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连江文艺 >> 正文

马鼻街头蛎饼香

http://www.ljxww.com  2013-04-10 00:14:09   来源:连江新闻网  【字号

  儿时总爱跟大人到马鼻探亲作客,无非小孩嘴馋,每到亲戚家“三吃二点心”。其实最讨人高兴的是喷香金黄的蛎饼,令人咋舌!有时吃不过瘾,就偷偷溜上街头买了再吃,打打牙祭。后来长大参加工作了,走遍大江南北,尝尽各地风味小食,诸如北京烤鸭、四川麻辣豆腐、山东沂蒙水饺、江苏符离集豆腐干、浙江金华棕子、绍兴茴香豆等等,相比之下,马鼻蛎饼别具风味,荡气回肠,拂之不去,不是其他食品所能替代。这本来平淡无奇的民间食品,多与一方水土、风俗人情紧密相关,更主要的是浸透了那样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怀乡之情。正如读乡土作家阮道明先生散文《野芹菜》般青涩,能使读者为之共鸣和掩卷叹息。显然能在远客他乡的游子心中勾起乡愁的,岂止是家乡的野芹菜和蛎饼?

  2013年孟冬,我随县作协到马鼻镇采风,下车伊始,一股新风扑面而来,那平地拔起的迎宾坊,那鳞次栉比的高层广厦,那全面拓宽的大街小巷,马鼻镇变化真是“翻天覆地”。惊讶之余,我所关注的街头路边的蛎饼摊已经不见了,昔日人来人往,争购蛎饼的情景荡然无存,难免心有遗憾,悔及当初没有拍下这一风俗画,留以存照。因为作为形象载体,对于研究当地风土人情、发展变迁,更具说服力也许比《清明上河图》更显珍贵。随行的镇领导告诉我烧蛎饼的手艺并没失传,这些专业户都已妥善安置,另起炉灶,作坊经营。现在马鼻蛎饼,悉心精制,畅销各地,十分风光。

  地处东南沿海的连江县,是全国闻名水产大县,而连江县又以马鼻镇为海珍之乡。全镇海滩涂达7.5万亩,是福州市滩涂面积最大乡镇,28个自然村由南到北分布在15公里半月形海岸线边,盛产牡蛎、乌鲶、大弹涂鱼、泥蚶、朱蚶等等,其中牡蛎、乌鲶尤为出名,都是海洋珍馐,餐桌上佳肴。过去这里山高路遥,交通闭塞,牡蛎生产数量大,鲜活度高,运不出,经常滞销积压,可苦了当地农民,只能雇工肩挑,翻山过岭,运往各地。可以说哪里有牡蛎,哪里就有马鼻人。现在科技进步,交通发达,从生产到加工成品,十分先进,运输方便。勤劳的马鼻人将牡蛎加工成蛎卤、蛎干、甚至想出别出心裁的吃法,如生炒、烧烤,更普遍的制成蛎饼。家家户户逢年过节都烧蛎饼,成为家常便菜,“走进寻常百姓家”。

  蛎饼好吃做起来难。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决窍,都是学问。过去我常到马鼻,留心观察蛎饼烧制过程,略有了解。印象中,在沿街遮风挡阳地方或墙角(因为烧蛎饼时间都在早晚,夏热冬冷)占一席之地,结一土灶,多烧松枝干柴,采用猪油或花生油熬制,据说猪油烧的蛎饼更酥更香,味道特好。只见一位中年大嫂,身着半长袖衣,头梳发髻,斜插一支簪花,腰围浅色短裙,手执一只铁瓢,面积够容一块蛎饼原料。先在瓢上沾上白白一层米浆,再放上一勺事先伴好的芹白菜、牡蛎或鲜虾,又敷上一层米浆,慢慢地放进油锅,经过“三浮三沉”,蛎饼自动脱离铁瓢,冉冉浮起。大嫂继续翻动,片刻发出吱吱的声响,说明蛎饼开始脱水变硬,呈现微黄色。此时,大嫂手起瓢落,稍加翻覆,一块金黄油亮蛎饼开始出锅,置于固定铁架上,香溢四座,饷客受用,满口生香!

  牡蛎又称“海洋牛奶”,高蛋白,营养丰富,常吃可以补钙。据老人说,小孩吃了促进大脑发育,开启智慧;老人吃了防痴呆,有益身心健康。马鼻横厝村出了个如今102岁博士陈哲仁,现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美国宇航局特级研究员,著名物理学家,不但事业有成,而且健康长寿,谅必自幼多吃牡蛎和蛎饼吧!感谢上苍的恩赐,马鼻人民太有福气了!写到这里,我眼前又闪现出夕阳下,寒风中,马鼻街头那位大嫂,为人们烧制出热烘烘、金灿灿蛎饼的背影,感慨系之:四季此物是家常,写到马鼻忆故乡。昨见街头炉火旺,犹闻十里蛎饼香!

  (滕传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