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文:海的漆画家
https://www.ljxww.com 2024-01-10 11:25:23 来源:“连江作家”公众号 【字号 大 中 小】
邱文,号大山,福建连江人,当代漆画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漆艺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漆艺文化研究会会员。曾就读于闽江学院艺术系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代表作有《明日天涯》《闽水谣》《海之歌》《渔家乐》《乡愁·那湾秋水》等,其作品多以故乡连江为题材,曾获“中国首届漆文化艺术展金奖”、“全国美术版权创意奖”、“八闽丹青奖--第四届福建省美术双年展银奖”、“第四届中国漆画艺术展银奖”、“中国漆画艺术精品展银奖”、“第二、三届国际现代漆画展优秀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等国际、国家级奖项,并被国家和省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归隐于繁华都市的大山漆画艺术空间里,干净朴素的墙面上悬挂着几十幅连江籍当代漆画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邱文的漆画作品,色彩纷呈、艳丽夺目。就在今年,邱文的漆画作品《日暮乡关》《渔家傲》入围第六届全国漆画展;《一衣带水·連江连江7》荣获“八闽丹青奖”第四届福建省美术双年展银奖;《故园印记》荣获福建省首届综合材料展一等奖;《海之乐章之三》《渔村印记》入选意大利罗马文书院达芬奇博物馆“望:当代中国艺术展”。
漆画,是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除漆之外,还有金、银、铅、锡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材料,技法丰富多彩,具有绘画和工艺的双重性,最早可追溯至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据史载,早在明清时期,福建沈邵安首创了闻名世界的脱胎漆器,新中国成立后,原来附着在漆器器皿上的漆画逐渐独立出来,衍生出一个新兴画种——漆画,由此奠定了福建漆画在中国漆画坛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从美院绘画专业走出来的众多优秀漆画家之一的邱文,有着“大海画家”的美称,这是漆画界同行大家们对他的评价。《渔家乐》、《明日天涯》、《闽水谣》......盘点他的作品,绝大部分与海有关。他说,“我深知父辈们为了生计与海打交道的胆魄与辛劳,而大海又以其广褒的胸怀和丰富的物质容纳、哺育他们,这样一份人与自然相互依偎的深情怎能不让人动容。”自小生于海边、长于海边,工作的地方又多在沿海地区,这位‘海的儿子’将海的模样牢牢地刻画在心里,无论何时何地拿起画笔,大海的千姿万态都是那么清晰明朗。“这片蓝蓝的大海就是我的诗和远方,是我今生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邱文由衷地感慨。
“就像一枚炫丽多彩的瑰宝,在我面前散发万丈光芒。”忆起初遇漆画时的场景,邱文仿若昨日。那是一个严冬凌晨,父亲带着9岁的他提着油灯几经翻山越岭、渡船过江到达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求学,就在那间不大的漆画工作室里,他被墙面上两幅富丽堂皇的福建漆画给深深吸引,便暗下决心,要把漆画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方向。
为了学会、继承漆画的一些濒临失传传统技艺,邱文离开校园多年后又折回福州拜访了众多老漆艺人。“当时,师父告诉我漆画是把最美最干净最亮丽的一面展现人前,而把最苦最劳累留给自己。”谈及作画感受,邱文说,“当时不能理解,现在却能深刻体会,这句话是对漆画家们最贴切的描述。”
的确,漆画是美丽夺目的,但隐藏在其身后的艰辛和孤独却鲜为人知。不同于油画、国画、粉画多以加法技艺而成,漆画艺术则是先加后减,通常是遍遍罩染叠加再层层磨显,上层看不到底层,把握不好就会前功尽弃,并且完成一幅漆画作品至少要经过两三个月以上的千磨万彩,十分考验漆画家们的身体和精神承受能力。
“在髹漆磨显创作中,必须要有面对希望破灭的勇气和坚持下去的毅力。”想起自己曾经差点放弃漆画的光景,邱文心有余悸。
2001年创作《渔家乐》时,仅画面上螃蟹的姿态形状邱文就修改数百次,一直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前后耗时一年多。“真的很想放弃,感觉在一个胡同里一直走不出来,迷茫、焦虑等多种情绪让我的精神面临崩溃。”最终,《渔家乐》入选“锦绣海西”——福建当代美术晋京大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说到这里,邱文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笑言:“还好,咬着牙坚持下来了。经此一事,我想这辈子能把漆画做好,人生便没有跨不过的坎!”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艺漆画30多年来,邱文一直致力于创立“当代漆画”模式路子,坚持写生创作,赋予作品真情实感,吸取姐妹艺术如综合材料画、油画、版画的表现形式,在传统漆艺技法上求突破求发展,拓就漆画艺术的新风格语境,力求作品更具绘画性与艺术性。
“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漆画之美,美在朦胧,美在神秘。为使漆画之美得以流传,邱文前前后后带了几十名学生,他们中有的刚刚从基础知识起步,有的刚从美院高校毕业,有的已经走向中国美术家协会,作品甚至与老师的作品比肩,共同参加美学最高艺术殿堂的展览。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创新与传承,念及于此,邱文说,“时代在发展,漆画创作也应与时俱进。”他表示自己仍将继续潜心钻研漆画创作,同时还要把前辈们教给他的经验以及自己多年创作的心得,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一代,希望他们能将漆画艺术传承下去,并不断创新将其发扬光大。(作者: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