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焦点新闻 >> 正文

海边渔民心里话

http://www.ljxww.com  2013-07-29 17:22:25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图为官坞村的海带喜获丰收。 本报记者 赵鹏摄

  一侧是大海,一侧是大山;山海相依,海山相切。

  从福州向东两个小时,就到了福建省最大、全国第二的渔业大县连江县。陆地继续向海里伸出的部分,就是黄岐半岛。连江海岸线长达238公里,海域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2012年全县水产品产量高达76万多吨,其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全县63万人口中渔业人口近20万。近年来,随着渔业资源日渐枯竭,作为一个传统的渔业大县,连江正在艰难地转型。要么上规模、上吨位,向深海、远海发展;要么上岸上陆,向精深加工转型。尽管近年来国家对渔民转型制定了不少支持政策,然而在这一“转”中,却仍有太多的“难”,困扰着这十余万渔民未来的走向。7月中旬,记者赶到连江县黄岐镇的赤澳村与筱埕镇的官坞村,倾听渔民的诉说。

  向深海、远海发展

  盼建一级渔港避风保平安

  “前不久,台风来袭,幸好风力不太大,损失也不算重。但渔港一天建不成,这提心吊胆的日子就没个完。”赤澳村61岁的老支书胡国福忧心忡忡。

  赤澳是个典型的渔业村,全村620户、2300多人,几无一寸平地,村民以海为生,以捕捞为主。全村各类小大船只150多艘,总吨位12万吨。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渔船基本上全已“小改大”、“木改钢”。其中60马力以上有60多艘,最大的一对拖船为1200马力,价值1000多万元。

  做了22年村支书的老胡,对国家给予渔民发展的各项政策十分了解。据他讲,从2002年起,农业部对“改大船”、“改钢船”就制定了相关补贴政策,最高的一次可拿到三四百万元补贴;不仅如此,近年来福建省还为渔民提供了各种保险,包括渔船险、渔工人身意外险以及医药补贴,其中渔工险每个渔民每年只要交330元,即可享受25万元的保障。

  虽然近海渔业资源不断减少,但由于赤澳村大船、钢船等装备水平仍在提升,他们的捕捞作业范围也从以前家门口的闽东、闽南作业区,不断向浙江、广东、海南等更远的深海区发展,去年村捕捞收入达到1.6亿元产值,村民人均收入过万。

  既是村两委之一、也是专业捕捞合作社股东的渔民林总告诉记者:这几年,资源基本呈减少趋势,只有去年捕捞量有增长。“量多时,价格就差一些;量少时,价格就好一些;收入呢,总体上还可以。”以前资源量大时,单一捕捞就可以稳赚,现在林总和其他三十几个股东一共有10条船,其中9条用于捕捞,另一条则专门用于运输和销售。“不光从捕捞中赚钱,还要从销售、经营中赚钱,才能确保收入。”

  相比资源减少的问题,眼下赤澳村最大的难题在于渔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整个黄岐镇有21公里海岸线,其中只有北部的三个村7、8公里海岸线因为背朝大海,可以免受台风侵扰,适宜转型发展养殖业;而包括赤澳在内的另外7个村都是面朝大海,又没有平地,因而没有条件发展养殖或加工。每年台风所带来最大的威胁,就在于镇里至今没有一个一级渔港,无法避险。

  “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就向政府提出要建个一级渔港,从省里到农业部都来人看过,但至今却依旧没有建起。”老胡告诉记者。

  目前,连江只有一个中心渔港,2009年建成,至今还没验收。这是整个福州地区的唯一一座中心渔港。每到台风季节,赤澳村95%的渔船都只能到外县、外市甚至是外省去避险。要建一座渔港,前期设计、勘测、论证等手续费用就需400多万元。按照老胡一开始想二级渔港的思路,省市两级总共拨款补贴也才360万元,“根本连前期费用都不够。”于是赤澳联合了隔壁的长沙村一同规划建一座总面积42万平方米、可容纳500艘渔船的一级渔港,由于淤泥深达40米,经过初步论证,总投资需要在1.8亿元左右。从“十五”就开始申报,希望能列入国家计划,“十二五”才被列入。

  “列入国家计划后,中央和省里将可以各补贴50%,另外市县再额外给200万,这下就够了。”老胡说,“可我不知何时才能开工。这一天不建成,一天就睡不安稳。”

  上岸养殖、加工

  用海用山的政策能否放宽些?

