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连江文艺 >> 正文

珍贵的记忆(吴安钦)

——我的三位支部书记

http://www.ljxww.com  2013-08-16 16:01:18   来源:连江新闻网  【字号

  有人说,小时候经历过的东西总是难以忘怀,甚至是刻骨铭心的。

  在我的岁月流河中,少年往事似乎特别多,现在就取其中的一节吧。

  这一段历史,得从我当年充当的角色说起。

  十四岁那年,我辍学了。村,那时叫大队,给了我一个我十分喜欢的岗位——通信员。这便是人生的第一个角色,而且是最基层也是最底层的角色——我老家连江县下屿岛的通信员。

  担任这个跑腿角色,在下屿村历任的同仁中,算我任职时间最长、工作最为辛苦,但是,收获也是最大的一个。这是因为,在我前后六年多的通信员生涯中,我先后与郑德昌、郑德铨、郑仕孝三个支部书记打过交道,是他们可以随便使唤的勤务兵。一直以来,我把他们当做我的老师和领导,而他们也始终把我看做是他们的同事和朋友,他们为我的健康成长而苦心积虑。更为重要的是,我从他们三个领导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而且值得回味的东西,使我终身受益。故作此文以记之。

  他们三人同是姓郑的,但是,他们却不是同一族同一房的人。他们都各有他们一房“自家人”。“房头”也不一致,“自家人”有多有少,尽管如此,从我参加工作那天起,我就觉得他们三人亲如兄弟叔侄,他们之间互为角色,配合默契,在村民群众中,他们是一个无懈可击的“一伙人”。当然,这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功劳。

  我是1976年8月26日初中辍学后到村里(那时叫大队)上班的。这一年,郑德昌同志是村的党支部书记,郑仕孝同志是支委、民兵营长,而郑德铨同志还是民办教员,在下屿学校当校长。他的组织关系在村党支部。那年,村里的办公条件相当落后,只有固定办公场所,却没有会议厅,可是,大大小小的会议又多。小的两委成员会,大的“五头”(当年生产队的正副队长、会计、出纳、保管员的简称)会和群众大会,一天同时有几场会的都有。因为,我接手上班时,刚好是我们村的生产开始进入转汛备汛阶段,即开始着新一轮的全村劳动人事安排阶段,所以会议特别多。又没有电灯,也没有广播喇叭,我又是新手,天天奔波,日夜兼程。作为支委和民兵营长的仕孝同志,他见我忙不过来,就主动帮我到村委会邻居的村民家中借桌子和搬凳子,还帮我泡茶和倒开水。他到群众家中借椅子时总要交代他们说,今后小吴有到你们家借东西,你们一定要大力帮忙和支持。这些事我都记得很牢。不知是不是因为他交代的这句话起作用,此后,我到群众家里借椅子,他们总是给我十分热情的支持,即使是吃饭时刻,也会腾出长凳子来借我,他们自己宁可坐小板凳去。

  那时候,海峡两岸关系还是比较紧张,我们村地处海防前哨,海上设防和岛上治安等问题都摆在村里重要议事日程。这方面的工作就是由郑仕孝同志分管。他是军人出身,在部队时,他十分勤恳,是优秀士兵,立过功,当过班长,在连队入了党。可惜的是,他的文化程度只有初小,受到这个限制,服满义务兵役期后就回乡务农了。回乡后,换下服装,便开始耕海牧渔。当时,村党支部根据他在部队的突出表现,就把他安排到村里当干部。刚来时,他还不是支委,只是具体地负责治保和民兵这方面的工作。他这人毕竟受过部队生活的锻炼,做起事来干净利索,走起路来风风火火,他的脸上总是荡漾着亲切和蔼的笑容,妇女们说,他的脸好像寺庙里塑的菩萨,给人很可亲很友善的感觉。如果有人对他生气,一到他跟前就气不起来了。何况他又是个各方面都很出色的人。没多久,他就自然地进了党支部的班子。他所负责和所分管的事情,应该说都做得相当好,二十年中,他主管的工作不仅不出问题,还不断受到上级的表彰。时任党支书的郑德昌同志就说过,仕孝这个人是头黄牛,而且是一头累不垮的黄牛。这个评价非常恰当。在德昌同志担任支书期间,郑仕孝确实是他重要的一臂。执行什么大的任务,完成重要的事项,他总是首先跟仕孝商量,交付他去落实。仕孝同志从没推辞,一接受任务,他就马上行动,抓紧落实。支书对他很满意。德昌书记有一个特点,对能干成事的人他从来没有当面表扬,而是会把要紧的事多交给这个人做,而后给其亲属子女等给予关照。对不会做事或不善做事的干部,他也不会直接批评你,而是很少把事情交给他们完成。像郑仕孝这样的配角和助手,他看得很重,有好事,诸如评先评优等首先想到就是他。对涉及到他分管的工作有好处方面的权利,他也总是交给仕孝同志去定。他说,只有这样做,才能调动人家的积极性,也才能使他所管的手下人为他效劳尽力。

