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连江概况 >> 正文

民俗风情

https://www.ljxww.com  2024-10-28 16:21:02   来源:连江新闻网  【字号

  交际习俗

  【交往接待】

  我县人民历来重感情,尚义气,讲信用。亲戚或朋友相处甚笃,数代交往不绝,父交子游者并非少见。日常交往接待拘礼慎言,路上热人、朋友或亲戚相逢都主动寒暄。常用的招呼词语如:“饭吃没”、“身体好吧”、“很久没见”、“最近在那发财”、“有空到我家玩”等,并行抱拳握手礼。上门之客,不论亲疏、远近,皆让坐、敬茶、敬烟,即使是邻居也不例外,有“过厝即是客”的俗谚。农村如遇酬谢演戏、放映电影等,必邀四乡亲朋前来观看,并预为备好座位。遇节日、聚餐等也多邀亲朋相聚,邻里之间均慕广交好客之家庭。遇远道及久别之客人来到,主人除点心招待外,多挽留食宿,以酒菜款待,客人离去均嘱其有空常来。旧时探亲访友,多在农闲季节或正月间,逢年过节、攀亲送礼等繁文缛节也贫富不废。新中国成立后,节假日、星期天都成为寻亲访友的好时光。

  连江民间待客规矩甚多:如见客人来访皆起立让坐,待客坐定后主人方坐;敬茶必用双手捧杯,先敬年长客人,后依次而敬;留宿客人,安置最好之房间和床铺被褥;客人在场不得扫地,有俗谚“扫厝逐人客”之说;客人说话时,主人不随便插话,以示尊重;有客在场不打骂孩子、亦不打骂家禽家畜,以免误会;文人多尊称客人文号字号,忌称“绰号”及相关字眼;客人离去时,应送至大门口或村口。

  【筵席】

  设席开筵,事先送红帖(请柬),远路应在开筵之前7日,近路在3天前。外戚至亲者用“十版帖”。朋友、邻居及其他亲戚只用“单版帖”。民国时期,我县经济落后,多数穷人办不起酒席,遇婚嫁、丧葬等大事,办酒数量也不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提高,酒宴逐渐增多。尤其80年代后,办酒名目簸多,除旧俗婚丧喜庆外,还有“乔迁酒”、“生日酒”、“满月酒”、“祝寿酒”等等。规模不断扩大,规格日益提高,礼仪日渐增加,居负担加重。县治酒宴座次,习惯上首席多摆在厅堂左边,桌左上座为首位,桌右上座为次位,上下两头为陪客席,负责斟酒。通常首席多为娘家母舅就坐。县城地区以父辈母舅为首席,俗呼“妈头亲”。斟酒按席位顺序依次进行。筵席间执酒壶的除主人家中之子侄辈、女婿外,多由邻居或朋友代东,斟酒后,酒瓶嘴应向内。而后,执壶者要请首席座宾客先用菜,以示尊敬。菜肴先上盘菜,继之上大碗菜或大碟炒菜类,中途上太平燕(内必放有鸭蛋或其它蛋品,至少每人一粒),最后以甜汤结束。近年宴间又增一道甜食。席上常摆有四件糖果,四种水果和瓜子、香烟等。除桌上饮食外,还给赴宴者带回礼品,近年县城改以小红包(一般20~30元)代礼品。

  【称谓】

  【长辈称谓】

  高祖父—老大公;高祖母—老大妈。

  曾祖父—大公;曾祖母—大妈。

  祖父—依公;祖母—依妈。

  外祖父—外公;外祖母—外妈。

  父—爸、爹、阿爸、奴爹、郎罢;母—妈、依奶、依爱、郎奶。

  伯父—伯、伯伯、依伯;伯母—姆、依姆。

  叔父—叔、叔叔(方言“家家”);叔母—婶、家婶。

  姑父—姑丈;姑母—姑。

  姨父—姨丈;姨母—姨、姨姨。

  舅父—舅、舅舅、依舅(背称母舅);舅母—妗、妗妗、依妗。

  翁公—爹官(丈夫的父亲),近年亦称爸;婆婆—爹家、奶、妈。

  岳父—丈人、爸、依爸;岳母—丈奶、妈、依妈。

  【平辈称谓】

  夫—唐晡人、唐晡、老公、爱人;妻—老妈、老婆、诸娘人、厝里、爱人。

  兄—哥、大伯(夫之兄);嫂—依嫂、嫂嫂、大嫂、二嫂。

  弟—弟、小叔(夫之弟);弟妇—弟媳妇、叔婶(夫弟之妻)。

  姐—姐姐、大姨(妻之姐);姐丈—姐夫。

  妹—妹妹、小姑(夫之妹)、细姨(妻之妹);妹丈—妹夫。

  妻舅—大舅(妻之兄)、细舅(妻之弟)。

  【晚辈称谓】

  子—仔、唐晡仔;媳妇—媳妇。

  女—诸娘仔;女婿—外婿、外(年)婿仔。

  孙—孙仔(男)、诸娘孙(女)。

  曾孙—曾孙仔。

  元孙—元孙仔。

  侄—孙仔(男)、诸娘孙(女)。

  甥—外甥(男)、外甥女(女)。

  外孙—外甥孙(男)、外孙女(女)。

  畲族风情

  (一)畲族源流

  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份。畲族族源,史学界众说纷纭。各地畲族宗谱记载都认为畲族的发祥地为广东省潮州凤凰山。福州地区的畲族最早入迁的是在唐乾元元年(758年),从潮州凤凰山经福建漳州地区进入福州地区。明天顺五年(1461年),达福州连江县。畲族民间广泛流传的《高皇歌》:"住落广东已多年,走落福建去种田;亦有田地亦有山,做田亦要靠天年。走落罗源龚连江,福州大府管连江;连江罗源好田庄,盘雷蓝钟四姓掌……"这些歌词,都直接记述畲民从广东迁徙起行的动因与过程、路线,直至落脚地罗源、连江。现畲族已发展成为连江县第二大民族。

