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教育部就前段时间辽宁、河南等地出现的高考加分造假现象进行回应,表示将减少和清理高考加分政策,严打加分资格造假,对涉案人员零容忍。此次高考加分瘦身让近40年的高考加分政策再次备受关注。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本是为了引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然而,在权力缺乏约束监督的情况下,这些政策又被少数权力金钱在手的人当成了抬高成绩的终南捷径,考生身份造假之风愈演愈烈,却带来更多的不公平。此次改革加分制度,有利于遏制弄虚作假歪风,让考生可以以同一的标准、平等的机会来进行角逐,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才能真正“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考生家长林某说, 高考加分当与否,重点在于加分标准的制定与执行 , 高考加分有助于鼓励孩子的全面发展,避免死读书、读死书,但加分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必须做到严格、公正, 教育部应要求高校加强对特殊类型考生录取结果的监督检查,开展入学专业测试的复核, 这样才不会违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
部分网友认为,在执行过程中被歪曲的加分政策对高考公信杀伤力巨大,逐渐演变为“加分教育”和“加分腐败”—“加分教育”是指学生为获得加分参加各类培训,“加分腐败”是指加分操作中充斥着权钱交易,“潜规则”盛行。日前,教育部出台的清理高考加分项目的规定,正是针对“加分教育”和“加分腐败”。
江西教育官方微博表明,应用公开照亮“加分黑箱”,在处理优生加分事件时,应秉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公开,要最大程度保证公众知情权。捂盖子、躲猫猫,都只是掩耳盗铃, 高考加分 事件,在各方努力下,正在告别扑朔迷离,朝着真相越走越近。从根本上讲,“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体现”,不管高考加分政策如何改,都要把相关程序放到阳光下暴晒,并提高加分的腐败成本,让权力魔力失效,逐步挽回高考加分的公信力。
某高校叶教师认为,“一刀切”取消高考加分虽有因噎废食之嫌,但是高考加分造假丑闻不断被曝光与反对高考加分的汹涌民意,表达了社会各界对高考加分政策变形走样的担忧。尽管当前高考招生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评价与不拘一格的选才观,但是,“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仍然是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平竞争规则。因此,即便目前不宜取消所有的加分项目,至少要压缩加分项目,严格加分程序。我们一方面要反思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体制的弊端,循序渐进放开高校自主招生权利,让更多素质全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脱颖而出,进入心仪的学府。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吸收广大师生、家长、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各种高考加分政策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制定科学全面的人才评价标准。避免地方各自为政、随意加分。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