  除了郑德昌自己亲力亲为和高超的组织领导能力外,也正是由于有郑仕孝这样一批好助手,使得在他“领航”的那几年里,村的经济一直保持稳步上升趋势,真正形成一种人和业兴的局面,使下屿村不仅在海带养殖成为全省生产发展的典型,而且党的建设、社会治安等方面都是地区和县的榜样。

  郑德昌同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善于决策和善于用人。他坚持三种人不用。三种人是:手脚不干净的人、没有群众基础的人和不会做事的人。我知道,当时表面上做的是全民公选,实际上两委成员的人选都是他早已设定好的。不过,他提议的这些人选拿到群众正式选举时还没出现过一个被否决的情况,这说明他的人选正反映了群众的意志。其次,他的高水平在于他有许多好点子好主意,没有什么事能难倒他。比如,当时最难的事情是海区的布局及其分配问题。原来有十个海带生产队,海区是连着的一片,自东而西,流水从急到缓。流水急的地方海带养殖的成本就高,这是因为,地处东面和北面的海区为预防海浪冲击,就必须加固生产资料,所以就得多投入。这些多投入的部分即使村里给予了补贴,但生产队还是不愿意分配到那地方去。他们知道,流水急的地方不仅投入高而且付出的劳动力也大。因此,大家都想尽办法。当时分管生产的蔡诗堂副村长提议采取分散经营即对风浪多的海区进行平均划分,让各队都割一点,意思就是,所有海带养殖人员都来“共享”风浪区。这样做可行,但是,生产布局就显得太分散,不利于集中管理,会影响整体作用的发挥,甚至影响效率。郑德昌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提出采取抓阄的办法解决,即把海区布局制作成平面图,然后用红线标示好,做出十个阄相对应,由每个生产队长来抓,谁抓了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然后一年抓一次,这样才能实现机会均等,再辛苦,一个队三十多人也就辛苦一年,让人家有信心。这个办法终于妥善解决了当年闹得十分激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就是,为了做好“两防”(一防盗窃海带及海带的生产资料,二防“下海投敌”),主管这项工作的郑仕孝也绞尽脑汁,派民兵夜以继日地在海区巡逻,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来,还是德昌书记出了个主意,把所有配置有舢舨船的村民实行编号管理,对舢舨和橹枝也做了编号,然后,把村上非集体的所有橹枝集中到村设定的“三保站”进行统一管理,由专人看管,取用橹枝时,对用途和使用时间都做登记,做到了从源头上的控制。这一招,终于管住了本村可能出现的偷盗和其他违法现象。同时,大大节省了民兵力量。这一做法也符合了当时的政策要求,还受到上级的表彰,并作为渔区经验在全省各地推广。

  德昌书记这个人应该说是个十分全面的领导型人才。除了领导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之外,他还是个能说会道的人。说笑话,调侃人是他的一个长项。很平常的一件事或一句话从他的嘴上说出来,就变得很幽默很耐听,常常把人家笑得前仰后合。很多人总喜欢跟他在一块共事。

  遗憾的是,他有一个致命的毛病,那就是他不仅不会巴结上级领导,还动不动跟领导顶嘴,喜欢说领导不爱听的话。在上级领导面前发牢骚是平常的事情。所以上级领导一见他就很头疼,干脆就不想见他。

