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连江文艺 >> 正文

福地炉山

http://www.ljxww.com  2012-12-07 15:27:13   来源:连江新闻网  【字号

  很多人旅游都会选择名川大山,殊不知有些山名气不大,但其文化内涵却十分厚重。素有东海之滨“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称的炉山,就是其中的一座,它与中国道教有很深的渊源。

  炉山海拔628米,位于长龙镇与透堡镇交界处,方圆几十公里,有乌岩、章峰、剑石、玉泉、龙井、溪瀑、茶山、寺观等胜景,因山峰形似香炉而得名。千年前,道者章寿曾在炉山修行,且羽化成仙,传说与佳话流传至今。因此,炉山成了当地道教的仙山。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炉山让人大开眼界。由于山高,加上滨海,海风夹着浓雾袭来,于是,炉山常常笼罩于朦胧的雾霭之中,难得见到它的真面目。只有在云开雾散的朗日,满目青山才尽入眼帘。道道山梁上,层层茶园,葱绿如画。香炉峰如一香炉,青烟缭绕,升向蓝天,显得淡定高雅,犹如出浴村姑一般。俯瞰四周,一览众山小,苍茫的景观尽收眼底。向东处,是一马平川的马透平原,越过可门港,再远处就是浩渺的东海了。海面上渔排隐约可见,巨轮犁浪而来。这时,人们才惊喜地发现自己早已飘飘欲仙,仿佛置身于“百凤来朝”的圣地。日月经天,炉山神圣且庄严。

  《福建道教史》载:“唐时福建的著名道士章寿,连江人,开元(713—741年)学得道术,修炼于凤山。”民国《连江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章寿“幼牧羊于香炉峰,遇王、谢二仙,受学得道。”传说,章寿家住透堡,自幼好学,聪慧,善良,因家贫,少时在炉山牧羊。一日,偶见“王、谢二仙”在山上弈棋,他不知两位是仙人,于是在旁观战,不知不觉“炉山一局棋,凡间一千年。”王、谢俩仙人见他聪明、诚实、出神入化,知其与道有缘且可教化,遂收至门下。从此,章寿潜身深山,绝弃俗务,锐意学道,道术精进。不久,炉山一带蛇害猖獗,章寿奋不顾身斩除蛇蝎,采青草制药济世救人。世传“曾除蛇害于延平津中”说的就是此事。从史载与传说,可以看出,章寿是连江县道教史上卓有成效的先行者。

  章寿羽化成仙了。他生前在炉山修道的遗址尚存,人称“章仙坛”。据说,它最初建于炉山山麓的东岭后门山岗上,坐北朝南,背依香炉峰,面朝曹洋山,四周石墙,木柱架梁,灰瓦履宇。坛门朝东,取紫气东来之瑞。道教史料记载,继章仙之后,元代,“有善缘上人,长乐梅花人,俗姓许,在邑炉峰山结茅传道,明嘉靖间自焚。”明代后,随着社会进步和商品经济及海运发展,人们思想信念更加多元,除信道之外,信仰财神、海神和其他保护神的都有。“章仙坛”年久失修以至废圮,后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在炉山双髻峰坳异址修建,并改名为“粘云庵”。明正德间(1506~1521年)长乐梅花高僧再募修,更名为“炉峰寺”。到了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由黄良佐重建。其后几毁几修。由道教“章仙坛”摇身一变为佛教“炉峰寺”,可以折射出,佛道两家此消彼长和互相融合的历史进程。1980年,炉峰寺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炉山不仅演绎道佛文化,而且谱写了红色革命文化。在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邓子恢、陶铸、叶飞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带领红军游击队在这里闹革命。他们的革命足迹踏遍了炉山的深山老林,创建了红色“山面区” 和建立革命根据地,领导了闽东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和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炉山这座山,铭记着无数先烈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历史功绩。

  我与炉山有缘。青少年时代,或采摘野菜于山野,或放牧砍柴于山梁,或拉车运石于山场,或开荒种茶于山地,与炉山朝夕相伴。记忆最深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跟着母亲上炉山挖野菜,途中经过“仙羊坪”,母亲指着一群散落在青草丛中的裸岩,说:“这就是当年章仙放牧的羊群。”我认真一看,那一块块形状惟肖惟妙的裸岩,就像一只只绵羊或隐或现于荒草间。“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难道不是“苏武牧羊图”的再版吗?从此,我对章寿在炉山上遇“王、谢二仙”深信不疑了。山上,除了山羊石,还有“象棋石桌”、“象棋石盘”、“象棋石凳”、“二仙下棋坛”等逼真的景物。可惜,这些名胜,在“文革”中,因开山炸石,破坏得一片狼藉不堪,令人扼惋。

  改革开放后,民众的信仰更加自由。在炉峰寺的东面,建起了几十平米的“章仙坛”。那简陋的“坛”,没有人们想像的那种宏伟壮观,也没有挺拔矫健的孤高自赏,然而,眼前感觉最强烈的不是坛的高大,而是惠风和畅,流溢出的是冲虚简静和清高绝俗的气质。虽然旧县志记载的章仙峰、磨剑石、石棋盘、炼丹井、扫坛竹、应潮湖等名胜古迹,有的由于历史原因受破坏有待修复外,炉山附近的透堡三仙观、尊王宫、泰山府,马鼻的关帝庙、长龙下洋的九使庙等,它们都成了传承炉山道教文化新的载体。

  过去章仙在用他一颗体贴的心感受着炉山的温情,把道的发现和道的追求目光锁定了他的每一个道行,深入到炉山道教文化的厚重肌理,他还把二仙吃的茶梗撒播炉山,念念有词,果然荒山漫长野茶,史上“茶陇乡”因此成名。茶叶作为章仙羽化成仙的善待物象,凝聚成“神其实就是民间的力量民间的心声”的朴素愿景。道家生态观坚持善待万物慈心于物的原则,这充分显现了炉山道家文化的人文关怀。

  有人说,“自古文化出深山。”对此,我有认同感。且不说上述的佛道文化,且不说红色的革命文化,就拿现代的茶文化来说吧。由于仙人落脚于山峦,有仙风佛雨滋润过的地方,及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历史选择了炉山,创办了国营福州长龙华侨农场,安置了来自印尼、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八个国家归国华侨2000多人,炉山果然荒山变茶山。2007年,国务院侨办、全国侨联,省侨办、侨联、省农科院联合主持,连江县人民政府、长龙华侨农场联合承办在炉山创建了“高效农业科技生态园”,而茶山又长出了名茶。享誉世界的“鹿池茶”就生于斯长于斯,历史上,此茶获得过世博会巴拿马银奖;2010年,炉山地产的“黑珍珠”茶,又获世界金奖。每年春茶季节,这里成了茶的“海洋”,茶商云集,茶叶飘香。采茶、制茶、品茶、论茶、买茶,不一而足。炉山一片清香缭绕,氲氤可人,流淌着茶文化的真韵。

  走进炉山,摘一朵白云,酌几许清泉,泡一壶绿茶,为它再添一炷香吧!让它的“仙风道骨”益发幽浓,让中华文化的渊薮越加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