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连江文艺 >> 正文

吴福春与龙门山道堂(林可稻)

http://www.ljxww.com  2013-08-16 15:57:36   来源:连江新闻网  【字号

  连江民众最早的宗教信仰是道教,约在汉末晋初传入县境。唐至宋代,道教进入鼎盛发展时期,而元、明时期逐渐衰落。尤其清朝乾隆之后,由于朝廷禁止而一蹶不振,大部分院观废圮,当时出家修道者极少,道教徒多渗透民间,祈福禳灾等法事活动仍较为活跃。

  据2000年版《连江县志》记载:清末,真空道派传入县内,光绪二十二年(1895),东湖洋门吴姓道士专程前往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天师府学道,传入正一道见坛拜,在洋门家中设坛修炼,代代相传,后发展到福州、长乐、罗源等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各地信徒集中洋门总坛拜祖,崇拜真空、元空、邵空、本空4个祖师和蓝氏祖母。信徒须带公鸡、羊、茶等到总坛参加杀牲救厄礼仪,晨练做功,功后拜坛,治病不服药,只向祖师求赐“仙茶”。

  吴姓道士前往龙虎山学道确有其人、其事。在今之东湖洋门村座洋山,尚存吴姓道士墓葬。墓碑额冠“道显”二字,说明主人的道教徒身份,这在本地估计是绝无仅有的一处。碑中记载,延陵吴福春讳典钧公,偕配浙江省周氏孺人,民国甲子(1924)冬造。

  吴福春系南塘村(今属江南乡)人,谱名典钦,字福春,清同治三年(1864)甲子三月初五生。典钧与典钦虽一字之差,但钧、钦二字在本地方言中属同音字。因墓葬地处洋门,而民国八年(1919)族谱续修又在南塘村完成,此中差异情有可原。最重要的是,作为道教传播者,吴福春常年在外,唯一儿子吴体隆生于宣统二年(1910),且多在福州一带活动。典钧与典钦属于同一人是可信的。此后的族谱续修于公元1989年、2002年,显然与之吴氏父子相去远矣。

  如果吴福春卒于民国甲子(1924),享年六十有一。族谱中载,(吴福春)卒无记。说是吴福春准确的仙逝时间无从记载。这与他及儿子体隆常年在外不无关系。吴福春的妻子周氏,是外来媳妇,恰于民国八年(1919)己未三月去世,该年续修族谱,提供档案的主要家庭成员出现空缺。作为唯一的儿子,年方十岁,谅也无法及时往返于洋门、南塘之间,准确提供资料。族谱中还提到,儿子体隆去世的时间亦“无记”,地点似在福州。

  据县志记载“光绪二十二年(1895),东湖洋门吴姓道士专程前往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天师府学道”推算,吴福春时年三十一岁。此时,吴福春只能算是洋门村的“寓公”,此后也可称之为“外来的海归教职人员”;也不排除他在前往江西之前,已在洋门生活多年,并具有道士的基本素养,只是未曾授箓,还没有得到当时的官方许可,没有职业资格证书。

  吴福春在龙虎山学成之后,返回洋门,此中周折不少。现在能看到的是吴福春偕原配的墓葬,因其三合土建筑寿命长,加之后人持续祭扫,基本完好。但其左侧不出三丈开外的“龙门山道堂”如今芳草萋萋,所剩础石淹没泥草之下难以显现。

  “龙门山道堂”在吴姓道士的后人包括再传弟子的口中相传。“龙门山道堂”的毁弃,吴姓后人的说法是该道堂距离居民区较远,不便组织法事活动。道堂原址处在当时连江至丹阳的交通要道旁边,这在徒步时代,一刻钟、两刻钟的行程根本算不了什么。道堂的具体搬迁时间尚未考证,或是民国初年,一般不会迟于新中国成立。因为长马公路开通,恰好从道堂旁边经过,那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当时百废待兴,大炼钢铁鼓舞国人,谁还会在“东风吹、战鼓擂”的形势下远离主流的意识形态?因此所谓路远之说不全面。

  道堂今址之建筑物基本完好,保留着鲜明的明清时代特色,估计建成于清中期或明末,具体断代有待方家订正。一个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的原因是,今址的建筑物在当时比原址要好很多,高大精深,更能体现出吴福春作为“总坛舵主”的外在形象。今址之高大房屋,也可能是当地的大户人家成为吴福春的弟子后捐献的,用于日益扩大的崇拜活动需要,当属情理之中。

  龙门山的名称,在帝王时代难以行远。只要州县道台一纸公文即可变更裁定。显然,洋门、座洋山的名称丝毫不见犯上之意。至于后来革命党人、红军在座洋山一带闹革命、分田地,已是吴福春身后十数年的光景。现在重建的座洋山革命纪念馆,与“龙门山道堂”旧址很接近。据此推测,革命党人借用道堂容身,反动军队因此纵火焚烧,二者皆有可能。

  真正定居洋门村的,是他的孙子吴鸿发。谱载,吴鸿发民国十五年出生,1981年卒,年五十六,葬于洋门山。今人呼鸿发为宏发,皆音之混也。吴鸿发应该是知晓父、祖信息最详细的人,可谓承前启后之枢轴,只是在他身前尚未落实宗教政策,即使民间活动多有参与,也是暗地进行。

  吴氏远祖由南京八角井沿长江东下,逡巡江浙沿海,其中一支入罗源湾,定居天然避风港奇达村。族中小儿子靠养鸭为生,几经周折逆鳌江而上,落脚南塘。当时南塘港汊众多,养鸭颇得优势;几年劳苦经营而致富余,买田产、,盖房屋。此人便是南塘的吴氏开基祖,此后约200年光景,吴福春生于一个富足的农家。

  吴福春自幼不尚农耕。据传,其祖上曾经供其银两,外出自谋,以求免于争讼。邻里对其传教活动未必完全理解,表现在他学成之后,欲在老家南塘设坛传教,由于意见不统一而未果。由于长期的“云游”经历,他对座洋山一带甚是喜欢。洋门的陆路交通,既可北上闽东、江浙,南距县城只需翻越一座山坳,又可西入省城,东渡罗源湾,十分便利。此处背靠高岫,左右山峦环抱,西向视野开阔。龙门山道堂遂驻山腰平缓地带。

  在吴福春的老家南塘,至今还流传很多有关道术解危的故事。某日,吴福春自琯头返回南塘,途经潘田(蓝田)岭,接近午餐时间,饥渴不待言,遂在茶亭小憩。茶亭相邻的一户人家,向店主打听看病就医的郎中。原来他家的媳妇即将临盆,可是,三天来腹痛不止,一家人担心分娩异常,或是难产危及母子。吴福春听罢,示意勿慌,且待他施展法术。但见他饮尽余茶,又取水洗脸、净手;在门外一处石坛上,摆好三杯茶。接着,他面向茶盏,配合一套手语动作,闭目默念咒语。甫定,让婆婆帮媳妇服下茶水。一会儿工夫,孕妇手抱肚腹若有醉状。当天傍晚,婴孩的啼哭声划破黄昏的宁静。家人来报母子平安。

  吴福春是连江近代一位经过系统学习的嗣汉天师府门下的正一派道士。清朝乾隆之后县内道教衰微,他对连江的道教文化一度复兴自不待言。在他的影响下,洋门总坛向马鼻、罗源、长乐等地传播,信道者渐多,近年重修一新的马鼻北云山道堂就是龙门山道堂的继承者之一。龙门山道堂演绎出的茶文化、感恩报恩文化是连江道教文化的一个亮点,但“治病不服药,只求仙茶”的做法应予以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