  最严重的一次是1977年秋天,我们村来了一个“渔区整顿”工作队。主要是清理和打击经济上违法乱纪行为。工作队一到没几天,就把村上的一个经济能人做了“隔离审查”。而隔离审查这个人的时候,工作队是在德昌书记不在家的时候进行的。他一回家听到这消息后十分生气,他认为这是工作队故意撇开他才这样做的,其目的是把村的两委班子晾在一旁。他觉得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隔离审查,而是冲着现任的村领导班子来的。他认为有必要通通气。这天晚上,恰好工作队要求召集两委成员开会。会前,他就拿出一元钱对我说,小吴,你给我买两包香烟来,送给关在这里的XXX,告诉他这烟是我给的。我接了钱马上行动。这时,工作队的队长就拦住我,对他说,老郑,我看你现在不能这样做。老郑问他,为什么不能买烟给他。他说,XXX这个人现在已经被我们进行了隔离审查,在问题没有弄清之前,你,还有在座的干部都不宜看望他,更不能给他送东西。这样做会影响我们的工作。老郑就故作惊讶地问队长说,XXX什么时候被你们给隔离了,我们为什么不知道?他因为犯了哪一个天条?队长说,我们今晚开的正是这个问题的会。等下你就明白了。德昌书记说,你们都已经把他给隔离了才让我们知道,这时候,我们知道了有何用,我们也没有必要知道了。说完,他就起立离席而去。一会儿,村的两委成员也一个一个地离开,这会因此没有开成。

  从此,德昌同志与工作队之间关系形成了明显的对立和冲突,最后竟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德昌他自己也明白如此下去再任这个支部书记已没什么意义,于是,就主动地向上级党委提出辞职请求。他请求提出后,当时的公社党委因为一时物色不到理想的接班人没有马上同意,而是拖着,一边鼓励他继续工作,一边要求工作队立即物色人选及早替代他。

  这时候,一个人物出现了。这人就是时任本地学校校长的郑德铨。这年,他才三十岁。已经说过,因为当时村的办公条件落后,工作队进村后,会议比过去来得更多,也更隆重,参与的对象也多,所以,后来的会议差不多都安排到学校去开。德铨校长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配合。从提供会场到安排灯光照明,以及茶水等等,有时还安排伙食招待,都做得很到位,这给工作队队长留下很好的印象。这时候,郑校长还是民办教员。工作队就根据他的表现和可能愿意离校当村领导的情况,主动找他谈话。我知道,工作队长起码五次找过他。我的印象中,郑德铨只提出一个要求,就是最好能保留民办教员的职位。工作队在征得上级党委的同意后答应了他的这个要求。共识形成后,马上进行换届,并同意所有两委成员人选由德铨同志物色。德铨同志大概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对人事进行调整物色,并大刀阔斧地对原来的班子进行了改革,实行精兵简政。原来的十三名脱产干部他只要了九个人。虽然他只有三十岁,但还是比较成熟老练,从用人上可以看得出来。因为在这次的精简中,他仍然保留了德昌同志。这是他的成熟和精明之处。因为这时候的德昌同志在村中已是德高望重,是郑氏家族最大姓氏中的核心人物。他不仅有着广泛良好的群众基础,而且又是一个事业型的干部。据说,刚开始时,郑德昌并不同意自己进入班子,他担心,自己毕竟是有资格的干部,一旦结合进去,会给新任特别是一把手带来不便。后来,听说郑德铨多次上他的家,来了个“三顾茅庐”,经过多次反复的动员后,郑德昌才答应下来,当了村的文书员。上任后,人家就问他,你支书不当了还当什么文书员呢?他就笑着说,干部吧,就是要能上能下。

  德铨书记上任后,做了一番大的改革和调整。他是一个开拓创新型的年轻干部。很多方面是做了有利于我开展工作的调整。比如,把过去设在郑氏祠堂后面的村办公地点改设到了学校里,购置了专门的会议桌子和椅子。他在任时,刚好又来了个好政策,在他的极力争取下,不久,村上就通了电,接着又通了自来水。有了电后,村上马上安装了高音喇叭,在他当支书后,我跑腿量大为减少,这点意义上说,我很感激他。

  再说,德昌同志作为文书员的身份上任后,他并没有消极悲观,而是主动积极地配合德铨同志开展工作。德铨同志应该说也很虚心,经常请教他,他也在大事小事的关节眼上给予提醒和提示,使德铨同志在任上的各项工作富有成效。在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史上书写下一个特殊的篇章,从原来普通的同志关系上升到亲如兄弟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今天。

  后来,从郑德昌专门说给他的一个幽默笑话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不一般关系。那是在一次的工作之余,德铨书记看着自己日益发胖的体型,对在座的干部说,我现在的体重已经达到168斤了。话语中带着些微的高兴和得意(因为他之前比较瘦身)。郑德昌就接着他的话说,你这个体重跟公社食品站养的那头公猪一个样了。说得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大笑一场,连德铨书记自己也笑个不停。

