩质岸为主,地势平缓;近海水深10-40米,其中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面积36平方公里,占海域面积23.5%(其中滩涂及潮间带面积7平方公里),目前尚有布袋沃等浅海海域未开发利用,是发展海洋经济宝贵的后备资源。
地理区位。筱埕东南距马祖列岛18.5公里,西南与闽江口川石岛相距 13.2公里,镇区地形三面临海,地势呈人字形,北部群山环护,北高南低,岛礁石点布其间,形成天然渔场。
海洋资源。筱埕物产资源富饶,这里素有“丁香鱼王国”、“竹蛏故乡”、“石斑鱼娘家”、“真鲷鱼摇篮”等诸多美称,据《连江县志》、《定海志》载:海湾常见鱼类达133种(其中有珍稀的大黄鱼、石斑鱼等鱼类20种)、藻类17种、甲壳类30种以及螺贝类40种,其中丁香鱼、虾姑产量位居全省之冠。
旅游资源。筱埕镇镇东隅定海湾是闽王王审知开辟的千年古港——甘棠港水域, 为古代福建重要的海外贸易港口,中澳第一次联合水下考古的“白礁”遗址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境内有著名的“千米金沙”、“定海十景”、“十三沙滩”、“三十六礁屿”,有至今尚存的宋代永宁禅寺、元代烽火台、明代九龙禅寺、定海古城堡、抗倭五忠墓、清代琉球商人墓、波斯摩尼教石刻、城隍庙及妈祖宫等历史文化古迹。
二、产业基础
水产加工业。近年来,筱埕镇党委、政府大力实施“以加工带产业促经济”发展战略,水产加工业一峰突进,成为本地特色鲜明的产业。目前全镇共有水产加工企业32家,其中规模以上7家,产值亿元以上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省级3家。水产加工涉及门类齐全,大宗产品有海带、海蛎、真鲷、章鱼、丁香鱼、鰕皮、鲍鱼、鱼籽等。“浪涛”牌、“江船长”牌等系列产品获得“中国著名品牌”农产品称号;“现龙”牌海带系列产品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官坞海带”、“定海湾丁香鱼”通过地理标志农业产品评审;“日日兴”鱼籽酱、“SY”丁香鱼、“海民”海带商标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水产品产值效益不断提高。2011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15.1亿元。
水产养殖业。海水养殖有海带、紫菜、贻贝、扇贝、洋栖菜、裙带菜、牡蛎、红螺、江篱、鲍鱼、海参、海胆和网箱养鱼等,养殖面积约18000亩。近年来,通过科学的布局和养殖技术攻关,形成了“两藻”(海带、紫菜)、“三贝”(鲍鱼、牡蛎、扇贝)为主体的立体养殖格局,养殖区不断向20-30米等深浅海区扩展,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实现增产、增收。
海水育苗业。全镇现有育苗企业18家,其中官坞海洋公司的龙安育苗场是“全国最大海带育苗基地”,海带育苗占全省份额三分之二;2010年,该公司建立了全省首家海参育苗基地进行海参育苗试验获得成功,年创产值1.5亿元;万发水产新建育苗场2万平方米,成为全省鲍鱼育苗主要基地。此外,天源公司珍稀贝类西施舌育苗产业化项目顺利通过福建省科技厅成果鉴定,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海洋工程船。这是政府鼓励从事海洋捕捞的渔民转产转业后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主要分布在定海村与蛤沙村,村民以集体投资形式购置大吊力工程船,从事港口疏浚、航道清淤、海上打捞、海洋施工等项目。目前全镇共有大吊力工程船16艘,总投资达2.5亿元。2009年以来,通过不断完善施工设备组合结构,工程船在承揽项目上实现了大小项目兼容,海洋施工向宽领域、外海、内河梯度施工作业发展,作业空间分布全国沿海海域和大江内河,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旅游地产业。2007年“五一”期间,福建省旅行社为筱埕镇开辟一条旅游线路,游客与日俱增。2008年,筱埕村投资3800万元围海造地开发地产项目,“假日听海”住宅新区一期楼市热销,增强了地产投资者的信心,后二期地产项目全面跟进。2010年以来,官坞新农村与渔港物流园区、南山生态农业旅游综合开发、定海湾国际游艇度假区等项目相继落地,赋予了筱埕滨海旅游、地产业远大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