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连江文艺 >> 正文

四座建筑物 一脉爱国情

http://www.ljxww.com  2012-12-24 00:16:16   来源:连江新闻网  【字号

  在辛亥革命百年前夕,最近,我又一次走进透堡。背靠巍巍炉峰山,面向茫茫马鼻湾的透堡古镇,绿树掩映,阡陌相连,自古就是一座米粮仓。这富庶之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人民,也走出了一拨又一拨仁人志士。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透堡先后走出了几位堪称中华优秀儿女的“民族脊梁”。数百年过去了,英雄都已远去,只有四座如今犹在的建筑物在默默地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英雄壮举。

  位于透堡西门的棋盘堂,一座普普通通的祠堂式的建筑。走进堂门,抬头见天井,两侧迥廊通向大厅。这在现在是非常一般的厅堂。可在100多年前却是一处乡间少有的宽敞的公共场所,人们常在这里聊天、习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透堡人黄忠炳与好友郑瑞声、黄克安等在这里   歃血盟誓,秘密组织“广福会”,并请拳师曾守辉教练武术,定期聚会,切磋武艺,商议反清大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员吴适参加广福会,并被推为“大哥”(会长),改会名为“光复会”,会员发展到300多人。宣统三年(1911年)春,孙中山决定在广州起义,派林觉民回闽招募爱国志士,“光复会”积极响应,遂由吴适带领光复会成员20多人,从透堡棋盘堂出发,到马尾乘船,经香港抵广州,编入黄兴领导的第一路“先锋队”。他们冲入总督署,与清军血战,七十二位勇士英勇就义。这“黄花岗72烈士”中连江人占10位,其中黄忠炳、王灿登为透堡西门人。孙中山先生在讲到黄花岗起义烈士时,赞誉“粤有花县,闽有连江”。这是连江的光荣,也是透堡的光荣。

  这是清末透堡载入史册的一件大事,是透堡人民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作出的一份贡献。从历史看这次贡献是承先启后的,在这之前和之后,透堡人为了我们这个国家,为了我们这个民族都作出了牺牲和贡献。

  当我走进透堡塘里郑家祠堂,面对墙壁上郑思肖画像时,一个鲜活的爱国诗人形象就浮现在面前。郑思肖,这位被郭沫若先生称为“民族意识最强烈的人”的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原籍就在透堡。《中国文学发展史》是这样记述这位具有传奇色彩人物的:“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在他这些名字里,都暗寓不忘故国之意。宋末太学生,宋亡,隐居吴下,坐卧必向南,有一百二十图诗集等。扁其堂曰‘木穴世界’影射大宋之义。画兰不画土 ,意谓土已被外族夺去,其爱国之热诚,有如此者。其诗皆清远绝俗,用象征手法,表现怀恋故国的情绪。”不用更多介绍,这位诗人的爱国之心已令我们钦佩。在蒙古人大举入侵时代,诗人用手中笔为武器,进行不懈的战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御寒不藉水为命,去国自同金铸心。”拳拳之心,浩浩正气,堪与日月同辉。

  700多年后的2008年3月,在“两会”结束的记者会上,共和国总理温家宝又想起了这位“人物昂然,气节挺然”的爱国诗人。他说:“我是一个爱国者,我的脑子里总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就是出自郑思肖《德祐二年岁旦诗》中的两句。(原诗为:“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爱国铭青史,文章垂千古。时过700多年,人们依然记得这位诗人,他的中国梦,他的爱国心,也是中华民族的永恒主题,忧国忧民的郑思肖用行动作了诠释。

  五千年的繁衍,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溶化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成了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走进透堡岭白鹤山麓的保民堂,你能深深地感受这一点。这座居于半山岭上的堂屋供奉着戚继光将军神灵,整日香火萦绕。根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夏,倭寇侵扰马鼻、透堡一带,戚继光闻讯于五月初二赶到,在马、透人民的大力支援下,采用陈第“泥撬”的平倭策,歼寇400余人,寇乱始息。乡民于是建起保民堂以感念戚将军,缅怀为抗倭牺牲的烈士。军民抗倭,抵御外侮,奏响了一支爱国主义凯歌,这支凯歌至今在炉峰山下、透堡岭上仍余音缭绕。

  清末辛亥革命的烈士鲜血教育了透堡人,他们开始明白革命的道理。就在辛亥革命后十几年的民国18年(1929年)9月,杨而菖在透堡小学任教时办起了农民夜校,秘密发展共产党员,成立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这是连江县第一个党支部。接着又秘密成立了农夫会(农民协会),这也是连江县最早的农会。杨而菖率领农民自卫队及农夫会举行了威震八闽的透堡暴动,透堡成了闽东和闽中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这史称“二三革命”(1934年)点燃的革命火种以迅猛之势燎原,迎来了革命高潮:1934年1月透堡召开了连罗苏区 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连江历史上第一个红色政权——连江县苏维埃政府;连江、罗源等143个乡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10万多农民第一次分到了土地。为了这胜利果实,透堡惨遭国民党当局的血腥摧残,全镇为革命牺牲后被追认为烈士的就有58人。

  如今尚存的透堡西门街2号的一座二层小阁楼,就是当年杨而菖与邓子恢、叶飞等领导人议事和住宿的地点。小阁楼已残破,楼梯晃动,楼板吱吱作响,不大的楼坪被分隔成五个小房间。这座不起眼的普通小楼,当年曾是闽东革命的指挥中枢。小阁楼见证了透堡人在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上曾经拥有的光荣,唤起人们对70多年前那段风云激荡岁月的回忆。

  郑家祠堂、保民堂、棋盘堂和西门街2号小阁楼,这四座普通建筑物,象征着宋末元初、明、清、民国数百年来几个不同历史时期透堡人民为民族为国家所作的贡献。四座建筑物,一脉爱国情。从透堡走出的郑思肖、抗倭军民、光复会员和杨而菖等堪称民族精英。当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他们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他们身上继承了炎黄子孙爱国基因,闪烁着民族精神的光辉。

  透堡,一块萌生爱国情愫的沃土。四座建筑物,四道历史丰碑。它为我们诠释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和献身精神,乃民之本、国之魂,值得千秋弘扬,万代赞颂!(林思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