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福建新闻 >> 正文

魏延年:一个法国人的塑像何以入藏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 东西问·中法建交60周年

https://www.ljxww.com  2024-01-30 21:44:54   来源:中国新闻社  【字号

中新社记者:为何说福建船政是近代中国中西方平等合作的典范成果?

魏延年:平等合作贯穿于福建船政的创办史中。船政从1866年夏季开始各项前期基础建设,根据协议,当船政的铸造车间投产后,就将进入中外技术合作的五年计划时期。1868年末,船政第一座铸造车间投产,1873年末,经过船政大臣逐一考核验收后,外国技术团队退出船政的管理、生产活动,船政开始进入中方人员完全自主运行的新时期。

事实上,从日意格受左宗棠所托,担任船政的正监督开始,他与船政的关系就从“技术与金钱”的交易关系逐渐转变为“梦想与追梦人的关系”,中国造船工业、海上舰队的发展之梦成为他为之披肝沥胆的事业。

福建船政的中外合作,不仅实现了近代工业科技的转移,而且是鸦片战争后第一个成功的中外合作范例,为当时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新社记者:您与船政文化和日意格有何渊源?如何发挥船政文化渊源,推动中法文化交流?

魏延年:20世纪80年代,我从法国“老乡”日意格所著的《自〈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以来的法国对华政策》中了解到船政学堂,从此与船政结下深厚情缘。我很好奇大洋彼岸的船政学堂是什么模样,为什么法国人会在中国教书?

2006年,时值福建船政创办140周年,我与友人杜立言专程从法国带来了一批船政老照片,有船政早期厂区基建、新船制造、马江海战后的情形和马尾地貌的照片,这些照片清晰地再现了一百多年前福建船政的状况。

魏延年:一个法国人的塑像何以入藏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 东西问·中法建交60周年

2016年,魏延年与日意格后裔代表共同参观《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梦》专题展览。该展览以照片的形式展现法国人日意格、魏延年各自为福建船政建设与史料挖掘研究所作的贡献。刘可耕 摄


从2006年如愿踏上马尾的土地开始,近二十年间,我十几次探访船政,出入法国文史藏所,多次去到日意格的家乡,收集到遗落在法国的船政史料,整理成目前所能看到的最全的关于日意格的史料,打开了一段船政文化尘封在法国的历史,重新串联起了中法之间的关系链条,丰富了船政文化的历史,对研究近代中国的造船史、海军史、科技史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日意格协助中国成功创建了福建船政,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日意格成了近代中法两国间合作的象征性人物之一。但目前对日意格及船政文化的研究仍不充分。在法国,外交部、国防部、国家图书馆都有福建船政的相关文献资料,数量很多,但整理这些资料仍需更多既精通法语又熟悉船政文化的专家学者参与。

作为一名中法文化的交流使者,我呼吁更多人参与进来。接下来要推动出版一系列研究日意格和日意格本人所著的书籍。就在不久前,我还与日意格后代在其老家找到多本他在中国期间写的日记,里面有不少他在中国生活的故事,以及和左宗棠、福建船政的故事。我打算将这些日记整理,并翻译成英文和中文出版,进一步弘扬船政文化。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我和日意格后人策划在日意格的故乡法国洛里昂举办展览,向法国人讲述日意格的生平以及他与船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