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福建新闻 >> 正文

国家科学技术奖:福建获奖三项目都与民生相关

http://www.ljxww.com  2013-01-19 19:12:39   来源:东南网  【字号

  省农科院教授级高工王泽生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1月19日讯(记者 缪星象 文/图)

  核心提示: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福建共有三项目获奖,获奖项目皆与民生相关。

  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等6家单位的“双孢蘑菇育种新技术的建立与新品种As2796等的选育及推广”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为王泽生、廖剑华、王贤樵等。

  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杂交水稻恢复系的广适强优势优异种质明恢63”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为谢华安、张受刚等。

  福建工程学院和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公司的“汽车玻璃深加工的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为陈文哲、曹晖等。

  1.比肉贵的白蘑菇今成寻常菜

  “双孢蘑菇育种新技术的建立与新品种As2796等的选育及推广”项目

  “三十多年前,一只白蘑菇能换一个鸡蛋,老百姓舍不得吃,都用来出口创汇。”双孢蘑菇,俗称“白蘑菇”,一些老人家还管它叫“洋菇”。解放前,这种菇都是老外吃的,是高级西餐菜肴,中国人很少见过这个,价格也堪比肉价。

  解放后,双孢蘑菇在国内得到推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建是重点产区,几乎全部用于出口。那时的双孢蘑菇主要有两种,国外引进的品种口味不错,但产量少,农民不爱种;国内品种长得又多又快,但口感差,老外不爱吃。那时省内主管部门过完年都要开会,为该种哪一样争论不休。

  为此,国家轻工部委托福建省蘑菇菌种站(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前身)牵头组建全国攻关组,开展育种研究。现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王泽生也加入研究。

  1982年,试验人员在世界上首创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破解了双孢蘑菇杂交育种世界难题,筛选鉴定每批最快1天完成,提高了研究效率。不过即便如此,真正培育出一个新品种,也需要10年左右反复研究、验证。1990年,研究人员终于选育出了既能高产,品质又好的双孢蘑菇“As2796”。历时30年的研究与推广,该品种占全国双孢蘑菇栽培面积的80%。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双孢蘑菇产量最大的国家,每年产量200多万吨,约占全球产量一半。双孢蘑菇也成了家常菜。

 

  中科院院士谢华安

  2.身强力壮的“明恢63”杂交水稻的“好父亲”

  “杂交水稻恢复系的广适强优势优异种质明恢63”项目

  杂交水稻,顾名思义就是用不同品种的水稻杂交,产生更好的下一代。这里面杂交水稻的“父母”非常重要,“明恢63”聚合了大量的有利基因,是身强力壮的“好父亲”,但是研制的过程经历了约40年。

  “研究杂交水稻,最难的是把抗病性、优质性、丰产性、实用性结合起来。”研究出具备各种优良特性的水稻“父亲”,然后和各种水稻杂交,产生适应全国各地的“好后代”,这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以前,我国的杂交水稻“父本”都是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虽然也有不少优点,但抗病能力不高,急需寻找一个水稻的“好父亲”。

  谢华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于1941年,1972年开始从事水稻育种工作,在福建、海南两头跑。培育一个杂交水稻良种,至少要杂交6代,就是开花结果6次,才能选出性状稳定的单株。在福建做试验要6年,到海南岛冬季加代试验,时间缩短为3年。其次要经过2年复测试验和少量制种,观察杂种优势,选择出田间表现好的育种材料。第三是参加2年的区域性试验和1年的生产性试验,通过审定之后,才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1980年冬天,他的研究团队成功选育出广适应性、强优势的优异杂交水稻种质“明恢63”,用它做“父亲”配成的各种组合,迄今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0亿亩,占全国同类水稻面积的65%~70%。我们现在吃的国内大米,大部分都是“明恢63”的后代。

 

  陈文哲昨在京领奖

  3.打破国外垄断汽车玻璃终能国产“汽车玻璃深加工的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

 

 透亮、结实、弯曲有度,破碎后能够保障使用者的安全,这些功能集中到一起,算是对汽车玻璃的基本要求。事实上,在陈文哲团队“汽车玻璃深加工的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出现以前,全球汽车安全玻璃的关键技术,一直被日本和法国垄断,并实行全方位的技术封锁。

陈文哲介绍说,汽车玻璃是不规则的异型曲面,曲率变化复杂,玻璃的弯曲、压制、钢化工艺要保证成型精确、弯曲一致、钢化均匀、不产生变形,因此既要求玻璃强度、精度高,又要求安全可靠。

经过多年攻关,团队发明了新的制造方法,制造出了适应任意异型曲面的汽车钢化玻璃,提高钢化均匀性。同时,发明了可以调节曲率的机器设备,实现了任意型面玻璃的弯曲压制,攻克了几大世界难题。目前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59项,全面突破了国外垄断和专利壁垒,主要关键核心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该项目整体技术在福耀玻璃及其下属的20多家子公司应用,不仅替代了进口产品,而且出口到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累计总产值达200多亿元,我国汽车玻璃生产再也不用看外国企业的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