  官坞村的情况与赤澳不同,他们在全国人大代表、村支书林哲龙的带领下,早就开始了养殖、加工转型发展,并由此成为全国闻名的“海带村”。官坞村是全国最大无公害海带育苗基地、全国最大海带加工基地,同时,也是海带养殖面积最大的村。

  官坞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党委+公司+农户+基地+科研+合作社”的路子,科研的力量在推动官坞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他们繁育出海带“连杂一号”,可以耐高温、生长期短,产量极高,一条海带的长度能达到8米,宽度1米,重量6.5公斤,亩产量可以从原来的1000公斤提高到3000公斤!就连盛产海带的韩国、日本如今也专门从官坞村进口“连杂一号”海带。2012年4月,林哲龙还被韩国邀请到莞岛海洋大学讲学。

  这还不是最神的。去年起,他们以海带为饵料,在全省第一个成功研制出海参育苗和风干技术,每公斤海参价格高达1.2万元,结束了福建育苗加工技术的空白,也为官坞更为福建发展珍贵水产品养殖,闯出了一条新路!今年,他们还打算继续研制海马育苗养殖加工新项目。

  但难题也就出在这里了。同赤澳一样,官坞村也是几无平地。眼下整个官坞村养殖所用的1万多亩海域的70%都是从周边17个村租来的。通过租海,发展规模养殖是没问题。而要办海带、海参、海马育苗加工基地,就必须要有地。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填海、二是开山。可这两条路对于有着3300多人口的官坞村来说,都很难办。填海要经国家审批,开山50公顷以内要由省里审批。让渔民们跑省里和北京讨政策,都是件难事。

  减船转产有难度

  政策别“打架”,手续应简化

  目前,像赤澳这样的渔村,群众“减船转产”积极性并不高。除了不具备向养殖、加工方向转型的条件外,难以发展代替产业、相关政策相互“打架”,也是其中的原因。

  黄岐镇党委书记陈成开介绍:镇里关于转型后替代产业考虑的是发展滨海旅游和商贸,其优势也很显见,距离马祖岛只有8公里,又是联结当地另外几个乡镇的中间点。这里面就有个最大的难题,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公路条件十分落后。

  这与福建的省情有关。当年由于邻近台湾,整个福建沿海都是前线,国家给予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本为零。目前黄岐半岛联系外面的只有一条双车道,别说发展旅游、商贸,就是通行都非常不易。所以,黄岐镇的计划是再围着沿海修一条环路,然而每公里的造价高达1500万以上。“当初建中心渔港时,镇里把电影院、渔业公司都拿去抵押才贷出3000万,至今还欠银行2000多万。”陈成开说,“国家能否针对我们福建的渔民转产时,再增加一块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比如一级渔港,除了我们黄岐外,全县还至少应该再建6个。”

  政策“打架”也在困扰着转产。据连江县海洋渔业局副局长许麟和黄岐镇主管渔业的副镇长林位琅介绍,由于政策“打架”,基层推行“减船转产”步伐缓慢。

  “拿油补来说,国家规定每年只要有3个月作业就可以领取补贴,所以渔民宁肯闲放9个月,也不愿弃船。再有国家规定如果减船,每千瓦补贴2500元。而根据以前‘小改大’、‘木改钢’的鼓励政策,如果渔民从别处购买船只,实际上还有补贴。于是渔民们自己私下交易旧船,每千瓦市价高达七八千元。这样的话,渔民怎么会有减船的积极性呢?”

  减船手续非常复杂是困扰转产的又一因素。减船,目前至少要经过申请、拆解、核定等一串程序。去年黄岐镇有两艘船准备减船,可至今一年多了,手续还没办下来,补贴也没拿到,渔民减船就更加没积极性了。

  专家表示,减船转产对渔区未来转型发展是一项好政策,但由于各地情况复杂,要想执行好,可以考虑下放一部分权力,由各地自行处理,这样就更有针对性,补贴的效益也更能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