  (二)人口分布

  定居境内的畲族,自称槃瓠后裔。有雷、蓝、盘、钟4姓。几户或数十户聚居成村,有自己单独语言,兼晓地方语言,通用汉字,无本族文字。历史上畲族与汉族存有隔阂,互不通婚,虽杂居地方亦因风俗各异,少有往来。新中国成立后,贯彻正确的民族政策,畲、汉两民族逐渐接近融洽,始有通婚。但在畲族聚居地仍保持其独特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俗。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畲族人口12249人,占总人口2.10%。

  (三)图腾崇拜

  槃瓠传说槃瓠或称为槃护,是畲族古老的祖先图腾。关于槃瓠的传说,各地畲民家喻户晓,流传甚广,内容也大同小异,其大意是:上古时期,高辛皇后耳痛三年,后太医从她耳中挑出了一条形似蚕的小虫,置于盘中,随后忽变为槃瓠,毫光显现,遍身金黄。此时,高辛皇帝受番王侵侮,于是下诏求贤,榜示有能平番王者,愿将第三公主嫁其为妻。槃瓠得知后,即揭榜直奔敌国。先服侍番王三年,一日,乘番王酒醉,咬下其头,渡海衔归,献于高辛帝前。帝大喜,但不愿将公主嫁给槃瓠。这时槃瓠忽语曰:"将我放在金钟内,七天七夜便可变成人。"六天之后,公主怕其饿死,打开金钟一看,果然人已成形,惟头未变,于是公主与其完婚。婚后,二人入居深山,以开山种田为业。生有三男一女,长子姓盘名自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儿叫龙娘淑玉,嫁与钟志深。

  民歌传唱畲族民间有关槃瓠图腾的传说,多以长篇叙事诗歌的形式代代传唱。其歌名各地不尽相同,有《祖宗歌》、《高皇歌》、《槃瓠歌》、《麟豹王歌》、《龙麒王歌》、《金龙歌》、《龙皇歌》、《槃瓠王歌》等。歌词长短不一,一般在300-400句左右。这首著名的畲族七言史诗,内容基本是根据有关古籍记述的槃瓠传说而改编的,对槃瓠祖先图腾的崇拜之情处处可见。这首史诗很长,除了后半部分叙述明清时期畲民的艰难创业及迁徙活动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叙述槃瓠祖先的由来,展示了槃瓠图腾的文化内涵。

  祖图所谓祖图,就是各地畲族居民在编修族谱的同时,往往还按照古代有关槃瓠传说的内容,以连环画的形式,画成彩色图卷,自称"长联",实即祖图。这些图一般长10米至20米,以白绢绘制,色彩绚丽,内容有繁有简,大致上都是描述槃瓠的身世、杀番王、娶帝女以及后来居山繁衍后代等状况。这类祖图在福建各地畲民居住村中多有所见,绘制年代一般在明清之际,其中又以清代居多。连江县潘渡乡的溪利村和小沧畲族乡的七里村等畲族聚居村,均有此祖图。平时一般不向外族展示,多在祭祖时使用。

  祭祀福建畲民对槃瓠的崇拜在祭祀活动中多表现得相当热烈和虔诚。明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卷记载:"山中自称狗王后,各画其像,犬首人身,岁时祝祭。"连江各地畲族的集体祭祖活动现在一般每年大祭一次,时间为3天,但各地举行的仪式不尽相同。这种祭祖活动一般都在公共祠堂举行。祭祖时,要请本族的法师设坛,悬挂祖图,开启族谱。供桌上要摆全猪全羊,每户还要送来香烛、银纸、三牲、果盒、粮果、茶酒等物。中堂竖有图腾标志的"槃瓠杖"(龙头杖),以供合族敬祭。在震天的鞭炮声中,族长或本族有威望的老人开始主持祭祀活动。他先向族人讲述祖先槃瓠一生的功绩,接着众人齐唱《槃瓠王歌》,跳各种祭祀舞蹈,最后组织庞大的迎祖队伍,游村游山,以祈求祖宗保佑合乡平安。

  按畲族习俗,男子年满16岁要举行"做醮"祭祖仪式,畲民称为"传师"、"学师",具有成丁礼之意。凡60岁以上的男人都要为子孙举行这种仪式,祭祀多在家中举行。开始祭祖前,要先从族长或长辈处把装有本支族始祖的香炉、祖簿、笏板、龙角、龙刀、铃钟和祖图的"祖担"(即两个竹编箱子)接回家。举行仪式时,先在厅堂中挂上祖图,或在神案上立起祖杖,列置香炉,然后由主祭人主持祭祀活动。畲族槃瓠图腾的祭祀活动比较普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不失原始祖先崇祀之风,反映畲民崇拜槃瓠祖先的虔诚之心。

  畲族的槃瓠传说与古代越人的蛇种传说一样,只是中国古代早期历史上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现象。广大勤劳勇敢的畲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千百年来,和各族人民一道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