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连江宣传 >> 宣传动态 >> 正文

东湖天竹:展示民族特色 建设新型农村

http://www.ljxww.com  2014-05-13 10:47:39    【字号

  连江县天竹村是我县18个畲族行政村之一,全村总户数68户,人口287人,其中畲族人口269人,耕地面积285亩,山地面积1500亩,是一个以耕种为主的纯农业村。2007年以来,天竹村以连江县畲族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特色村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畲族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畲村。2010年,天竹村被列为福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综合示范村,进一步推动了该村民族文化特色的巩固和发展。

  一、“四求先行”,强力推进民族文化特色村建设

  2007年以来,天竹村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以“畲族文化特色村”建设为载体,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坚持以畲族特色农家体验旅游为重点,以发展田园特色农业为目标,四求先行,积极推进民族特色村建设。

  (一)组织保障先行。搞好民族特色村建设组织保障是关键。在1991年前,天竹村群众还是靠吃返销粮和救济粮生活,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后,立志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立足本村实际,因地制宜带领群众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村两委班子认真调研,深入分析、探索,认为天竹村近二十年的发展,主要靠的是群众拼体力获得的,这种单一的农业模式,增收空间有限,还存在着生产、销售的风险。为此,该村在巩固传统农业,力争做大做强的同时,充分利用临近县城、省城的区位优势,挖掘和弘扬畲族特色文化,提出了开发畲村“农家乐”、发展第三产业,建设新农村的思路,并积极付诸实施。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两委干部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调整充实了村民议事制度和新农村新家庭创建制度,为建设新型农村、发展特色经济,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二)规划设计先行。民族文化特色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天竹村把规划设计工作放在首位,主动聘请设计单位驻村蹲点,按照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经济发展与事业进步相结合、民族特色与现代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将全村精心规划设计为三个功能区:一是生产区(食用菌、四季瓜豆、百亩茶园、经济作物基地);二是休闲区(文化广场、水库休闲等);三是生活区(围绕畲族建筑风格改造民居),并绘制了效果图,让群众一目了然知晓项目安排和建设情况,使工作深得人心,得到群众拥护。

  (三)项目建设先行。近年来,天竹村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加大投入,对建设项目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到人,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据统计,已投资430多万元(含村民投资130万元),在建、已建项目包括:在基础设施方面,拓宽、硬化环村道路1.5公里,实现了路灯亮化;修建农田灌溉渠道2600多米;完成新农村电气化改造,建设了38口沼气;新建两座公厕,种植绿化树木1200多株。在发展畲族休闲旅游特色产业配套方面,投资35万元完成26户畲村特色民居改造,进一步统一村内民居畲族民俗风格;投资22万元建设成连江县首个民族村史馆,并投入20余万元用于收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畲村文化中心;修建中心广场及人工湖2座,提升品味。有效促进该村畲族特色风情的形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文明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天竹村选准建设项目切入点,注重四两拨千斤项目的建设,先行建设了村接待站点,成为领导、部门调研、专家现场规划建设的落脚点和政策响应的交汇点,有利推动了后续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 生产发展先行。全村群众凭着朴实、勤劳和智慧,因地制宜进行蘑菇、茶叶、枇杷、毛豆、西瓜等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特别是投资12万元整合20万平方尺食用菌蘑菇种植基地,成立了蘑菇生产联合体,实现蘑菇 产、供、销一条龙,年产值100多万元。实施“公司+农户”模式与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和食品公司挂钩,种植“东湖早”枇杷350亩,人均达70株;发展蔬菜基地120亩,亩产值达6000元。同时,农闲时间组织村民进城务工经商,不断拓宽增收渠道,村民收入逐年提高。2010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达6300元,比2006年增长57.5%,处于我县民族村领先水平,初步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二、民族文化特色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天竹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宝贵的建设经验。

  (一)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天竹村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畲族文化特色村的过程中,各级各有关部门领导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多次入村调研,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并加大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力度。特别是县主要领导亲自挂点该村,每季度都召集相关部门召开现场办公会,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县分管民族工作的领导从该村建设开始,在繁忙工作之余,几乎都扎点驻村,甚至通宵达旦与村民一起研究制定发展规划,身体力行参与项目建设,村民亲切称为“本家县长”。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使天竹村进一步坚定了发展的信心和勇气,聚集了不竭的动力和精神、物质保障,为新一轮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两委班子团结奋进。民族乡村要发展,村两委班子是关键。天竹村两委干部在强化全面素质提升的同时,积极承担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作用,激励群众参政议政。特别是在建设初期缺乏启动资金,村两委班子成员通过个人借款、担保等方式,筹集启动资金,使村两委班子成员与村的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捆绑发展,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村两委班子团结奋进、开拓进取谋发展,不甘落后促发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凝聚干群,保证工作成效。

  (三)部门协力配合。建设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项目建设推进中,各相关部门根据岗位职能加强服务,通力配合,特别是挂钩帮扶单位要制定出每个年度的具体帮扶计划和实施方案,从项目可行性分析到调整制定帮扶项目,从项目建设进度到资金使用进行全过程指导和帮助,并将具体目标任务落实到科室、落实到个人,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工作。同时,天竹村两委班子成员也主动、及时与各相关部门及对口帮扶单位汇报、沟通,取得他们有力支持和帮助,保障项目顺利建设。

  (四)村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村民。首先要舆论造势。天竹村严格走群众路线,通过开展多层面乡亲恳谈会等形式,对规划决议,广泛征求、收集村民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树立“我要建新农村”的自主意识和进取意识。其次,加强了农民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使村民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风尚,形成了个人家庭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风尚,共同围绕特色文化新农村建设目标而奋斗。村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自发投入资金约110万元,按照规划要求,修建了自家房屋围墙,刷白了外墙,有力推动项目的整体实施。

  (五)社会力量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工作和许多深层次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量很大,单靠村集体、农民投入和有关部门的补助是不够的。因此,天竹村注重整合发挥社会资源,拓宽民间资金筹集渠道,组织了多场企业家支援少数民族乡村发展座谈会,使一些企业家出资支持建设,逐步建立了上级财政资金扶持一点、组织群众集资一点、发动社会能人捐资一点、挂钩捆绑单位争取一点、盘活集体资产一点等“五个一点”办法筹措资金,促进建设项目的落实。目前,该村已引进一家公司拟投资上亿元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实现天竹村跨越式发展。

  (东湖镇天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