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连江文艺 >> 正文

筠溪之秋

http://www.ljxww.com  2012-12-24 00:22:58   来源:连江新闻网  【字号

  玉泉山左有座西山,山岭叠翠,石径通幽。山下有筠溪者,酷似一条流光溢彩的飘带,系在千年古镇凤城的西侧,轻盈蜿蜒,小桥依伴,柳叶形的湖泊,红花绿叶散落其间,如银色的锦缎上编织的秀美图案,令人赏心悦目。

  虽名筠溪,实乃一片湖,俗名濂湖,今人又称莲湖。筠溪的始修年代,目前还一时难于考证。据史料记载,早先湖的西侧与观音阁地段的敖江之水是相连的,因湖边长满密密麻麻的竹子,故而得名筠溪。自从敖江边筑起河堤之后,割断了筠溪与江水的联系,筠溪方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湖。如此,濂湖的称呼就自然而然地叫开了。自西山、玉泉山等源源不断注入的溪流、泉水成为筠溪的活水源头,带给筠溪满身的灵气。而后又引来部分的潘溪水,使它的水源更加充沛,筠溪也变得更为丰盈迷人。

  筠溪之畔有筠溪钓台,与宋代乡贤李弥逊有关。公元1086年,即宋元祐元年,弥逊出生于连江凤城,字似之,晚号筠溪居士。政和间,他因反对主和派泰桧,多次上疏朝廷极力主张抗金被贬知端州。绍兴十年(1140),李弥逊罢官归田,隐居西山筠溪,筑台其上,自号筠溪钓台,并刻石志之。从此,李弥逊终日放吟垂钓,与西山筠溪厮守,他尝自咏道:“宁归湖畔钓,月白与风清,晨昏听玉漱,潇洒一身轻。”

  李弥逊寓居西山筠溪,十余年不清磨勘,不乞仕子,不序封爵,以终其身。虽流连于山水间,却时时不忘忧国之心、报国之志。在筠溪隐居期间,他写就了《奏议》《外制》《议古》《筠溪集》《筠溪乐府》等著作。他的诗词宛若不竭的筠溪之水,充满了乡土气息,洋溢着壮志豪情。

  时光如白驹过隙,筠溪历经人间沧桑,恢复了往昔的安宁。如今,每当我漫步湖畔,总会回忆起当年求学凤城时,经常是在夏秋时节去师母家的,也总要经过那个开满荷花的筠溪。远远的看见一片翘首的蒹葭,便伴随清风送来一股淡淡的荷的气息。转过一段湖堤,大片的荷花便扑面而来,在阳光下摇曳嬉闹,欢快地吹出阵阵花香,拂过我的脸庞。

  后来,师母故去了,筠溪里的荷花也不复存在。再后来,去师母家的那条小路也早已是高楼林立,与筠溪一样,许多芬芳馥郁的东西,相继都成了秋日阳光下的回想。有幸地是,筠溪仍旧保存了下来,成了玉泉公园的核心景区,融入了黎民百姓的休闲生活。

  此刻,正是十月金秋。漫步筠溪,放眼望去,你会发现湖水越发绿得耀眼。一条不宽的溪流从山上淙淙而下,撩拨起筠溪少女般的情窦,清凌凌的湖水,似姑娘的明眸清澈纯洁。溪边翠竹林立,一阵风过,飒飒作响,似一排睫毛拂动了整潭秋水。虽不见原先满湖亭亭玉立之荷花,但那满目柳树青竹、蓝天碧水、金色秋叶组成的那份宁静,却是另一番意境了。

  眺望远处山丘,积翠凝蓝,层层叠叠,阳光下变幻出斑斓色彩。悠闲地散步湖畔,顿觉有浮于水面之感,清润肌肤之慨;倚栏凭观,湖水清澈透明,柔细如绸,轻波荡漾,阵阵涟漪,偶尔几只小鱼儿,浮于水面,惊恐人影,仓皇逃窜,划过水面,一如小舟撕开白云,划入蓝天,另有几只胆大自信者,无所畏惧,悠哉游哉,清闲自在,慢条斯理,尾翼轻摇慢摆,一如阳刚之中平添了几许阴柔的和谐。此情此景,颇有杜牧笔下“兰畹晴香嫩,筠溪翠影疏”的韵味。

  信步而去,湖边各种植物,绽放花蕾,星星点点,密布其间,而水中浮萍,犹为大盛。踏上石桥,见桥下浮动着一片绿,转身疾步登过桥面,俯下身来,细心品味,那浮萍静静地铺展于水面,宽大的绿叶,虔诚地托举起紫罗兰色的一长串鲜花,绿叶款款情自浓,紫花绽放有深意。凝神观之,花蕊中绽放着美丽,花朵上飘逸着成熟的魅力,清馨中饱含着浓郁,果真可遇不可求也。本欲上前去嗅嗅香气,惟恐失足落入水里,正所谓“踌躇不敢乃犹豫,心思看花不儿戏”。遥想当年,李弥逊徘徊筠溪饱览秋色时,那种踌躇满志的心境,却是别样的愁滋味。

  时过境迁,如今的筠溪已无荷花可赏,有的只是那摇曳于湖面的浮萍,我是享受不到秋月下的荷塘风景,体味不到荷香中蕴积的伤感和诗情了。那亭亭的荷花,就像去师母家的那条小路,早已淹没在记忆深处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