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连江文艺 >> 正文

古道边上屏峰村

http://www.ljxww.com  2013-04-10 00:13:03   来源:连江新闻网  【字号

  小时候就听说,贵安汤岭古道边上有一座名闻遐迩的屏峰村,前几年,我曾经到过汤岭,并写了一篇《汤岭古驿道》,发表在福州日报上,但探索屏峰村遗址的想法,却迟迟未付诸行动。

  县里要组织编写《连江▪畲族风》文集,再度踏上汤岭,去体察屏峰村遗址的采风活动,是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

  高山氤氲,鸟语花香,清晨,我们从汤岭村边的古榕树下起步,踏上了久违的光滑且上了青苔的石板路。石缝间的青草偶尔露峥嵘,自成体系,铺垫脚底,走起来柔和,踩下去踏实。古道险峻而孤寂,宛如一架古旧的天梯,幽幽地斜倾在荒野,等待着人们去攀登。

  汤岭的老雷,是贵安当地的退休教师,也是这儿名正言顺的东道主,古稀之年,平日热心于研究故土文史。他介绍说,汤岭古道始建于年间,古时候是省会福州通往温州的必经之路,因为村子里倚托巍巍的屏峰岭和丰富的温泉资源,故得名。

  汤岭全长2500米,就在行距 1500米的节点处,俗称岭头,坐落着畲族乡亲们聚居的屏峰村,最昌盛的时期是明中期,居住百多户500多人。翻越屏峰村的岭头,便是福州晋安区的地界,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就是从汤岭古道窜到福州城横行霸道的,而后战败,无条件投降,又是从岭头经过,敌人不甘失败,在屏峰村烧、杀、抢,走完了古道,而匆匆逃离可门口。

  古道很徒,很长很荒芜,宽处2.5米,窄处2米。路道边树木成荫,芳草萋萋,呵护着灰褐色的石板,一块连着一块,一排挨着一排,上延下伸。

  老雷与古道的情愫,缘于祖籍地屏峰村,他的曾祖就在屏峰村出生,成长,那时,买田、开店、置家产,在七里八乡小有名气。

  涉足古道,登攀到岭头,再从孔雀峰绕屏风百米,但见残垣断壁,在荒草萋萋之间,村落地基面目依稀可辩。一座规模宏大的古村遗址就这样显现人们眼前。据传,古村原先坐落在屏峰后山的山谷里,后来,汤岭古驿道开通,村子逐渐搬迁到今天的遗址所在地。坐北朝南,风景旖旎,村子的畲族乡亲们就居住在屏峰前的古道边,所以俗称屏峰村。

  传说,屏峰村的肈基始祖姓雷,很古很古时候,就从马鼻土坎迁徙于此,靠肩挑背扛,手力、脚力等苦力营生,长年涉足汤岭,替福温一带商人,充其量当一个挑盐米、茶米、稻米的挑夫。

  有一年中秋,月亮当空,浮丝氤氲,山谷空寂,时近三更,雷大伯正从山脚下,挑着两缸家酿,踏上了古道悠悠石板路。快到岭头的时候,只见山坡上的转弯处,突然亮出一束金色的光芒,光芒下,一只白兔匆匆忙忙地奔跑着,雷大伯放下包袱担子,紧追不舍,直逼到山崖下,白兔跑进崖边一个小洞不见了,大伯跟进,顺手拆开洞边一块石板,发现一罐金灿灿的金元宝,喜出望外,就把它装在其中一个酒罐,悄悄地捎回家。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大伯把一部分金钱资助修建汤岭石板路,拿一部分钱在潘溪沿岸置业田产,又一部分钱用来供子孙读书,清代出了个“文魁”雷应培,虽英年早逝,但学识渊博,誉满十里八乡。又在屏峰村修街道建房开店铺,在汤岭挖汤池,招揽生意。古道边的屏峰村,村容村貌就这样焕然一新。吃、住、行、购、娱乐一应俱全,闻名八闽。

  太阳像慈母的笑脸,暖暖地照在我的身上,格外舒服。老雷用手指点周围的山水说,这一片土地,历史上曾经都是我们屏峰村雷家人的,畲族人喜欢植树造林,那是祖辈留给后人的一片原始森林。眼前一层层梯田一层层绿,那是畲族乡亲精耕细作的山田,在岭头,我们走走看看,古村遗落下来的残垣断壁、石臼板阶,在阳光普照下,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历史辉光。

  行走古道,搜寻古村遗址,所有的行程就这么简单,所有的登山辛苦都任山风洗涤得一干二净,孕育着对雷家祖先“开疆辟土”的敬畏之心。

  年前,听老雷说,最近贵安温泉管委会引来了一个台商,屏峰村遗址有待开发,将建设一个大型的农业综合开发区。

  初春的阳光分外明媚,给古道、古村镀上一抹绚丽的色彩,我本能地俯拾脚下的一块泥土,轻轻地捏,土色依然透着铅华褪尽的淡定与从容。作为汤岭连接福州必经之道,如今,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古道古村淡出了历史,见证了畲族人风雨沧桑,留下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的神奇的传说和深沉感慨。

  (阮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