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连江概况 >> 正文

民俗风情

https://www.ljxww.com  2024-10-28 16:21:02   来源:连江新闻网  【字号

  民间信仰

  【祖先崇拜】

  我县居民对祖先的崇拜历来是民间一种最普遍的信仰活动。祭祖活动相当频繁,形式多种多样。

  【家祭】

  是最常见的一种祭祀活动。一般民居均在厅堂设龛放置本门祖先牌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破除迷信和房屋结构的变化,多改用木框或纸张书写供奉祖先香位。一些移居海外的华侨,也保留着这一传统。凡遇传统节庆,均在家堂祭祀祖先。婚嫁、迁居及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除夕尤为隆重。近亲祖先的忌日,多定时举行祭祀。生日祭祀的极少。

  【墓祭】

  一般在“清明”季节举行,多以家庭为单位,祭祀近祖先人(父和祖父辈),仪式较为简单,一般供三牲、点香火、烧纸钱,有的还进行跪拜,并打扫墓道、压钱纸等。远祖一般只压钱纸。新中国成立前,还有支房或合族祭墓仪式,一些强房富族还有祭产,专供祭墓之用,以显示宗族兴旺发达,增强宗族内部凝聚力。新中国成立后多注重祭近祖,而疏于祭远祖。

  【祠祭】

  系在同姓宗族祠堂举行祭祀典礼。我县各村较大的姓氏多建有祠堂,并随着家族繁衍和迁徙,另建支祠或房祠,供祀本族认同的祖先。政治和经济实力较雄厚的宗族,建造祠堂规模较大,并留有广阔的活动场地,有的还设有族田祭产。祭祀礼仪亦最隆重,并与传统年节结合起米,多数在阴历正月初一举行合族祭祖团拜活动,以祭品设席,共宴一堂。有的祭毕还按丁口(16岁以上男子)发橘,以征吉祥如意。新中国成立后,祠堂牌位多已破除,有的祠堂暂作学校、仓库或改为他用,祭祀活动基本废止。1980年后,修建或重建祠堂在悄然进行,一些经济较富裕的宗族,尤其海外侨胞多的,所修祠堂颇为壮观,并兼作娱乐活动场所。

  【族谱纂修】

  县民尊祖传宗观念较浓,较人姓氏多有纂修族谱习惯,清代尤盛,民国初续修者也不少。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封建宗法制度废除,人们宗族观念有所淡化,不但没有续修。而且旧族谱亦散失不少。“文化大革命”初,“红卫兵”在“破四旧”中又烧了一批,幸存者不多。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回乡寻根访祖增多,续修族谱又悄然兴起。族谱除记述本族源流、世系外,多保留旧谱序言、凡例、族规、祭规、祭产、祖坟、名人传记、诗文等弥足珍贵资料。有的续修族谱还收录科局以上领导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出国人员等名录。有的打破传统旧例,男女兼收。纂修族谱为信仰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修谱,把祖先崇拜意识渗透到每个成员,借以增强本族凝聚力,成为海内外亲情关系的重要纽带,以促进本族区经济发展。但修谱费资甚巨,增加群众负担,有的还宣扬封建宗法制度。

  【神灵信奉】

  古人对自然界变幻莫测的现象不可理解,以为万物皆有神灵,神仙鬼怪遍及城乡角落。经历代神话传说的渲染,成为民间信奉的重要内容。人们为祈求各种神灵庇护,不受各种邪恶鬼怪的侵犯,经常将祭品献给神祗,希望能赐福平安。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时期信奉的对象变化较大。从早期的大自然信奉、图腾崇奉发展到以人格神为主的各种信奉,且各有神庙。我县较普遍信奉的神灵主要有:

  【风云雷雨山川】

  明、清时代,县民除在县治及各里设社稷坛、先农坛及在福斗山设南海神坛外,还在县治敖江南岸己古村设风云雷雨山川坛,举行祭祀。民国后已渐淡化。新中国成立后此俗已废。

  【土地神】

  县民称“土地”为“财神”,信奉者极普遍。明季县治西郊曾建土地庙,清时重修。村居地方土地庙,皆建于村头、村尾及路边。逢年过节或每月初一、十五。多有供祭品或烧香祈求发财。

  【三官神】

  县民以天、地、水合称为“三官大帝”。每遇婚丧喜庆及年、节必焚香,祈告天、地以求天地保佑。明洪武间,玉泉僧募建双虹观(俗称三官堂),合祀天、地、水三大帝。清嘉庆六年(1801年)火毁,嘉庆八年(1803年)重修。80年代末扩建为三进结构,建筑面积629多平方米,第一进仍为三官堂,祀天、地、水三官大帝。后殿增加观音堂。