  我的家地处村的中心,称做中沃。德昌和德铨书记的家都在东沃,而仕孝同志的家却在西沃。我的家是自然地联系他们的中心。每天我忙完工作后,特别是夜里就回到我自己家里,躲在楼房上读书。村里的干部特别是他们三个主干出于对我的关心,有空也经常到我的书房来,跟我聊天,要我说说干部队伍中的状态和表现,特别是要听听普通群众、两委成员对主干们的意见和看法。有的他就直接要我说说某某人对他本人的看法,同时,他也跟我谈了他对这个人的看法。我的原则是只听不说,我知道他们之间的利害关系,虽然他们之间都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有着这样那样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这也是正常的,他们之间所说的对方的问题也是符合实际的,但是,我没有对他们实话实说,而是把他们所说对方的缺点弱项一概说成了优点和长处。我还把他说成是对方很欣赏很肯定的人物;同样,我同另一方谈话时,也是代表对方对他恭维一番,都说肯定对方的话,这样使得他们之间没有形成心理和观点方面的障碍,消除了他们之间自以为对方对自己固有的看法和意见,也正是因为这样做,到后来,他们都一致肯定我这种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肯定了我在他们中的“斡旋”作用,使得他们之间越来越团结,合心力越大,我也越来越高兴。

  记得当年,我同德铨书记晚上谈话时,不仅谈村上的工作,也谈到了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越谈越来劲,他还请我上他家去,取来一瓶白烧酒,炊几条鱼鲞鱼干,两个人对饮对酌到深更半夜。在这些吃喝中,他还向我“咨询”某些事情应该采取哪些做法的意见,我也很负责地说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我的一些想法还真的被他采纳,竟然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因此,我跟他的感情也日益加深。

  时来运转,德铨书记担任支书还不到两年就来了村主干的招干,公社党委对他的工作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第一个名额就给了他,不久,他招干就到了公社。由于支书人选的推荐安排一时没有确定,他又在村里兼任了四个月后才真正到新单位上班。

  德铨同志调任前之所以又搁在村里几个月,就是因为支部书记没人接任。不少人提议,包括德铨同志首先就打算请德昌同志再度出山,可德昌却坚决不依,他不愿意二度出山的一个原因,我心中明白,他可能已经看到正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格局,所以,他只好以难以担当和无法胜任为由托辞。后来,大家只好请出也不太愿意担任支书的郑仕孝同志。

  正如德昌同志所料,当他出任不久,政策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公社改制,接着,村集体所有制解体,全面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形式,原来属于村集体的生产资料通过种种方式或变卖或承包分解到各家各户,因为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引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生产方式、价值取向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这期间,仍然身为村文书员的德昌同志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配合仕孝同志开展工作,他根据上级精神并结合本村实际,为他出点子做主意,还身先士卒同仕孝等同志到群众一线去,做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仕孝同志虽然文化程度低,但是他好学上进,刻苦攻关。我经常见他一个人有空的时候便提起笔和纸练写字句,办公室和家里都放有他想读的各类基础书刊。他不善言辞,但是,他作风朴实,待人和气,善于团结同志,不仅是老同志的好朋友,更是年轻人的好伙伴,是个脚踏实地务实型的优秀的乡村基层领导干部。

  在他主政期间,他时刻想着我的出路,因为,这年我已经是个二十岁的人了,当通信员的时间也当了六年整,总不能一辈子把通信员当下去。他征求我的意见,让我到村供电组当电工员,并负责供电组的工作。这也符合我当时的就业情况。这是因为,在这之前的两年间,也就是从我村通电的那天起,我在履行通信员职责的同时,因电工员力量不足,我就已经被村里安排兼任了管电的工作,并且同专业电工员配合得相当默契。所以,当仕孝同志专门找我谈话时,我马上答应了他的这个建议。不久,我就当专业电工去了。

  后来,仕孝同志深感自己难以胜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重责,也主动向上级提出请辞,并一直动员德昌同志再次出山来接任他,在他的反复努力下,德昌同志见他确实言词恳切,加上乡党委领导的多次谈话,他终于决定再度出山。德昌同志这次上任时,把我结合进了村委会领导班子,并让我兼任了村委调解会和共青团的领导工作。

  在这次换届中,德昌同志一再强调,像仕孝这样务实能干的好党员好干部好同志,一定要重用。经德昌同志提名,在支部中分工为副书记,继续分管村里最难的几项工作,依然是德昌同志的得力助手。

  德昌同志上任后,又有不少人问他,你为什么又出来当支部书记?

  他还是笑了笑说,干部嘛,就是要能上能下,服从组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