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时节俗
【新春佳节】
新春佳节是境内最大的传统节日。通常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祭灶”开始,节日气氛渐浓,至“除夕”大团圆之夜进入高潮,正月初一后为休闲娱乐时间,到正月十五日闹“元宵”止春节结束。
【祭灶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民间传说灶君是一家主宰,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天向玉皇禀奏一家善恶,因此二十四晚应备饼、果饯行,祈求灶君上天多说好话,保佑合家平安。祭灶后。春节气氛逐渐浓烈。家家户户开始备年货、蒸年糕、贴春联,送旧迎新。旧俗女婿在此期间多向岳父母送年货,俗称“分年”。出外务工从商的人也陆续回家过年。
【除夕】
连俗除夕分“小同岁”和“大同岁”。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月小为二十八日)为“小同岁”,民间传说主要敬祀临水夫人。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为二十九日)为“大同岁”,主要敬祀祖先。是一年中菜肴最丰盛的一天。其中鱼(与余谐音)、蛋(俗称“太平”)和年糕(与高谐音)三碗必不可少,寓意“富足有余”、“岁岁太平”、“年年高升”。烧供后,合家团聚欢宴,享天伦之乐。长辈亦于此时给儿孙“压岁钱”,有的成年晚辈也给长辈拜年钱。晚餐后家家都要蒸“隔年饭”。储满水,备办凌晨供奉天地的素菜及翌晨素食早餐(因正月初一不能操刀)。然后按各自兴趣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旧俗还有“烧火炮”之举,民谣有“郑堂烧火炮,除死没大灾”之说,后已革除。改革开放后,多一家围坐一起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守夜待旦以迎新年。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为我县民众最隆重的节日。从农历腊月初三开始,家家户户都陆续进行洗刷除尘,俗称“筅堂”,把室内外及家具洗刷得千干净净,迎接佳节。正月初一零点起,燃放鞭炮,开大门,俗谓“开城门”,表示新的一年开始。各家正厅摆放香案。供以“岁饭甑”、“筐斗”、酒、果、茶等。早起先吃料(意为时运好),早餐多数吃素,或全日吃素。也有吃寿面、年糕(意纳福添寿)。午晚吃大米干饭和丰盛酒肴。商店、作坊初一起停业3天,连俗初一忌操刀、扫地、倒水、讨债和登门访友、探亲。凡事找好兆头,讲吉利话,一般互不串门。60年代起,除讨债外诸禁忌逐渐淡化。机关单位多在初一开茶话会、团拜会等活动,互祝互勉。初二日,登门拜亲访友,主人用年糕、糖果、瓜子、福橘、花生、香烟等招待客人,或煮料为点心。长辈并给儿童“压岁钱”。已婚女子,多在此日伴夫及儿女回娘家探望父母。初三、初四多自行安排游乐活动或访友。互道“拜年”、“祝福”、“恭喜”、“发财”等。初五早谓“接神早”,各家于早上即点香放炮喜迎“财神”。并于晚上再一次点香放炮。
连江城关,还有“供过良辰”习惯。每年农历正月初十夜,江南村潭下、东南街梯云宫(原址建国路中段)、东北街兴贤宫(原址816东路东段)等处,门前都挂有大红灯。上书“供过良辰”四大字,下面燃烧柴塔,烧到灰尽,附近居民都拣一块木炭回去留念。据民国版《连江县志》载,此举相传系元大帅按戢闽中,连江是日纳款,以供其过,后沿为俗。民国后期已淡化,新中国成立后无此俗。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据民国版《连江县志》载,上元张灯自十四至十八日,明知县钱九思又增十九、二十两日,是我县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从正月初七、八即开始送灯,十六岁以下儿童所玩花灯由母舅赠送。娘家要给新嫁女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次年送“莲盆灯”,第三年送“吉灯”。正月十三日或十四日为“上灯夜”(即上彩夜),十五日“闹元宵”。是时。街坊、商店、民居、庙宇普遍张灯结彩,庆贺节日。部分乡村在这一日还成群结队到新婚家庭“看新人”。有舞龙、舞狮习惯的地方。龙、狮队沿街欢舞,沿途商店、居民各自用鞭炮迎接,男女老幼纷纷上街观赏,热闹非凡,一派升平景象。有些乡村常借元宵佳节之际,搞抬佛游神活动,俗称“出游”,各家都要出资献物,连日累夜,劳民伤财。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倡导开展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舞龙灯、舞狮、文艺踩街、诵诗、猜谜或球类竞赛等活动,节日内容丰富。
【其他传统节日】
【拗九节】