  【玉皇大帝】

  民间认为玉皇大帝是最高之天神,主人间之祸福。清时,曾在县城西郊濂湖边兴建玉皇阁,祀玉皇大帝。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为“玉皇诞”。是日,摆供品,祭祀玉皇大帝,以求降福消灾。

  【玄天上帝】

  我县信奉者甚众。宋时就在县治东北建有佑圣宫以祀玄帝。此后西郊亦建玄帝亭以奉。明至民国间,佑圣宫移祀南门楼,中奉玄天上帝,左右奉赵元帅、马元帅、天王罡、桃花仙女及龟蛇将军和功德正神,每遇农历三月初三玄帝诞辰及诸神诞辰,烧香朝拜者罗列。

  【关圣帝君】

  即东汉末三国时的关羽,俗称“关公”。人们尊崇其忠义正气,信奉者甚众。关羽死后,被历代皇朝推崇、神化,赐有多种封号。如元封“义勇武安王”,明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运震天尊关圣帝君”,清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等。我县城乡多有建庙奉祀。据旧《连江县志》载,仅县城及近郊先后就建过4座:一为“翠竹楼”,在县城北城垣上(今陈第公园北侧),建于明代,祀汉昭烈帝(刘备)、关武圣(关羽)、张桓侯(张飞),俗称“三爷楼”,民国15年(1926年),驻连海军陆战队修建联欢社时拆毁。一为“关帝庙”,在县署仪门左,清康熙五年(1666年)由县丞署改建为庙,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时,正殿祀关壮穆侯神位,后殿祀关羽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神位。新中国成立初庙已废圮,后拆建为县人民法院。一为“武圣殿”,在县城崇云铺城边,清建,历经兴废,新中国成立初已破旧,后改建为水利会招待所,今作为西北街老人会,内仍有奉祀关羽。一为“凭虚阁”,又名“谈空阁”,清康熙建于城西玉泉山,后被水冲,亭圮。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邑人募捐移建于玉泉山麓,后人多称为“关公亭”,亦叫“武圣殿”,正殿祀关羽座像,左右分列关平、周仓立像,迄今保存完好,历来香火不断,一些台胞曾到此进香。另亦有部分民宅,在正厅悬挂关羽画像。

  【城隍】

  民间传说城隍为全城民众的保护神,也是监察官吏之神。宋代城隍信奉颇为普遍。宋乾道九年(1173年),连江在县署前左建城隍庙。明宣德九年(1434年)增建两庑六曹。旧时祭祀城隍多与祭祀风云雷雨山川合在一起进行。遇水旱,县官亦多穿朝服到庙中向城隍神祷之。我县祭祀厉坛时,亦必先迎城隍神主至坛。民国时城隍庙已废,改为市场。新中国成立后此俗已不存在。

  【东岳帝】

  宋绍兴间,我县东郊建有东岳行祠。祀东岳神,为祝圣道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毁于倭。万历间重建。新中国成立初已破烂不堪。后因建设连江一中需要拆掉。80年代,县民又在风尾村重建东岳庙。此外,部分乡村亦建泰山庙,琯头粗芦岛东岸的泰山庙历来香火较盛,历史上曾有几次较大规模的游泰山神活动。

  【临水夫人】

  即陈靖姑。民国版《连江县志》载,讳进姑,福州下渡人,生于唐大历二年(767年),传说能呼风唤雨,除妖救灾。24岁时,遇大旱,脱胎祈雨,寻卒。群众感念她济世德行,立庙祀之。传说古田县临水有白蛇洞,吐气为疠疫,神乘云至,挥剑斩之,妖不复兴,因又称“临水夫人”。宋淳熙问,朝廷敕封为“顺懿夫人”,加封“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后来民众多把临水夫人当作保育之神,信奉者甚众。凡求生育,祈望孕妇顺产、母子健康,辄到陈夫人庙进香祷告。县境有数座陈夫人庙,最早一座建在县尾铺温麻庙西侧(建造时间不明,旧县志载“晋太康三年”有误),至今香火不绝。县城有万石铺临水行祠,俗称娘奶宫,新中国成立后被火毁,旧址改建西南街老人会,内仍有祀陈夫人。崇云铺毓麟宫,后毁。崇礼铺夫人宫在今上林街。还有浦口护麟宫,官坂塘口临水陈夫人庙等。部分城乡民众家中亦设临水陈夫人香位。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和八月十五日必摆供品祀祭,祈求儿女平安成长。官坂等地农历正月十六日还有游陈夫人神像风俗。

