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风尚
【伦理道德】
我县人民儒家道德观念极深,视忠孝节义为立身之本,父严子孝、兄恭弟友成一时之风气。“三纲五常”千百年来奉为玉律,女子无才便是德,嫁夫随夫,夫死从子,从一而终的思想禁锢着妇女的自主权,寡妇不再嫁,守节教子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忠义、孝行、烈女、节妇史不绝书。据旧志记载:忠义之士宋时有陈适一人,明时有陈其惠等11人,清初削而不书,明末邑人吴质,明末不事清朝,大骂而死。市人为之流涕,质无子,妻林氏与女阿霖,削发为尼。
孝义之行自唐迄清入志者有裴逡、张焘等40人。清时,安定里人郑尚梓,父为山寇所掳,尚梓家贫,借贷赎父亦被扣,梓哀求以身代父,贼杀之,释其父归。
据民国版《连江县志》载,明至清代,烈女殉难者计23人,节妇296人。其中不少烈女节妇有立传、竖牌坊。
民国初开展新文化活动,儒家提倡的封建礼教受到猛烈冲击,人们思想观念有一定改变。相信科学,提倡民主、平等的人渐多。部分妇女开始走上社会,参加政治和文化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翻身作主人,思想进一步解放。尤其互助合作运动后,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伦理道德观,逐步摒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糟粕,继承和发扬敬长尊贤、抚老爱幼、团结互助等优良传统美德。广大妇女真正彻底解放,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寡妇再嫁受到国家法律保护。60年代初,普遍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改革开放后.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逐步确立新型社会关系和道德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更加发扬光大。80年代后,通过深入开展“文明礼貌月”和“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活动,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大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崇尚勤俭】
我县人民世代囿守故土,以勤劳为美德。何乔远《闽书》云:“山居而夫力耕耘、妇勤绩纴;滨海则男事渔钓、女治罾罛。”农家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在在不辍;农忙季节起早摸黑抢农时,多在田头进午餐;农闲则积肥、砍柴或从事其他副业;妇女从事编织、饲养禽畜以增添收入。沿海渔民潮涨出海捕捞,潮落整修渔网具或讨小海。城市商贾夙兴夜寐,以勤为本,老板、店员常有“不见天,一天走百余里”之口头语。投师学艺或上学求读者无不以勤为先,长辈常以“黄牛不使不出力、井水不使不出城(泉),好铁不用会出锈”的哲理,教育晚辈要吃苦耐劳。勤劳普遍受人敬重;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者为人不齿。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劳动光荣之风大盛。许多从无下地劳动的妇女也踊跃参加农事和渔业劳动。工、农、商等各行业劳动模范也层出不穷。干部、学生参加工厂、农田劳动也成为自觉的制度。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力逐步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贸及其他服务行业拓展,足迹遍及国内各地。出国打工、应聘者也不少。
舒缓而用俭是我县人民传统的美德,用粮、花钱均精打细算,细水长流,俭以持家。群众视五谷如金玉,粒米如珍,从不随便丢弃,家长教育孩子要把丢在桌上的饭粒捡起放在碗内。并常以“丢撒五谷雷公会打”作为警语教育下辈。居家三餐多粗饭淡菜。女服饰讲究朴实大方,新衣服只过年过节或出门探亲访友才穿,平时多穿旧衣,劳动时多穿补钉衣服。家口多的人家多系兄衣及弟、姐衣及妹,逐级后退的轮穿法,有“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的顺口溜。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群众生活虽普遍提高,但勤以致富、俭以持家的良风不泯,老年人身教言传,更重节俭。
【济困扶贫】
