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产习俗
【农事习俗】
【鞭春】
旧俗“立春”前一日,知县与典史均朝服,坐彩舆迎春于东郊,盛设仪仗,全署书吏、隶皂皆翻披黑羔马褂,手拈花枝,鼓乐前导,至演武厅坐定,礼房吏导拜芒神,行三叩首礼;复导至厅,典史献爵,请知县升宴席,典史旁坐相陪。儿童扮五谷神、田翁、田婆、书吏、隶皂叩贺毕,回舆至官署二门前,知县下舆,执春棒,礼房吏引至春牛处鞭春,三绕毕,又诣芒神前。礼毕。全县春耕开始,此俗,民国时已废。
【开田头】
春耕插秧须择好口子,避火星,怕秧苗旱干每年都有一户当先开田头,然后可以不择日播插。此俗解放后已少见,只有山区少数农户还沿袭。
【祭新米】
我县旧俗早稻丰收后,须先用新米祭祀天地,意谓好年成全赖天地保佑。此俗解放后已逐渐淡化消失。
【牛节】
农历四月八日为牛节。农民对耕牛十分爱护,规定牛节这一天牛不能下地劳劝,不能打、骂,中午或晚上还要煮米粥或黄酒炖泥鳅给牛进补,以提高体力,担负繁重的耕作。
【祈雨】
多在农历七八月发生旱情之时,乡民先自行延巫设醮,求祷不应时,则舁其土神,各挈竹竿:竿缀蓝白色布,群集县公署,邀集全城文武官员,徒步拈香,乡众随之,鸣锣伐鼓,先祷于城隍,以次金钟潭。或有乡民自赴深山大泽,请“龙”来降雨。时知县辍刑名,禁屠宰,即不勤民事之官,值此时亦不敢拂民意,此举解放后已废。
【渔家习俗】
【造船】
渔业生产造船为首要,船行海中若龙,船的许多部位均以龙的相应部位命名。造船须择吉日,定龙骨、铺底、钉简枕、安龙目等,船主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新船下水,还要举行比较隆重的仪式,船头、船尾、前后“水仙门”都要贴上红对联,并设宴招待船匠并送“红包”、献“太平面”。新中国成立后,新船下水多披彩放鞭炮,其他习俗逐渐间化。
【张网】
渔网安装由网师或老渔民主持,并选择吉日良辰,以大公鸡为活祭品,安放于鱼袋(即囊网)中部,以3把秤支撑,寓渔利大获。鸣炮后由主持人提浮子网,依次进行浮子、沉子的安装,整个过程禁高声呼叫和跨越网具,若公鸡叫,则祝好兆头,若公鸡被鱼网压死,则表明吉日好时辰。渔网安装完毕后传入“网寮”,等待出海。
三、出海
我县历史上,渔船出海,船主、船老大要到海神庙(妈祖庙或文武太平王庙)烧香,请来香火供在船仓神龛中。渔民身带海神香火袋,祈求平安。出海时,桅杆顶挂红色三角旗、船尾旗杆挂海神旗(后改红旗或国旗),并鸣炮与岸上家道别,家人鸣炮欢送,以祈发海。琯头一带"连家船"出海尤为慎重,凡逢二、三、四、八日均忌出海(避俗语有三无二、不三不四、有七无八)。新中国成立后,出海习俗有所简化,道别仪式也只有每年的头一次出海才有,唯场面比前更为热闹。
【大土船】
我县旧俗有大王船出海。据传缘起筱埕。每年十二月初一,就开始造木质官船2艘。长4.5米,宽1.6米,船上画龙雕凤,船仓塑文武太平王神像,两旁塑有“保卫相”、“文武案”、“巡部”、“中锋”;船头塑有“喝浪大神”、“头锭”、“二锭”、“三锭”、“中舵”;船尾有用纸剪制的“正副舵手”、“罗盘长”等三十余尊及兵卒144人。各立其位,各司其职,船上彩旗飘扬。到正月初五早上,把船上应备之工具及生活用品备全,其中必有一对晒干大龙虾和一对大银鱼,象征海况良好。及夜,乡人抬着文武太平王的銮驾。众人簇拥着大王船,放航于海上。让人接回。传说大王船异常“灵验”,那乡接回必五谷丰登,海汛大发。因此.每年正月初五,都有许多乡村派大批人员到海上争接大王船,上至福州、琯头,下至黄岐、北茭及台湾岛,都曾接过。民国37年(1948年),黄岐为接大王船,派数十名村民,并雇一排荷枪实弹的军队,随带水炮数十枚,于正月初四就来筱埕,武装强接。还有一年,台湾接回的大王船,第二年又放航于海上,返回筱蚪,此船一直存放在筱埕大王庙内,新中国成立后才毁。
【庆丰收】
外海渔船到达渔场,首获丰收要进行庆丰收宴会(俗称“做福”),并在船中举行祭海神仪式;内海渔船庆丰收则在海神庙中开展,大的庆祝活动多放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进行游灯迎神,并连续游行几天。新中国成立后,庆丰收习俗仍然保留。合作化后多为渔民集体聚餐庆祝,破除迷信色彩和繁文缛节。
附:【渔家禁忌】
过去在渔业生产中,不可预见灾害较多,因而沿海渔民平时常有说吉利话和禁忌习俗。以祈求平安。如忌说:“翻”、“覆”、“倒”等字,意怕船在海中遇难。忌女人上船、跨网。称呼老年人不叫“依伯”(伯与掰谐音,意怕渔网破),要叫“依担”(意即鱼货成担,有发海之兆)。连家具、食具、船具等名称也往往与普通人家说法不一。如:器具损坏忌说“破”、“碎”,要说“开花”、“发财”,汤匙称为“舢板”,筷子叫做“柴只”,草席称作“科尼”,不说“鱼丸”(丸与完谐音)说鱼米齐,吃全鱼不能翻转等等。
【工商习俗】
【工匠】
旧俗对工匠、木匠、泥匠、衣匠等非常尊重,尤其婚嫁喜庆、建房造墓,所请各匠均要事先商邀,开工选择黄道吉日,东家均要赏给“红包”,称作“花彩”,工间要热情招待,尊称师傅,防止匠师暗中作怪。此俗相沿至今。
【投师】
旧时投师学艺多订有“艺本”,规定三年出师,师傅供食者无工资,不得中途逃艺,否则须还伙食费。出师后应留在师傅身边跟班2~3年,方准独立。多数师徒关系较为密切,有的情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者有之。
【开店】
旧时商店开业须择吉日,放鞭炮庆祝,当天以优惠价招揽生意,服务亦尤为谦恭周到。有的还备烟、茶款待顾客。商界还常用哨语(暗语)作内部沟通,如1~10的数字,咸鱼店分别用“天、下、平、口、龙、子、门、不、贝、开”;米商分别用“台、式、川、律、位、陆、柒、拐、文、合”;百货苏广店用“上、共、大、占、仁、木、玄、挂、缘、拾”替代。还有把4说成“苏”。把7说成“脚底”,把15说成“月光”等。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哨语只偶而听见,年轻人多不使用。
80年代以来,私人商业勃起,开张志喜比过去更为热闹,亲戚朋友除燃放鞭炮庆贺外,还赠送“财源广进”、“生意兴隆”等匾框以祝发达,有的还大办酒宴,以扩大影响,招徕顾客。商店的招牌除用传统品牌、名号外,含意日渐广泛,并制作精巧的商业广告以推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