  【妈祖】

  姓林名默,亦称默娘。传说为莆田湄洲屿东螺村林愿第六女,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自幼聪敏,知气象,谙水性,善良勇敢,常在海患中救人脱险,备受人们崇敬。29岁死后被尊为海神。先后为历代皇帝褒封为“顺济”、“天妃”、“天后圣母”等。列入国家祀典。我县濒海,民间信奉妈祖极为广泛,渔民和航海商旅崇拜尤为虔诚。黄岐半岛和马祖列岛,历来传说妈祖为救父亲海难,只身投海,后负父尸至南竿澳口,岛上渔民感其孝举,立庙祀之,并把南竿岛命名马祖岛(方言“妈”与“马”谐音)。据民国版《连江县志》载,元至清代我县先后建有妈祖庙、天妃庙、天后宫等共10处:一为县城龙西铺天妃庙,始建不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移建崇云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移建资寿铺,即今建国路现址;二为县西铺妈祖庙,清宣统三年(1911年)毁于火;三为敖江沙天妃宫,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四为马鼻天妃庙,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募修;五为筱埕天妃庙,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募修;六为积石(马鼻赤石)天妃庙。清光绪三年(1877年)募修;七为北茭天妃庙,建造时间不明;八为茭南天妃庙,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建,“文化大革命”中拆毁,1981年重建;九为琯头天妃庙,建造时间不明;十为海东岸天妃庙,即马祖岛天妃庙,建造时间不明。旧县志未载的还有:道澳妈祖庙,据林氏族谱载明宣德四年(1429年)塑像于伽蓝寺内,清道光三年(1823年)单独建庙;黄岐天后宫,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建,新中国成立初移作他用,后作农贸市场,1987年重建;后一妈祖庙,明永乐间建,清代数次扩建,有碑记,1990年装饰一新;定海天后宫,始建不明,光绪间遭兵燹毁,民国重建,1954年被马祖守军炮毁,1987年重建;还有南竿岛的津沙、铁板,北竿岛的坂里、芹壁和东引岛等亦有妈祖庙或天后宫。每逢妈祖生忌日,常举行祭祀活动。后渔民出海,子女赴考、出国等,亦多到妈祖庙供香求卦,虔诚许愿,一旦如愿以偿,必备重礼谢神,至今相沿不绝。

  【文武太平王】

  传说晋时有黄助者,汉黄香之孙,时于谊弟(武将)郑通。奉元帝之命,乘舟自京都(今南京)往海南“代天巡狩”,归时船经亭角(今定海)基哥尾海面遇风罹难。兄弟连臂浮到后湾澳,每夜画沙成字表其履历。复梦于乡人日:“为我南山作坟、北山立庙,吾能避灾降福”。乡人如其言,捐资立庙、建坟,尊为“海神”,号其兄庙为“大亭”,弟庙为“小亭”。五代闽永隆元年(939年),王延曦封大亭为“孚济将军”、小亭为“昭远将军”。乾隆帝加封为“里护显佑大将军”。当地渔民尊两神为“文武太平王”。出海前必到庙中祭祀,祈求保佑平安吉祥。大埕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大王寿诞,十月二十三千秋日,正月二十保境佑民日,村民扶老携幼到庙中烧香叩拜。马祖列岛、台湾及泉州、福州、长乐、闽侯等沿海地区一些村落亦有分庙供奉文武太平王香位。

  【玉皇三太子】

  黄岐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十一至十六必举行盛大游神活动,祭祀玉皇三太子。据当地渔民世代传说,至少明代以来,黄岐湾较早迁来的胡姓家族,其先人一日在海面生产,偶得一木制人头像,头带黑色纱帽,刻像如生,遂带回家中。当夜梦见一贵胄模样的公子,自称“吾乃玉皇三太子,因触犯天条被天帝腰斩三段,脚丢闽安、身置闽南、头投贵地,尔等如能尊吾敬吾,塑吾头像游境内各社,必佑尔等人财两旺”。胡氏先人素敬神祗,遂按梦中所见用竹制其头像,装扮一新,用黄伞遮盖。择族中耆宿捧着头像、香案,由12人护卫抬着游境内各社,配以高照灯、锣鼓、锁呐等,热闹非常。是年胡氏家族果然添丁发财。自此每年必操办游神活动,俗称游“胡头”,后亦叫游海神。信仰的人渐多。到清雍正末年,各姓渔民倡言神乃共尊同游,非胡姓独有,因争执停游两年。至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朝廷钦差到台湾巡视,遇风停泊黄岐湾,夜闻锣鼓喧天,登视不见动静,因奇之。翌日造访渔民,乃知游神佳期,以为神祗显灵,因特许正月各姓共同游神6天。此后。游神活动逐渐扩展至苔录、北茭及马祖岛等地,活动规模亦随之扩大,且日渐隆重。每到农历正月初四五即开始制作头像,正月十一晨安置于妈祖庙中,经“开眼”仪式后,于当晚抬出游街,鼓乐前导,火鞭炮齐放,万人空巷,热闹非凡,正月十五晚达到顶峰。直至十七早神像火化“升天”,游神活动才告结束。新中国成立后,破除迷信,时停时游。1979年后游神重趋活跃,年年不断,有时亦与马祖列岛居民共游。

