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媒体看连江 >> 正文

连江十番:穿越百年 日久弥新

http://www.ljxww.com  2015-01-21 16:15:19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记者 黄洋 文/摄 通讯员 林冰

  “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空。槟郎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这是诗歌中对清代十番音乐在连江县演出盛况的描述。岁月流转,这种民间声乐一度濒临灭绝。不过,穿越百年的历史烟尘,如今在连江县琯头、东岱等地,热闹的十番又声声响起来。

  复兴:华侨回乡奏响十番音乐

  昨日,记者推开连江县琯头镇珙屿村“连江十番音乐研究会”的大门,磅礴乐声直闯耳膜。10多名乐手手持不同乐器动情演奏,逗管、长笛等管乐器欢愉跳脱;椰胡、月琴等弦乐器如泣如诉,大小锣、钹等打击乐器慷慨激越……这种多乐器配合演出、一套曲谱连番演绎的音乐种类,便称之为十番。

  董家宝是土生土长的拱屿村人,童年时便常常看见父亲在十番乐队中打板鼓,乐声令他着迷。16岁,他正式加入拱屿十番乐队“纯如轩”,演奏椰胡。过去老艺人思想保守,更有着“拱屿秘谱不外传”的俗定,董家宝靠着悟性逐渐成为优秀的十番乐手。1978年,董家宝所在的乐队代表宁德地区参加省第一届“武夷之春”音乐会,大获成功。1988年,董其宝离开故乡,曾经不离身的椰胡封锁进箱子里。其后,随着乐手们相继出国打拼,十番乐声冷清下来。

  2008年,母亲病危,董家宝回国的频率变多。乡亲相聚们,说到十番音乐尽是遗憾。隔了20年重新拉起椰胡琴,董家宝流下泪来。不能让祖辈的东西在我们手里失传——董家宝立即联络在美国各地的乐队成员,共同的历史责任感让大家一呼即应,华侨们自掏腰包,十番乐声终于又响起来了。

  建设:从拱屿十番到连江十番

  林瑞霖是原琯头中学的校长,退休后担任连江十番音乐研究会理事,负责推广工作。他的心愿是十番音乐能成为连江文化名片,向世界展示其魅力。

  林瑞霖介绍,连江十番起源于清代福州茶亭十番,随着时间变化,后者的演奏技法已向现代转型。受交通条件限制,连江十番始终在封闭的环境里发展,在父子、师徒间传承,乐谱、乐器方面等接近古代,拉弦乐器常用的往外拉弦“碎弓”就是原始十番的遗留。

  林瑞霖说,过去乐手们演奏十番是一种谋生手段,在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现场演奏,由组织者支付一定报酬,目前的大多数十番乐队仍以此为生存基础。得益于华侨们的慷慨解囊,拱屿镇的十番乐队率先突破了生存的限制,开始转型传播中国传统民乐的瑰宝。

  2012年,珙屿十番乐队被邀请至北京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系的师生作专场演出,演出资料作为中华古乐素材被永久收藏于中国音乐学院资料库。此外,学院还有意在连江设立“中国音乐学院古乐研究基地”。2012年,连江十番乐队跨过海峡赴台湾演出,2013年更是走出国门,参加纽约中国文化节活动,所到之处均获好评。

  “一支乐队做好不算好,所有乐队做好才算十番乐的成功。”林瑞霖说,现在拱屿十番已经与东岱、东湖等地十番乐队合作,合力形成连江十番的文化名牌。

  传承:打破传统,不拘一格

  陈扬是一名音乐老师,她所在的拱屿中心小学是连江十番音乐传承基地之一。她每周都会到研究会向老艺人学习演奏技巧,等她学成后再教给其他老师,最终传播给孩子,“按照政府的保护思路,连江十番将会被写进地方乡土教材,作为小学生的选修课”。

  方秋月是珙屿十番乐队的敲钹手,但是按照过去十番乐队“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女性没有机会学习十番乐,这种保守思想极其不利于十番乐的传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拱屿十番乐队便打破传统,开门向女性传艺。方秋月说,目前乐队共培养了10多女性乐手,历来被视为不可外传的曲谱也已向所有初学者开放。

  2013年,在县政府的支持下,连江县十番音乐研究会在拱屿村成立,拱屿十番乐队则成立了连江十番音乐基金会,开始尝试商业演出,拓宽资金来源。镇政府定期组织乐队走进校园和广场等地进行专场演出,增加老百姓与十番音乐的接触机会。据悉,外出演出时,乐队承担一半费用。

  另外,连江十番申请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批工作已过半。一大批的保护传承工作,将使得连江十番穿越历史烟尘,日久弥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