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连江文艺 >> 正文

青芝寻梦

http://www.ljxww.com  2013-12-09 22:02:21   来源:连江新闻网  【字号

  清明时节,小雨如酥。

  在青芝山董公祠,我随人流走过5.9米的踏步石阶,将一束山菊花敬放在董公应举的塑像案前,虔诚祭奠这位历史文化名人、良宦乡贤、青芝山的开拓者。

  这5.9米踏步石阶,寓指董公59岁时开拓青芝山名胜风景。时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距今四百多年了,那么远,又那么近;每天都有无数的人从四面八方云集青芝山,他们有来自两岸三地同胞兄弟,也有来自五洲四海异邦游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系着红领巾的少年。无论如何,凡来青芝山的人,没有不是冲着青芝山的景色慕名而来,没有不是冲着董公名字慕名而来;没有不进董公祠,没有不去拜谒这位开山始祖。董公啊,青芝山因你而美丽,你因青芝山而扬名天下!

  董应举(1557—1639),字崇相,号见龙,福建闽县龙塘(今属连江县琯头镇塘头村)人,早年励志耕读,却无意功名,私塾就在孟溪源头处,离青芝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课余放学,他常结伴到山野游玩。青芝山原是一座荒山,据《青芝志》记载:“臻莽委翳,烟雾沉埋,虎狼蛇虺盘踞而窠穴,人望畏暇搜也。”恰同窗少年,不畏艰险,年轻的董应举一头扎进大自然怀抱,看山环水复,万木森罗,悬岩怪石,别有洞天,时而如走在山阴道上,流水行觞;时而如进入世外桃源,不知有汉。不禁为之陶醉,为之倾倒,以至乐而忘归,始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大观,常在于险远,而人迹所罕至焉。非有志者不能到也”。由此,青芝山一丘一壑,一洞一流都在他心头扎根,画上符号。后来科举得中,董应举一举成名,官至一身“两侍郎”(工部和户部)。由于朝廷昏庸,阉党专权,他纵有满腔抱负,也只能落得二次辞官,一次罢官的遭遇。但他始终忧国爱民,不忘故乡,情系青芝,真是“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里飞”,59岁时,董应举首次辞官归里,放情山水,啸傲秋风,在樵夫指引下,先在八仙岩边搭一小棚,每天布衣杖履,开山辟洞。相传一日,董应举在草丛深处,发现一株形为扇面、色青如漆的奇异植物,煞是可爱,小心采集。夜阑漫卷月光下,习习香从纸上来,一位仙姑飘然而至,施礼相告:“此乃青芝仙草,如遇病灾,大可济世救人。”话毕即逝。不出所料,龙塘一带疫情流行,董应举发动村民上山采摘此草,如法炮制,果然应验。当地民众感恩不尽,敬若神明。据说这株“仙草”还供奉在青芝寺大殿,作为镇殿之宝。青芝山、青芝寺也因此得名。开辟过程,董应举耗尽心力,财力一时拮据,只好与子董玮倾尽家资,同心协力。同时,他不断写信给老朋友,邀请名人高士游览青芝,即兴题诗,为摩岩洞穴留下墨宝。经过一番修治,点染和赞美,众奇始出,形成五峰、十洞、十六岩、三十五石,108自然景观。筚路蓝缕,有诗为证:莲花青削照苍天,百洞云深虎豹眠。却为驱除分半壑,山灵无径但嫣然,十年策策竟何求,抛却青山换白头。头白山青人复健,排云腰斧不曾休。《明史》也给予极高评价:“董公好学善文,其居官慷慨任事,在家兴利捍患。”可见历史没有忘记他,人民敬仰他,在武夷山、乌山、青芝山等多处建祠纪念他。1918年,琯头名人林焕章等人,为纪念董应举开辟青芝山功绩,在青芝寺左侧建造《梅花楼》,中祀董应举塑像和牌位。记得1993年腊月,陪省画院副院长曾贤谋(国家一级美术师、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杨健民(国家一级研究员,《东南学术》主编)游览青芝,参观梅花楼,瞻仰董公风范。当看到梅花楼已成危楼,楼前草坪不见疏影横斜,感叹“梅楼无梅”,建议同来企业家程协美先生(连江人)从南京调运200株梅树种下,以补空白。由于疏于管护,游人随意攀折,所剩无几。虽然这是题外话,却由此想到,连江有宋以来代出忠义清廉之士,传者不乏其人,可是我们为他们做了什么?哪怕是献出一份绵薄之力!好在1995年塘头村董氏族人海内外后裔,自发集资,经省建委批准,在青芝山莲峰下湖坪建造仿古建筑董公祠,另辟“梅苑”,仰视董公不畏权贵,忠直不阿,一身风骨。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当晚留宿太虚堂,夜半新凉雨声潺。香甜一枕,梦见董公峨冠博带,满面春风,站立莲峰顶上,看石洞累累,闽江滚滚;听长门炮声,马江战报。忽闻一阵天阁流音,武夷玉女,青芝仙姑联袂翩翩,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梦醒,我冒雨登上松风阁,山下松涛四起,杜鹃啼血,心潮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口占一绝,缅怀董公:

  杜鹃松涛总依旧,

  闽江千古唱风流。

  青山有幸埋忠骨,

  留作故事写春秋。

  (滕传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