  【蟒王】

  传说唐乾符年间,福清黄蘖山有巨蟒为害一方,当地人刘孙礼之妹三娘,十分美丽,被蟒摄入洞中为妻,刘孙礼发誓要杀死巨蟒,遂变卖家业,四处拜师求艺,后得遇高人.授以驱雷秘法,归与蟒斗。是时其妹已生11个孩子,孙礼杀其8个,三娘奔求拜,为蟒及3个尚活孩子请命。孙礼恕之,并求天师上奏玉帝为其归正,孙礼留为殿前辅弼,妹刘氏为人间种痘夫人。闽中、闽东各地多立蟒天府庙祀之。连江蟒天府在西郊玉泉山。建于明代,清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是迄今闽东地区仅存的一座蟒天府。主殿供蟒天洞主及龙、风、黑、贵四将军,左右列刘夫人及九、十、十一使三子。殿前符使拜药篮为民治病。每逢农历十月十五日蟒王辰诞,附近村民家家户户加制糯米粿,通宵达旦上山供奉,热闹非凡。

  【白马大王】

  相传白马大王乃闽越王郢第三子,号白马三郎,有勇力,好游猎。因为民除害溺水而亡,先民立庙祀之,信仰者甚众。唐以来皇朝屡有封赐。终两宋累封“冲济”、“广应”、“灵显”、“孚佑王”。额曰“永宁”。元至正间,显迹洪塘,抗御灾患功尤显著,俗呼“白马大王”。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在塘后(今属敖江长汀村)建白马大王庙。宋绍兴间,建在财溪的灵溪庙亦祀白马大王,明永乐初重修。我县部分村、镇,多在溪边建庙祀白马王。现今我县经重修初具规模的壶江岛上的白马大王庙,庙前孚佑亭挺立,庙内大王骑马之神像威赫灵显,像前香火依依。

  【先哲乡贤奉祀】

  我县民众普遍尊崇先哲、先儒、乡贤、名宦,注重教育后辈。历来以孔子为至圣先师。据民国版《连江县志》载,宋嘉祐元年(1056年),在县治前之东建文庙祀孔子,后迭经移建、重修,祭祀对象亦逐渐增加。明永乐八年(1410年),改文庙为先师庙。民国16年(1927年)称孔子庙。庙正殿为大成殿,主祀至圣先师孔子。东配:复圣颜子、述圣孔子(据乾隆版《连江县志》述圣为子思);西配:宗圣曾子、亚圣孟子。东序、西序各配6位先贤。东庑配39位先儒,西庑配38位先儒。孔庙后还建有崇圣祠一座,正位奉祀:肇圣王木金父公(中)、裕圣王祈父公(左)、诒圣王防叔公(右)、昌圣王伯夏公(次左)、启圣王叔梁公(次右)。东配三位先贤:孔氏、曾氏、孟孙氏;西配二位先贤:颜氏、孔氏。东庑三位先儒:周氏、程氏、蔡氏,西庑二位先儒:张氏、朱氏。

  奉祀名宦11人:唐县令刘逵,宋知县鞠仲谋、傅伯成,明通判徐访、知县欧阳瀚、郭轩、袁鉴、张聘夫、提学副使郭之奇、训导薛俊,清知县杨继生。

  奉祀乡贤33人:隋义士林崎;唐尚书张莹;宋侍郎李弥逊、侍郎陈舜申、尚书李弥大、郎中李弥正、助教周希孟、处士林几复、著作郎郑鉴、朝奉郎林扌为、大理卿陈德豫、知府德一、学士李韶、少保常挺、教授林公玉;明参议孙芝、御史游义生、郎中陈鸿渐、副使林锦、按察使李士文、副使吴世泽、参政游琏、通判郑昈、知县郑蚌、义门杨崇、佥事王德溢、提举陈元宪、知州陈玺、知州陈址、御史孙用、尚书吴文华、同知王一岳、名儒陈第。

  此外,各地还有一些专祠,奉祀乡贤名宦。如唐咸通间在东湖山麓建“遗爱祠”,祀县令刘逵、鞠仲谋,清重修时增祀欧阳瀚、林峣。明天启间在县城建“吴襄惠祠”,祀吴文华。清康熙间在县城建“郭公祠”,祀郭之奇;在筱埕的大埕牛皮沙(后改乐平沙)建“姚启圣祠”。祀福建总兵姚启圣(时驻大埕,后统一台湾)。乾隆间在县城建“陈叔斋祠”,祀清训导陈鹏南。清代还在琯头青芝山建“董见龙祠”,祀明侍郎董应举。在琯头长门建“昭忠祠”和“张刚勇专祠”,祀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长门炮台阵亡张得胜等将士,等等。这些专祠,后来均已圮废。

  来源:连江党史和县志研究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