正月二十九日,各家早晨以糯米、红糖、米时、甘薯、花生仁、豆、红枣、桂圆干、葡萄千9种食物煮成“拗九粥”,敬祀神祗、祖先,馈送长辈亲戚,故又名“孝顺粥”。家中如有年龄逢九者(逢年代末的九为明九,年龄能被九整除的为暗九),就向不同姓九家各乞一汤匙“拗九粥”,食以过九,解放后已少见。但亲戚中还有送九之俗。相逢者不送。
【上巳节】
三月初三日谓“上巳”(魏以前为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为三月初三日),各家门楔两旁各插一束:荠菜,俗谓“懿旨菜”,以祓不祥。是日人家以嫩艾叶拌糍加馅作粿吃,俗谓“菠菠粿”。
三月三日又是畲族传统的乌饭节。传说是敬祀畲族祖先盘瓠,也有传说是纪念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反抗封建压迫的事迹。每年这一天,畲族男女老少都早起上山采摘乌饭树叶或果,与大米煮成乌饭,供奉祖先并作早餐,饭后举行赛歌,甚为热闹。新中国成立后多改为蒸煮糯米饭,加上猪油、红枣、白糖,拌上花生、芝麻等配料,更为香甜可口。
【清明节】
为传统祭祖节,家家上坟,扫墓祭祀,刷新墓碑,摆祭品,烧冥钱,压纸钱,下山时折两枝松枝带回,挂在门首,以表哀思。祭押时间,乡村与城郊不同。多数乡村皆以清明日祭;城关及城郊狂“清明”至“谷雨”之间任择一日均可。祭品十盘中必有光饼、贝螺、黄豆三盘,祭毕以贝螺、黄豆、饭粒撒于墓顶,一任鸟雀啄食。清明祭扫是饮水思源之举,许多华侨、台胞常常远渡重洋,回乡祭扫。机关单位、学校亦于此时组织干部、职工、学生到烈士陵园祭扫,以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立夏节】
为传统二十四节令之一。是日各家以豆芽、韭菜、或红糖拌米浆煎成咸、甜“夏粿”。祀神明、供祖先、馈亲戚,亦煮“锅边糊”,意在庆祝春夏丰收,祈祝夏秋好收成。是日起开始撤除床上草垫、棉垫等,以防湿潮生蚤虱。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为端午节,是最热闹节日之一,内容丰富。一是初五日午时各家门坎两旁遍插菖蒲、青蒿,以避邪招福;二是沿唐代“益智粽”遗风,以箬竹叶裹糯米、花生、豆、红枣或瘦肉等做成粽子,传说旧时把粽抛入江中,以祭祀爱国志士屈原,后成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风味小吃,除全家老少都吃外,还用于馈赠亲友;三是喝少量“雄黄酒”。并喷洒屋角,以雄黄粉涂抹小孩头额、耳朵祛毒,也把雄黄放置水井、水缸中祛毒,又燃放“雄黄炮”以禳珍气;四是贴“午时书”,书内容各有涵意,如贴大门有“振襟歌正气,寄慨读离骚”之句,乃缅怀文天祥、屈原两爱国忠臣,解放后已极少见;五是炮制“午时茶”。藏以疗病,乡村是日常上山采集各种草药,据传午时采的最有效,过午后所制者稍差;六是龙舟竞渡,格外热闹,差不多万人空巷。初一至初五日,敖江两岸观者如云。连俗龙舟比赛每年在四月初一即开放龙船鼓,请民间诗人唱诗,内容多以三国故事为题材,并在龙舟下水之先延请道士祭禳,以庇佑划船吉利。有的家长还把男童衣、裤放在龙首,待祭禳后取下。祈求小孩平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龙舟竞渡作为群众性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对比赛方法进行改进,并加强组织领导,注意安全。
【七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巧节。连俗早晨以黑红豆、红糖煮糯米粥,供奉七夕夫人及祖先,祈求保佑儿童聪明平安。是日,父母还要送给新嫁女儿水果七件、九重粿一甑,女儿用以分馈夫家亲戚及邻居。新中国成立后此俗已渐稀。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连俗谓“七月半”节,各家任择一日备酒馔祭祀祖先,以表孝心。旧时七月节有办“施食”,信仰佛教的举行“普渡众生”仪式,摆祀品,烧纸马,放焰火,彻夜喧哗。铺张浪费。50~70年代中期办施食普渡的陋习基本已废,只剩祭祀祖先的习俗仍沿袭。80年代后期,个别地方又有施食普渡活动。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传统家庭团圆节。节前亲友间互送月饼(多晚辈敬长辈),连俗十六岁以下儿童由娘舅送花饼,八月十五晚,家家户户设宴欢聚一堂。入夜全家围坐庭院、天台或屋外,品尝月饼,欣赏皓月。文化人常在此夜赏月吟诗。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日男女老幼多作登山活动,登高望远,心胸开阔,以祈平安。城郊外之覆釜、玉华、宝华、玉泉、云居、石门、狮山及琯头青芝诸山皆为主要登高地点。青年男女及儿童还携带风筝(俗称“纸鹞”),在山顶放飞。
【冬节】
为传统二十四节令之一,也是祭祖节。冬至前一天晚,家家户户制煮咸、甜元宵丸(俗呼“油扁”)为主餐,并馈送亲戚。冬至晚上,合家团聚,在祖先牌位前摆设福橘、芹菜、青蒜、红筷等于圆盘或竹箩上。全家围在一起搓米齐丸(糯米和白米混合磨成)。有的用米米齐捏成各种益鸟、益兽、稻草堆等,敬祀祖先和神明,以招祥纳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