我县民济困扶贫之德由来已久。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四方饥馑,饿殍相望。邑人于悠,罄廪储作粥以赈。待食者日众,不可给,则出金卖于人以继之,活人无数,悠以足倾家。明万历间,邑诸生赵用,置义田以赡寒畯,岁饥则出廪粟煮粥活饿者。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海寇侵岱堡,尽屠居民,积骸相耆柱,邑庠生王治观,不顾自己家产中落,慨然出资营造义冢,凡十余所。嘉庆间,贡生游春兰,对有不能举婚娶、丧葬者助之。嘉庆十七年(1812午),岁歉,减价出粜.凡粜七万余斤,谷价逐平。民国31年(1942年),邑人陈依怀、林金木等。倡募资金在郊区玉泉山一带拾荒坟遗骸造义冢3处。此外民国时县医师公会还办义诊所,对患病群众施行义诊。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对鳏寡孤独老人实行“五保”(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葬)。全县城乡普遍创办敬老院、福利院,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各级青少年和妇女等群众团体。经常组织为军烈属、残废人员、五保户送温暖,做好事活动。遇有重大灾害。不少群众都能互相赈济救助。“一方有灾,八方支援”的新风尚蔚然成风。1969年沿海遭历史罕见的强台风袭击,海堤冲垮,房屋、庄稼被毁,不少山区农民自带粮食、工具,到沿海无偿支援抢修海堤。60~70年代初期。不少民众慨然出钱献物支援安徽等省灾民。80年代改革开放后,除政府组织扶贫济困可外,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也踊跃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1985年5~8月,为援助非洲灾民,全县有1万余名干部、职工、中小学师生及各界人士参加募捐活动,经各级红十字会汇往非洲救灾组织。
【尊师重教】
我县人民自古敬贤才重教育。自隋设科举以来,就有私塾教育,至唐初具规模。唐大顺元年(890年),张莹中进士后,境内学风日盛。宋时,私垫遍及城乡。嘉祐元年(1056年)我县官办学宫建成。庆元间,理学家朱熹避迹来连讲学,对连江教育发展影响较大,县民为纪念这位先哲,在县城、丹阳、上山、幕浦、贵安、朱公、朱山、定海等地建朱子祠祭祀。明、清时期,家族筹资办学,聘师教导本族子弟较为普遍。有条件的殷实富户还聘家庭塾师,设馆教读自己的子女。境内个人捐资助学之风历来不断,清时,贡生游春兰遵父遗命,捐稻谷5000斤以为乡闱卷读,其弟春台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又捐谷5000余斤,以为乡试录遗卷资。
旧时,学生尊师仪式较为隆重。学生入学时,须向孔子画像及塾师行叩拜礼,多数学生也由塾师定学名。遇端午、中秋、冬至、春节等,学生家长多携子到塾师家送礼物,俗称“节敬”。学生如事业有成,必先拜见受业之师,以谢教诲之恩。
新中国成立后,私塾经过整顿改造,废除旧礼节,但尊师之风犹存,生如有婚庆之喜也多礼请业师登席,一般不收贺仪,以示答谢教海之恩。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智力竞争尤为突出,群众更加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城乡、沿海一些家长,为了子女能考进大中专学校深造,不惜重金在城关租房借读。部分城乡,尤其侨乡,为鼓励儿童、少年读书,还特设助学金、奖学金,资助学业优秀或经济困难学生入学。亲戚朋友中,如有子女被高等学校或中等专科学校录取,长辈多向被录取的学生馈赠钱、物,以鞭策其励志求学。1980年后,每逢“教师节”,各地皆举行尊师活动,帮助解决学校及教师工作和生活上具体问题。从而推动教育发展。
【热心公益】
我县民众自古以来热心公益事业。隋开皇十三年(593年),邑义士林蛲,舍田凿东湖,以溉北野七里民田。至于修桥、铺路之举更足遍及城乡。隋大业问,僧独觉创建县城大桥的首尾石梁,中以舟渡,时称“江亭渡”。宋政和四年(1114年),玉泉寺僧真觉在“江亭渡”基础上募建“通济桥”。宋代私人捐建的桥梁有7座、明代有10座,清代修建42座。城乡不少道路亦由私人捐募铺砌石块。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共产主义精神,人民更加热心公益事业。50年代修筑公路、防洪堤,70年代建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城乡群众及机关干部均踊跃参加运石、挖土、挑沙等义务劳动。改革开放后,人民热心公益的范围从原来的修桥、铺路拓展到教育、文化娱乐、园林等公益事业上来。
特别是海外侨胞和港澳台胞,对桑梓建设异常热心,据不完全统计,1957~1990年,海外乡亲先后有500多人次、计捐赠人民币765.6万元,支持家乡各项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其中用于教育的达300多万元,用于交通的达200多万元。
【见义勇为】
连江“人多尚义”,史不绝书,民国版《连江县志》入传者150人。新中国成立后,见义勇为也赋予新的内容。每遇台风、洪涝、火灾等,总有青年奋勇当先,抗灾抢险,保护国家、集体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961年8月,琯头公社东升大队有200多名青年奋力打捞被洪水冲入闽江的漂木460立方米,全部交给国家。1963~1966年,在全县开展字雷锋、学王杰活动,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等义举层出不穷。如黄岐长沙蓝瑞珠舍身救火;黄岐林振兴为救4名落水渔民而献身。沿海渔民在长期与风浪艰苦搏斗中,普遍形成一种抢险救助的良好风范。发现遇难船只,就毫不犹豫地靠近救助。县航运公司运输船管理员陈祖城三次在北茭鼻翻船,三次都获救脱险。如在海上发现罹难者尸体,不论其躯体是否完整,也不论腐烂到何等程度,沿海渔民都会义不容辞地将尸体打捞上岸,进行安葬,并尽量设法寻找其亲人。此种美德佳风,世代相传,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