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连江新闻网 >> 理论在线 >> 党员干部读书征文 >> 正文

重温长征精神 指引未来征途

——读《忆长征》有感

http://www.ljxww.com  2016-08-03 16:00:45   来源:中共连江县委组织部  【字号

  中共连江县委组织部    谢伟玲

  长征,是红军历史上一段艰辛而又伟大的历程;长征精神,是一种激励人们战胜困难的力量。尽管长征已过去几十年了,但翻开杨成武的《忆长征》这本书,当年长征中的一幕幕景象仿佛重现眼前。在战火纷飞、困难重重的年代,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决心,走过二万五千里路,突破敌人层层封锁,取得最终的胜利。《忆长征》让我们重温长征精神,指引我们踏上未来征途。

  一、顺叙插叙,场面生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忆长征》是一部长篇革命回忆录。作为当时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的政治委员,杨成武以其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了长征途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通过典型片段再现了充满曲折的长征过程。全书在战争场景、人物对话、心理刻画等方面详略得当,既有简略的过渡衔接,又有详细的描述说明,其中强渡乌江、智取三县、飞夺泸定桥等章节写得尤为生动,刻画出红军战士有勇有谋的形象,战斗场面扣人心弦。

  《忆长征》以顺叙为主,将长征的行程与作战经过一一道来,此外,文中还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使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由某些场景引发的所思所想。从江西瑞金出发时,作者想起了初到瑞金苏区时,苏区乡亲的热情;在战略转移的夜晚,他回忆起六年前刚投身革命时的艰苦又难忘的岁月;血战湘江时,他在担架上回忆起昔日的战斗,想起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文中还有作者对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的回忆,称职活跃且积极能干的通信排排长小谢、英勇善战却脾气火爆的侦察连连长王友才、誉满全军却不幸牺牲的一连长毛振华、缄默少言却沉着坚毅的团长王开湘,这些战友形象饱满鲜明,跃然纸上。

  二、踏上长征路,走进辉煌又艰辛的长征岁月

  《忆长征》带着我们走进那一段辉煌又艰辛的长征岁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陕北的吴起镇,在漫漫征途中,红军战士跋山涉水,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二占遵义,佯攻贵阳,连摆巧阵,历经千难万险,冲破敌人无数次的追、堵、围、剿,生动展现了红军的顽强、机智和英勇。

  “白天走了一天路,打了一天仗,晚上又长追一百多里,从满天星斗追到曙光初露”[1],长征途中这样不分昼夜的连续行军都是常有的事,但战士们没有抱怨,随时待命,听从指挥。接二连三的任务没有使大家退缩,而是激起了无穷的斗志。强渡乌江时,尽管江风凛冽,江对岸敌军部署重兵,但战士们还是争先恐后,勇于冲锋,利用声东击西、交叉火力的方式抗击敌人,争着抢着执行凫水过江任务。在战士的眼中,任务是一种义务、一种责任、一种荣誉,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在战斗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飞夺泸定桥更是困难重重,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大家一边行军,一边开会动员、讨论对策。一昼夜要走完二百四十里路,还要突破敌人的重重阻击,不得不令人感叹红军的英勇顽强。正是凭着这种不畏艰辛、团结互助的精神,最终大家顺利赶到泸定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长征途中不仅有硬战,还有讲求战术的智取。红军对娄山关不采用正面强攻,而是采取迂回作战,前后夹击,一举歼敌。在智取三县时,红军伪装成“中央军”,将敌人耍得团团转,不费一枪一弹,赢得胜利。

  三、重温长征精神,指引未来征途

  毛主席在指示红军过草地的时候曾说过:“必须搞好团结。团结是党的事业胜利的保证。”[2]这种团结不仅在于战士与战士之间,还在于军民之间。人民群众是红军的坚强后盾,军民鱼水情,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就没有革命的胜利,而红军也以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尊重。正是有了群众对红军的理解、支持与关心,最终长征取得了胜利。在新形势下,更是需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团结协力,凝聚党心民心,共同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长征路漫漫,对精神和身体都是极大的考验,红军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在社会中磨炼,紧抓时代发展的机遇,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长征精神,将自身学习工作与改革发展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发挥自己的特长,坚定挑战困难的决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征属于曾经的年代,但长征精神将指引我们踏上新的征途,为新的时代、新的召唤、新的使命而努力。

相关新闻