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连江文艺 >> 正文

养拙草堂草萋萋(苏静)

http://www.ljxww.com  2013-08-16 15:59:21   来源:连江新闻网  【字号

  拜谒养拙草堂的念想多年以前就已萌生,原因有二,一是源于草堂的主人姓苏,二则对草堂取名“养拙”感兴趣。

  笔者姓苏,自然与这家草堂的主人“五百年前是一家”。想及“养拙”二字,查《汉典》摘出两种注解:一是才能低下而闲居度日,又叫守拙,意即守本分,常用为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比如唐朝钱起《春宵寓直》曾曰:“养拙惯云卧,为郎如鸟栖。”二是才力不称职而不为所知或不使人知。唐朝刘知几《史通·辩职》曰:“彼史曹者,崇扃峻宇,深附九重,虽地处禁中,而人同方外,可以养拙,可以藏愚。”

  老子曾说过:“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始见奇。”正所谓:人身在世实在不必太聪明,更不可逞聪明,要懂得藏拙,更应该要养拙。白居易曾作过一首《养拙》诗:“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门。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坐卧茅茨中,但对琴与樽。身去缰锁累,耳辞朝市喧。逍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无忧乐性场,寡欲清心源。始知不才者,可以探道根。”苏氏的老本家东坡也曾作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身。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说的就是脱去了名缰利锁的羁绊,归居田园茅茨,可以享受到人生的逍遥。联想到如今世人多喜机巧而斥朴拙,盖巧能取利而拙失之。清代画家杨晋的闲章刻的就是“养拙”两字,可谓耐嚼。今世热吹取巧之风,回味养拙二字,如饮甘泉,清肺去火,以降躁气。那么养拙草堂的取意,表明了堂主是一个实在、至诚、本分的人,也坦露出主人专心致志、不为名利所迷的处世态度。

  我曾于去年的一个秋日午后来过玉山村,询问当地人关于草堂的坐落位置,很多人皆是摇头不知,一片茫然。这次承蒙荣邃兄告知确切地点,说它就坐落于连江西门外玉山村,也就是今天玉荷西路郑氏祠堂的背后。

  一个晴朗的春日,终于想起该去草堂走一走了。可是当我来到连江西郊时,脚步竟然沉重了起来。这种沉重倒不是百年历史风云的聚合和弥散,而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来自心底的茫然和忐忑。我想象着应该是简单茅草覆顶、或是青瓦迭起的飞檐翘角的古色古香的木楼。踩着午后暖暖的柔和阳光,沿着玉荷西路残留不多的小巷,踱进一块颇为空阔的城中村难得一见的埕地。一座古建筑终于扑进我的眼帘,心里暗忖:哦,这就是养拙草堂呀?因为眼前的草堂破败不堪,岌岌可危。

  很久以前见过草堂的老人都说,当年的养拙草堂可不是现在的模样,它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的美丽建筑,建于清代,乃一户苏姓有钱人家的园林。原建有亭台楼阁和鱼池、假山等,园林式建筑,建筑极为考究,布局合理,占地面积曾达2088平方米。主楼为宫廷式的双层楼房,四间横排,砖木结构,二楼雕花栏杆,做工考究,楼前回廊通往假山。后因家道中落,辛亥革命时期,为英国传教会购买,并开办毓贤女子学校,后改为陶英小学。建国后曾一度作为驻军的营房,1980年驻军撤走,改设连江新大桥建设指挥部。桥建成后,1990年又改设为中学补习所。1984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后的今天,时移物换,连江已然不是当年的形状了,当年的西门外,已成了繁华的玉荷西路。走近草堂,草堂早已也不是当年的旧模样,周围原先的一些建筑或倒塌,或拆毁、或改建,那些亭台和鱼池、假山早已不见了影踪,昔日的风韵亦荡然无存,那飞翘的屋檐、临空的美人靠依旧维系着当年的园林气派,依稀向我呈现当年这户人家的豪华生活。仅仅百年的时间风雨,竟然让它这般的破败与凋零,这是我未曾料到的。底层的三面青砖仍然坚实牢固,青砖的骨骼不散,透着些许古朴,厚重依然。屋顶的大部分灰瓦完好地覆盖着,保护着历史的天空。只是不见了窗扉,屋内幽暗,只有泥墙的缝隙透出了一丝丝微光,仿佛欲向人们抖落一身历史的风尘。

  当我细细瞻望草堂那被岁月风雨吹打得褴褛不堪的屋檐及门扉时,几乎让我错乱了时空的意识,仅仅几步之遥,就仿佛穿越了百年的历史。明知如此,我还是决然走到屋檐下,踏上那条通往假山的用条石铺砌的小平台,窥探楼内,当我看到里面布满了灰尘与蛛丝网时,我感到了几分错愕和迷惘,就像看到了一枚被时光磨光了铜铝的古币一样怅然若失。

  原先的一些旧建筑已无法复原,今仅存双层楼房和书画楼各一座,楼前一块空阔的埕地,成了附近居民的菜地了。草堂前的萋萋荒草漫过了台阶,一片森然与荒凉,园内殊无喧哗之声,只有几分的肃穆和冷寂。草堂已于1984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堂前空地西侧一块“文保”青石碑,成为唯一让人欣慰的历史凭证。徜徉其间,让我明白,再豪华气派的东西总有一天也终究抵挡不住岁月的流逝,我的一身浮华与躁动竟然悄然卸下,久违的是身心与历史的相交融合。逝去的一切无法挽回,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把部分建筑残片捕捉进我的相机镜头,存留一些历史的片段,并以文字的形式,留给后人去回忆,去思考。

  南方的春天总是乍暖还寒,此时,一抹斜阳穿过林立的高楼投射在草堂之上,让我感受到了一丝的暖意。如今,仅存的草堂虽静默无语,然其依旧古朴典雅,底蕴久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